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是眼镜蛇科眼镜王蛇属唯一的物种,是一种大型毒蛇,平均体长3米,极限体长可达5.8米。正如其属名(希腊语,意为“食蛇者”)所言,眼镜王蛇食谱中蛇类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小型蛇类而言,眼镜王蛇是凶狠的杀手。在蛇类食物缺乏时也会捕食蜥蜴、小型鸟类或啮齿类动物。眼镜王蛇毒性相较于其他毒蛇而言不强,但注毒量却很大,这使得被眼镜王蛇咬的死亡率极高。
蛇鹫(Sagittarius serpentarius)是非洲特有物种,分布地区从毛里塔尼亚一直到索马里,喜欢干燥、开阔的草原。蛇鹫身高可达到1.2米,体重却只有4公斤,白天,它们绝大部分时间迈着长腿在草地上觅食,一天可以走20公里;夜里则在金合欢树上睡觉。蛇鹫吃老鼠、蛇、蜥蜴、兔子、昆虫,还有一切它能杀死的小动物,据说还弄死过猎豹的幼崽。蛇鹫的腿上覆盖着很厚的鳞片,一踢的力量达到195牛顿,与猎物接触的时间仅15毫秒,只有眨眼的十分之一时间,一击就可以把蛇的脖子扭断。蛇鹫出现在至少30个非洲国家的邮票上,还是苏丹共和国国徽上的图案。
非洲巨狮鬣兽(Simbakubwa kutokaafrika)属于真兽亚纲之下的鬣齿兽目(Hyaenodonta)硕鬣兽科(Hyainilouridae)硕鬣兽亚科(Hyainilorinae),化石现藏于内罗毕国家博物馆。根据化石推测,非洲巨狮鬣兽体长约3米,肩高1.5米,体重约1.5吨。非洲巨狮鬣兽生存于距今2200万年前的非洲,属于中新世初期,它是当时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非洲巨狮鬣兽主要捕食长鼻目和原始的犀牛,其强壮的体型和长着尖牙的大嘴足以与猎物对抗。
猎豹(Acinonyx jubatus)是猫亚科猎豹属的唯一物种,斑纹是实心的黑斑。文中的猎豹属于东非猎豹(A. j. raineyi),分布于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区,大部分生活在马赛马拉和塞伦盖提保护区。猎豹体长110~150cm,肩高70~90cm,爪子不能完全收回去。由于经常磨损,它们的爪子和足垫都变得十分粗糙。从比例上来说,猎豹的脚掌也小得多。猎豹既有独居的,也有群体联盟。群体主要由雄性猎豹构成,共同生活、保卫领地,领地的面积相当大,可达上千平方公里。猎豹是陆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目前测得自然环境下平均速度为93km/h。猎豹主要捕食中小型动物,如瞪羚、苇羚、跳羚等,组群的猎豹也可以干翻角马、斑马这样的大型猎物。
乳黄雕鸮(Bubo lacetus)又名巨雕鸮、韦罗雕鸮,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非洲最大的鸮形目鸟类,成年雌性可超过3.1千克。成年乳黄雕鸮基本没有天敌,倾向于捕食较大的动物,包括灵猫、獴、黑足猫、大耳狐甚至是土狼。它们可以和非洲最大的掠食性猛禽猛雕和冠冕雕共享狩猎区域。
非洲郊熊(Agriotherium africanum)生活在中新世至更新世早期的非洲,可以达到现代北极熊的大小。郊熊属于熊科下一个单独的郊熊亚科(Agriotheriinae),与其他熊相比,郊熊有较短的背部和较长的四肢,狭长的头骨和裂齿显示它们应该是积极的掠食者,食肉的频率比现代熊类高。
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成熟个体不过1毫米长,头尾较尖,中间是一段可以自由弯曲的圆柱体。秀丽隐杆线虫的外胚层发育成了多个细胞融合的“合胞体”,能够分泌胶原蛋白,皮层下方是中胚层形成的四条纵贯身体的肌肉带,由一套相互连接的神经细胞控制,肌肉内侧则是一个充满液体的假体腔,再往里就是一条直来直去的消化道,生殖腺就贴在消化道旁边。秀丽隐杆线虫分为雌雄同体和雄性,雌雄同体既可以自体受精,也可以与雄性「和谐」交配。秀丽隐杆线虫的食物是细菌,室温环境下三四天就能繁殖一代,寿命大约三周。
