瞻拜了孝陵,何心隐、张居正和初幼嘉三人回到码头,何心隐修书一封给魏国公徐弘君等勋臣贵戚,言辞恳切地感谢了他们的厚情重谊,但以自己少年新进,不敢僭越礼法违背朝廷规制为由,将他们派给自己的护卫打发了回去。官船载着三位在红尘俗世中颠沛流离的年轻士子,溯长江而上,过镇江,从瓜州渡口进入大运河,取道扬州、高邮、淮阴,向着北方逆流而上。
由于诚意伯刘计成兼任着操江总督,负有巡视江防之责,掌握着不下十万的水军,何心隐一直担心他暗中派人拦江搜查,心里一直捏着一把汗,直到官船安然过了扬州,三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可是,一年一度的梅雨季节来了,从扬州起航后,日日阴雨绵绵,沙沙的雨点日夜不停地敲打在船篷上,发出单调乏味的声音。由于漫天都弥漫着水气,天空也变得惨淡无光,从船舱中远远看去,两岸平坦的原野也是灰蒙蒙、白茫茫的一片。偶尔闪过一个村落、几丛杂树的影子,也是那样的冷落、荒凉。
与这种令人讨厌、令人难受的天气一同而来的,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该往何处去!
荆州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回了。何心隐为了打消他们这个念头,不得不将之前一直刻意隐瞒的一件事告诉了他们:
兵乱之夜后,南都一些已接受了“立君以贤”主张的国子监生员以为顾璘被抓,联名上书南京通政使司,要求放人。这个请求当然被即刻驳回。之后,有几十个监生在顾璘学生的鼓动下,跑到洪武门内各部院衙门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兵部衙门,向因南京故宫被焚,一直驻驾于此的监国益王朱厚烨跪哭请愿。声音传到衙中,益王不胜其烦,责令南京守备、魏国公徐弘君和南直隶锦衣卫指挥使、信国公汤正中“速速将那帮腐儒赶走了事”。两人一声令下,数千名军卒和锦衣卫缇骑校尉直扑正在高呼“还我顾公!”的监生,一时间棍棒与皮鞭齐飞,惨叫与哀嚎共响,那几十名监生和上百名看热闹的百姓无一幸免,当场就被打死了二、三十人,余者皆伤,如今那些伤者还被关押在刑部大牢之中,日夜拷打不休。
张居正和初幼嘉两人闻之肝胆欲裂,既羞愧于自己的怯懦,躲在何心隐的家里不敢露面,未能与那些监生一同为家国效死,为恩师请命;更气愤监国益王与那些勋臣贵戚竟如此骄纵强横,**士人——去年年初三千多名举子科场罢考,在京城闹出那么大的一场风波,逼得礼部尚书与十八家考官房师当街下跪,皇上也不得不亲自出面对话,但终究也没有妄动刀兵杀伤一人。区区几十名监生跪哭请愿,新明朝廷竟动用兵士予以弹压,心虚至斯,胆怯至斯,还有何颜面侈谈“清君侧,正朝纲”?更有何颜面侈谈“克己复礼,维护祖制”!
痛哭一场之后,心灰意冷的初幼嘉表示要遁入空门,从此了却尘缘,不问世事。并说其实他也有一件事一直未曾告诉两位好友:
就在兵乱当夜,他与张居正两人对座而泣,就在又一次因痛惜恩师顾璘而哭死过去的时候,他突然觉得有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凛冽寒气包围着了自己,屋里的灯烛也一下子变得昏暗无光,周围似乎出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影子,象人,更象是鬼魅,围绕着他飞快地奔跑着,越奔越快,也越变越大,转眼之间就占满了整个房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并且在他耳边发出凄厉的哭喊和震耳欲聋的尖叫!他极力睁大眼睛,想看清楚,可是不管怎么努力,眼前的狰狞影象始终只是若隐若现;同时,身上的那股寒气却把他缠得更紧了,一直朝咽喉之处直逼上来。任凭他一再奋力挣扎,都无济于事……
就在他呼吸越来越困难,神志也开始模糊不清的时候,突然一道白光一闪,先前的那些恐怖的景象和阴冷刺骨的感觉都消失了,一个须发皆白、穿着儒服,却戴着一顶古人高冠的老者站在了他的面前。他定神一看,正是顾璘!他赶紧跪倒在顾璘的脚下,哭着说:“学生不肖,独留先生身处险地而不救,恳请先生责罚。”顾璘摸着他的头说:“痴子,你道老夫是涉险遇难,老夫却道是得大解脱,成大自在呢!”他又说:“如今沧海横流,名教祸变,天下之事尚需先生鼎力扶持。如若神明有鉴,学生誓以此微末之身相赎!”顾璘却神情悲苦地摇着头,对他说:“天下至此,已不可为。”他还要苦苦哀劝,顾璘就拉他离座,带他至庭院之中看天象。果然看见天空之中大小星辰粉落如雨,崩裂有声。顾璘又说:“天数如此,为之奈何?”说完,就倏然而去。他大叫着“恩师,恩师!”不由自主地想追上去,却不提防脚下一绊,身子直跌下去,这才猛然惊醒,才知道是兰柯一梦。但奇怪的是,他还能清楚地记得刚才所发生的一切,那阴森刺骨的寒意、鬼魅般的影子,还有那令人窒息的重压都是那样的清晰……
这些天来,他一直在苦苦地思考着这一切都预示着什么,是否真是恩师顾璘对他说的那样“天下至此,已不可为。”莫非眼下这场名教祸变当真是天数如此,该当士人儒生有此浩劫?如若不然,为何当今皇上要一意推行**士林的新政,而那些打着新政“变祖宗之成法,乱春秋之大义”旗号起兵靖难的藩王宗室、勋贵重臣总也不能戮力同心,共襄国难,反而自己先闹了起来?而且,无论怎么闹,两次兵乱之中,受伤害甚至被屠戮的,都是普通百姓和我辈士人君子?
