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定主意来求人,事到临头却张不开口了。张居正尴尬地站了起来,涨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严嵩微微一笑:“那么,老朽就冒昧猜度,可是为你那两位朋友应试制科一事而来?”
张居正浑身一震,不顾礼仪地抬起头看着严嵩:“首辅大人……”
严嵩又淳厚地笑了:“太岳不必惊恐。老朽自度还有几分识人之明,料想你张太岳也不是那种为着自家之事张口求人之人,呵呵,看来老朽没有猜错。”
既然已被严嵩说破,张居正也不再装假,忙躬身施礼:“何、初二人虽迂阔,尚有几分可用之才,居正不忍见其埋没草野而不能为国所用,故冒昧前来,祈望首辅大人俯允。”
严嵩沉吟着说:“老朽记得他二人并未被削去举人功名;皇上又曾有恩旨,准允他二人入国子监为监生,无论从何而论,当也有应会试大比的资格,缘何要去应制科?”
张居正垂首应道:“回禀首辅大人,何、初二人年少无知,为奸邪所惑,曾有附逆之情事,其后虽迷途知返,并辱蒙圣恩,忝为太学士,却不能见容于朝臣。晚生担心会试阅卷之官心存成见,埋没了他二人的文章,以致他二人为社稷效力以报君恩、赎旧过之机又迟了三年。舍本逐末,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严嵩寿眉又是一挑:“应试制科为何便是舍本逐末?同为国家抡才大典,制科还由皇上亲自主持,又怎能称之曰‘不得已而为之’?”
张居正原本是为了讨好科甲正途出身的首辅严嵩才那样说,见严嵩却又以此指责自己,忙跪了下来:“晚生出言无状,请首辅大人恕罪……”
严嵩摆摆手:“私友之间家居闲谈,也说不上什么罪不罪的,惟是你如今身份非同寻常,已为朝臣士林所侧目。你且要记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说话行事一定要慎而又慎。老朽一点忠告,还望你能记住。”
张居正感动地说:“首辅大人教诲,晚生铭刻在心。”
严嵩淡淡地说:“教诲不敢。不过是念你年轻,惜你有才,怕你不察世事人情,遭厄蹉跌而已。听说你拒纳一位秦淮女史,那个何心隐和初幼嘉便骂你无情无义,还与你割袍断义,此事当真?”
张居正羞红了脸,嗫嚅着应道:“回禀首辅大人,确有此事……”
“人不风流枉少年,章台走马、秦楼寻芳也是你这等才子风雅之事。难能可贵的是,你能幡然悔悟,闻过即改,尽得圣人‘收放心’之要意,又何愧之有啊!”说着,严嵩又转头看着一直陪坐在身边的严世蕃,摇头叹道:“温柔乡乃是英雄冢,这个道理老朽与犬子东楼说过多次,可惜他还是不能明白,一妻二妾尚不知足,还闹着要再讨第四房小妻。儿子年岁大了,当爹的想管也管不了了,老朽只得辟屋另居,求个眼不见为净。只论此节,他便无法与你张太岳比类!”
官场中人、乃至京城百姓人尽皆知,严嵩一向不好女色,与结发妻子欧阳氏几十年相濡以沫,恩爱情笃;可他的儿子严世蕃偏生是个色中饿鬼,不单是严嵩说的一妻二妾,家中蓄养了那么多的艳姬美婢,不用说都是他的口中美食,至于流连秦楼楚观,眠花宿柳更是家常便饭,时常被一些纠察风纪的风宪言官、巡城御史告了上去。但因他是当朝首辅的公子,又是朝廷四品大员,这些私德小节也就没有人深究。
不过,严嵩自曝家丑,严世蕃又在场,张居正怎敢随意置喙,臧否是非?只得尴尬地站在那里,不敢应声。
好在严嵩也只是点到为止,话锋一转:“既他二人已与你割袍断义,缘何还要为他们之事奔走说项?”
“回禀首辅大人,居正不才,辱蒙圣恩,无以为报,惟尽一份心力为朝廷广纳贤才而已。”
严嵩深深地看了张居正一眼,叹道:“难得你如此开明豁达,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老朽若是拒绝,岂不误国误君?”
这么爽快就答应了,张居正喜出望外,深深地长揖在地:“首辅大人提携后进之高风亮节,在下没齿难忘……”
“太岳这么说,便折杀老朽了!佐君治政,其中最为紧要者,不过用人、干事两途而已。举荐贤能,老朽职责所系,更义不容辞。”严嵩说:“不过,何、初二人毕竟曾名列钦案,朝野上下无不视其为逆迹昭著之人,老朽冒天下之大不韪举荐他二人应试制科,太岳你该如何谢我?”