小家鼠(Mus musculus)的体长一般为7.5至10厘米,尾巴几乎与身体等长,体重一般为40到45克。饲养实验用的小家鼠需要生活在18℃~22℃、相对湿度50%~60%的环境中,当然更需要定期对笼舍进行清洁和消毒。人工饲养的小家鼠一般只能吃特定的鼠粮。一只小家鼠每天所需的食量只有几克,饮水量也只需很少的几毫升。在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药学以及其他针对人类生理和疾病的研究中,小家鼠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动物。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体长只有两毫米左右,雌性个体大,腹部末端比较尖,腹部6节,背面有五条黑色条纹;雄性果蝇个体较小,腹部末端比较钝,腹部4节,背面有三条黑条纹。雌果蝇一次性可产下400枚卵。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历经两次蜕皮后化蛹,最后变为成虫,从卵到成虫只需10~12天。它们只有四对染色体,有一些容易观察的个体突变性状,三龄幼虫的唾液腺中有非常特殊的多线染色体,用一些烂香蕉或者自配一些简单的培养基就可以养活,是非常常见的实验动物。
“命运之血”原型是龙吐珠(Clerodendrum thomsoniae),是一种攀援灌木,原产于非洲西部的热带地区。这个名字源于其属名(希腊语“命运之树”)和其英文名(bleeding–heart vine)。在非洲原产地,龙吐珠是四季常绿的,到了温带地区会以落叶的方式度过冬天,枝条幼嫩时四棱、叶对生,这是唇形科植物的标志。龙吐珠花朵开放后也依靠雌、雄蕊在直和弯之间交替转换来防止自花传粉。花朵初绽放时雌蕊先出,同时四枚雄蕊也呈螺旋形伸出花冠管,很快就伸直硬挺并且上翘,这时雌蕊会向下弯曲,传粉动物在吸取花蜜时,雄蕊释放的花粉就会附着在它们身上,而远离花朵中心的雌蕊没有活性也不会接触到花粉。第二天,完成任务的雄蕊卷曲起来,雌蕊伸直,可以接受访花昆虫带来的其它花的花粉。
达克林恩·布劳恩,原型是富贵竹(Dracaena braunii),原产于几内亚湾的东侧海岸的“几内亚—刚果特有种地区”、年降水量3000mm以上的森林中。它由J. Braun从喀麦隆带到柏林植物园,并且作为存留的模式标本而幸运地没有毁于二战。富贵竹有优秀室内植物的良好属性:不需要太多光照,在室温下生长良好,且易于扦插和水培,因此在日渐庞大的观叶植物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分割线-----
姆昂瓦(Catopuma africanum)是金猫属中最大的一种,成体可以接近大个体狮的大小。为了适应捕猎大型动物的生活,姆昂瓦相比金猫属的近亲,拥有更尖锐的犬齿、更强健的肌肉以及更大的咬合力。姆昂瓦也是伏击型掠食者,一般独居,只有在繁殖季节才会短暂成对生活。它们的食物包括各种大中型食草动物,有过捕猎长颈鹿和亚成体普通非洲象的记录。
南迪熊(Agriotherium nandii)是郊熊属唯一幸存至今的物种。目前南迪熊的分布局限于肯尼亚,数量较少,相关研究也不多。目前已知它们独居,领地范围在三千平方千米以上,偏肉食性,也会吃植物果实和嫩芽。南迪熊有一个奇怪的行为:所有的南迪熊杀人记录中,南迪熊都只吃了人的大脑。关于这种行为的成因,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人类的大脑营养密度较高,优先吃大脑可以节省时间。
霍普金斯维尔的小妖怪(Ajin hopkinsvillea)属于亚人科(Ajinae),是人类的旁系远亲。霍普金斯维尔的小妖怪身高只有大约1米,体重也只有十几千克,但它们有一个特殊的技能——悬空。霍普金斯维尔的小妖怪在受到威胁时,身体会发出荧光,继而慢慢地浮上空中。它们的银色皮肤可以抵挡子弹。这样的能力的原因目前还未探明。霍普金斯维尔的小妖怪眼睛很大,口中有细密的尖牙,能够粉碎昆虫的外骨骼和撕开小型哺乳动物的皮肉。
蒙古死亡蠕虫(Morsamphisbaen mongolianum)属于极度罕见的死神蚓蜥属(Morsamphisbaen),这一支蚓蜥是埋伏在沙子或土壤下伏击猎物的捕食者,目前仅发现一种。它的口中有锋利的牙齿,可以固定猎物。这种动物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们是唯一一种在地面上利用电捕食的动物,也是少有的用强酸捕食而不是防御的动物。空气的导电性不佳,强酸的合成也很不易,它们如何完成这样的演化仍旧值得商榷。
罗布泊食人蜥蜴(Varanus lopnurium)的种群由于环境变化和核试验而全部灭绝。目前仅在动物园中有弥留的几个个体。由于“食人”传说(甚至被写入正式中文名),它们长期被作为害兽捕杀,甚至核试验也有传言是为了灭绝其种群,几位探险家也据称是死于其口。毋庸置疑,目前看来它们的确是凶猛的捕食者,罗布泊周边的哺乳动物都可能是它们的潜在食物,也会捕鱼和在地面上筑巢的鸟。它们或许可以忍受长时间的缺水和饥饿,进行长距离迁徙。实际上根据不多的解剖结果,其食谱中鱼类占有极大的比重,哺乳动物只占有一小部分。遗憾的是,随着动物园内饲养的最后一只雌性个体失踪,这种蜥蜴也成为了千古谜团。
怪奇物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