初幼嘉沉痛地陈述着自己那么不祥的噩梦,将三个人自从拜谒孝陵之后萌生的一点壮志雄心打消得干干净净,一起陷入了悲观甚至绝望之中,好久也没有一个人说话。
许久之后,何心隐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打着哈哈说:“子美兄且不可有出世之念,你可记得,翠娘已决意为你洗尽铅华,隐姓埋名避居乡野,日日斋戒诵经,一心等着时局安稳之后你去接她。照愚兄看来,你尘愿未了,凡心未断,即便要皈依佛门,只怕佛祖也不要你。”
张居正也回过神来,他知道顾璘生平独尊儒术,对释道方门之说一向斥之为“异端”,即便托梦于初幼嘉,也绝对不会说出什么“得大解脱,成大自在”之类的话,这个怪梦只不过是崇信佛教的初幼嘉太过悲切,或者是为了求得良心上的安宁而自己产生的一种幻觉而已,便跟着何心隐一起劝说道:“翠娘对你一往情深,你若是辜负了她,今生何以自安于心?既不能心如止水,即便青灯古佛,终老禅门,也难成正果。”
初幼嘉垂头丧气地承认,自己也正是考虑到这些,才一时无法做出决断。可是,如今报国无门,有家难回,有该何去何从?
三人之中,何心隐毕竟大着几岁,一直是想点子、拿主意的角色,见他们那样沮丧,便问道:“我辈士子生于当世之时,是大幸,抑或大不幸?”
张居正和初幼嘉两人知道他一副狂生的脾气,最喜欢语出惊人,当下就没好气地说,当此名教祸变、士林蒙羞之世,鬼才以为是大幸呢!
何心隐得意地说:“愚兄早就料定两位贤弟必这般作答。”随即又问他们,可曾记得当日蔡益提到的苏东坡与乌台诗案。
都是学富五车的人,张居正和初幼嘉两人连回答都懒得再回答他了。
何心隐也不生气,自顾自说,乌台诗案之后,苏东坡被一路贬谪到了澹州蛮荒之地,可他却不因此而消沉颓丧,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优游嬉戏于山水林泉,吟诗作文,不但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更将文明教化的火种撒播到了澹州,使未曾开化的蛮荒之地也出了进士……
感慨了先哲的风范,何心隐话锋一转:“以愚兄观之,当今之世,名教礼法无疑是衰乱之极,长此以往,人不思学,民不知礼,我汉家亿兆民众,全都要变成茹毛饮血、不知仁义礼教为何物的畜生禽兽,我赤县神州也要从此沦为穹庐牧马、刀耕火种的蛮荒之地!这么活着,同死掉有什么两样?我辈士人君子自束发便受孔孟圣贤教诲,若不挺身而出,勇担拯国救民、传播教化之责,又何以自立于世,百年之后,更有何颜面见前圣先哲于九泉之下?”
张居正若有所思地说:“依柱乾兄之见,可是要开馆授徒,传承教化?”
“传承教化自是不错,开馆授徒岂不小看我何心隐!我要广建书院,讲学四方!”何心隐说:“当世所谓之儒者,多有二病,一曰穷理而不博学;二曰闻道而不为善,不足以为人师表。至于科举之士,一年到头只知舞弄八股,此外万事皆是懵然不知;再者彼一心所望着,无非‘利禄’二字,名教礼法于彼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而已,焉能指望他们传承文明教化?如今天下滔滔者,无非此辈!惟是传承文明教化,乃千秋之事,岂可无人承担!我辈士人君子当上承圣贤之教诲、先哲之智慧,积之蓄之,教之育之,传之学之,不但有用于当世,亦为千秋万代存一文明教化之真脉。如此,方能使我中华之文明教化昌明鼎盛,绵延万代而不朽;方不负七尺昂藏,一身学识也!”
何心隐越说越激动,洪亮的声音在船舱中嗡嗡回响。同时,他站了起来,也不再看张居正和初幼嘉两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窗外,迎着漫天飞舞的风雨,坚定而自信地说:“孔圣终其一生,门徒三千;我何心隐今生定要授徒三万!”
张居正怔怔地看着激动得难以自持的何心隐,一时说不出话来……
我欲扬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