张居正万万没有想到,身为当朝首辅的严嵩竟然这样毫无廉耻地当面提条件,做出这样不但有违大明律令、朝廷规制,更为朝臣士林所不齿的公行索贿之情事。他的脑袋顿时“轰”地一下,当场就要拂袖而去。但围山九仞,他不愿意就此功亏一篑,也想知道这个首辅大人到底能无耻到何等的地步,便垂下眼帘,说:“晚生愚钝,恳请首辅大人明示。”
兴许是看穿了张居正的心思,严嵩笑眯眯地说:“呵呵,书生雅谈,若是提说什么金银财帛、珍玩珠玉,岂不太俗?有道是秀才人情纸半张,老朽闻说太岳少小便有捷才,工诗善文,堪称国朝年轻一辈中的翘楚人物。元日将至,群臣照例要向皇上敬献贺表贺诗。老朽想请太岳代劳,不知太岳可否应允?”
原来,每年“三节一寿”,即春节、端午、中秋三节和皇上的寿辰万寿节,群臣都要向皇上敬献贺表贺诗,歌功颂德,以示普天同庆。做这种人人悉心钻研了许多年的台阁体的诗文,对于科甲出身的朝臣来说倒不算什么难事,可是,满朝文武一同来做这样格调一致的命题作文,要想出类拔萃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是严嵩这样的当世诗文名家,也不敢保证一定能够写出皇上喜欢、群臣叹服的名篇佳作。甚至,对于他们这些位高权重、政务缠身的内阁学士、朝廷重臣来说,当初的那点才情诗兴,早就被磨灭于两京一十三省每天雪片一样飞来的奏章公文之中,哪有什么闲情雅致吟风弄月,雕文琢字?但是,此事关系到对皇上忠不忠心的大是大非,既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拒不敬献,许多当朝大僚就拜托或指示翰林院的那些终日无所事事,醉心于辞章歌赋之学的翰林词臣们捉刀代笔。这已是国朝一个公开的秘密,那些被荣膺选中为某位朝廷肱股重臣代撰诗文的翰林词臣无不觉得十分光彩,皇上也不会较这个真。
可是,面对这天大的荣耀,张居正却大惊失色,诚惶诚恐地说:“这……这……首辅大人诗文冠绝当代,晚生能懂得平仄对仗、词章之学,乃是拜首辅大人《钤山诗选》所赐,又怎敢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张居正这话倒不是阿谀奉承严嵩,实在是发自内心:明朝取士以明经,但馆选才学优异者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却是以诗文辞藻之高下确定。严嵩于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之后参加馆选,便是以一首《雨后观芍药诗》中选而成为“储相”。庶吉士在翰林院的学习,也以诗文为主,终日钻研唐音、李杜诗,每月须交“诗文各一篇,第其高下,俱揭帖,开列名氏”,而严嵩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也能出类拔萃,时人李梦阳就曾说过:“如今词章之学,翰林诸公,严惟中为最。”潜居钤山八年之间,他以诗文自娱,更被时人赞之曰:“严介老之诗,秀丽清警,近代名家,鲜有能出其右者。”也就是说,张居正尚未出生之时,严嵩便已名满天下,名篇佳作传诵一时。因此,对于严嵩命他代做制诗的要求,张居正半是激动,半是惶恐,根本不敢应承下来。
见张居正有意推辞,一直恭顺地陪坐在父亲膝前的严世蕃帮腔说道:“太岳,家父曾任南北两京国子监祭酒,又掌过南北两京的翰林院,门下词章出众者俯拾皆是,为何偏偏要找你代劳?还不是看你是可造之才,有心要替你扬名。你可莫要辜负了家父的这番美意啊!”
严世蕃的话虽说不大中听,但张居正知道,这也是实情——依严嵩的文名才望,此事传了开去,朝臣士林不会说严嵩做不出这样的制诗,只会说严嵩提携后进,给了他一个扬名的机会。因此,他抹去了头上的冷汗,嗫嚅着说:“严大人所言极是。惟是晚生才疏学浅,恐有辱首辅大人厚望……”
严嵩笑道:“太岳,你莫要听东楼乱嚼舌头,他粗鄙不文,懂得什么?你是夫子,老朽也不瞒你。实是因老朽年事已高,终日又是政务缠身,以致文思阻滞,不复有当年之雅兴,不得已才请人捉刀代笔,你就不必推辞了吧?”
听他说的那么恳切,张居正心头一热,脱口而出:“辱蒙首辅大人厚爱,晚生却之不恭,只好勉起其难,代首辅大人恭撰制诗……”
“那好,到时候就拜托太岳了。”严嵩拿起了案上的书卷:“太岳,古人云,倾盖如故。老朽最喜与你这样的年轻俊才交往,本想留下你做竟夜之谈。可惜如今老朽忝列台阁,你又在御前行走,过从太密恐招人物议,老朽就不留你了。东楼,代为父送太岳出门。”
张居正深深地俯身在地:“谢首辅大人!”
送张居正出府,严世蕃又拉着他的手说了半天的体己话,还非要用严府的仪仗送他回家。张居正慌忙辞谢,并且跪在门口,一直等到严世蕃入内,命人关上府门之后,才敢起身。
回到家中,张居正才发现,严世蕃奉还给他的那两锭“门敬”,不是他给门房的银子,而是两块黄澄澄的金元宝,再联想到在严嵩书房的一席对话,顿时心中一凛,知道今日之行或许已铸成大错了……
我欲扬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