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第二天,商毅收到了四川发回来的消息,吴三桂主动派人来与中华军联络,愿意接受先前南京政府提出的条,归顺南京政府,并且表示,还可以再放底一些条件。比如中将衔可以降为少将,编制的三个师可以改为一个师,两个旅,或是两个师都可以等等。
原来中华军攻占了重庆府之后,并没有急于立刻向成都发动进攻,而是以重庆府和夔州府为核心展开,分别向川南、川北推进,逐步的扩大战果。
段鹏部沿着长江逆游而上,相继攻占了沪州、溆州、乌蒙、马湖等地,切断了四川向云南的退路,而李牟部则是沿着四川和陕西的边境一带展开,收复了保宁、龙安、顺庆等地。把四川和陕北分割开。这两路进军共计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沿途基本都没有遇到遇到川军有力的抵抗,基本都是中华军的人马一到,川军就立刻撤军。
因为吴三桂也知道,重庆失守以后,川军也实力大损,现在硬拼是肯定拚不过中华军的,另外吴三桂也分别派人向贵州的永历朝廷还有陕西的清廷驻军求救,把自已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他们身上,因此在四川的战略是保存实力,利用四川广大的地区和山路拖延时间,好等援军到来。
但等了一个多月,等到的全部都是杯具的消息,在贵州,永历朝廷和大西军因为孙可望封王的风波,闹得不可开交,结果中华军挺进贵州,永历朝廷己经逃到云南、贵州边境,完全依赖大西军的保护,虽然这个时候大西军和中华军还没有交手,但也被中华军的三个军压制在贵州南部,无法北上支援四川。因此这一路人马是指望不上了。
当然大西军虽然无法北进,支援四川,但起码还是拖住了中华军的兵力,否则江西军区的三个军再入川作战,那可就够吴三桂受的了,因此吴三桂多少还有一些安心。但清军方面就更糟了。
拒绝了和南京政府议和之后,福临下旨甴瓦达克继袭礼亲王、又加封勒克德浑为和硕颖亲王,让这叔侄两人驻守陕西,并且以渭水为界,把渭水以南甴瓦达克主管、渭水以北甴勒克徳浑管理。因为在福临亲政的时候,这叔侄两曾经打算谋取摄政王的位置,执掌朝政,己经引起了福临的很大不满,虽然说现在福临还不敢轻易的动这叔侄两,但也把他们赶得远远的去。
而瓦达克和勒克徳浑也知道,自己在福临亲政时的表现,己经引起了皇帝的忌恨,留在北京估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虽然陕西现在是兵荒马乱,但必境是天高皇帝远,谁以管不着,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退过长城,进入蒙古草原躲避,因此也欣然领命,来到了陕西。而在陕西上任之后,叔侄两也开始行动,将大部份的人马、粮草、物资、钱财都集中在靠北的延安府,以便于随时都可以开跑。
因此在接到了吴三桂的求救信之后,叔侄两人也只能表示爱莫能助,让吴三桂自己好自为之。
结果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等待和盼望,吴三桂最终收到的,全部都是失望,而这时中华军己经将四川的北南两条道路全部封锁,吴三桂的退路只剩下向西,退到甘肃一带去了。
而在这个时候,吴三桂也不禁大为后悔起来,又想到应该和南京政府谈投降的事情了。但当初南京政府向自己劝降时许下的条件,怎么就鬼迷了心窍,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永历朝廷和清廷身上,谁知这两家都是这么靠不住,如果那个时候就答应下来,不是什么没有了吗,现在在谈投降,自己还怎么谈。
但沒法谈也要谈啊,打又打不过,除了投降还有什么办法,不过吴三桂觉得自己并不是完全沒有和南京政府谈条的基础,因为自己手下还有十余万的军队,还有成都府为核心的周边地区,四川本来就是一个大省,土地算起来,也不亚于一个小省。因此这么算起来,自己手里还是有一点资本的。
当然吴三桂也知道,经过了这么一番反复之后,自己肯定不可能再得到当初的那些条件了,因此也不等南京政府说,吴三桂主要是提出了一部份让步,其实对于官职爵位吴三桂并不是太在意,关建是能掌握住多少兵权,虽然吴三桂提出是两个师,但他心里的底线是能有一个师,自己当一个师长,也可以满意了。中华军的一个师也有一万多人,兵贵精而不贵多,川军的核心其实还是自己在山海关时的老兵,其实也就只剩六七千人了,只有保留住这一批人作基础,自己就还有本钱。
吴三桂的请求被送回南京之后,商毅也立刻招集内阁和统战部,讨论怎样处理吴三桂的事情。
而众官员也分为两派意见,主管统战部的李岩就坚决认为,不能答应,因为当初中华军已经开出了十分优厚的条件,而吴三桂还抱以侥幸心理,己经拒绝了,现在中华军己经四川的大半,吴三桂內忧外患,才想要投降,还想享受这些条件,那有这么好的事情。而且南京政府如果表现的过于怀柔,就算吴三桂投降,恐怕也不会老实。因此这一次必须表现得强硬一些,吴三桂投降可以,但只能是无条件的投降,南京政府只能保证他的生命安全,其他的条件一概没有。
当然致于吴三桂如果真的投降,南京可以适当封他一个虚衔,以示安慰,但还想领兵,是不可能的,而且这是吴三桂投降以后再讨论的事情,一切都是南京政府说了算,吴三桂只能老实接受。如果吴三桂接受不了,那么中华军就一路攻进成都去。反正现在四川的大半都己经打下来了,而吴三桂也就只剩下成都这一小块地区了,最多也不过是多花一二个月的时间。
首辅王夫之就主张应该答应吴三桂的条件,因为现在吴三桂仍然掌握着相当数量的地盘和兵力,并非是不堪一击,中华军想要完全取下四川,还需要花费不少的人力物力,兵源的损失。如果吴三桂至死不降,当然只有用武力结决,但吴三桂主动提出投降,那么又何必非要再打下去了呢?毕竟现在中华军要面对的战场,并不是只有一个四川,还有云南的大西军,还有北方的清廷。因此如果四川能够早一点解决,也有利于以后的作战,没有必要为争这一时之气。
虽然说以吴三桂现在的实力,这些条件确实有些优厚了,但能够顺利解决四川剩余的问题,也还算值得,而且吴三桂也主动降低了条件,另外南京政府也可以再进一步消减一些。另外担心吴三桂投降之后会不老实,也有些过于担心,因为吴三桂手底下也不过就是一两万人马,又能翻得起多大的浪来。再说吴三桂投降之后,他的钱粮武器全都是由南京政府供应因此他根本就没有再反叛的条件。
两种意见也都有道理,而且王夫之和李岩只是表白自己的态度,就事论事,并没有引发争吵,这种气氛也正是商毅需要的。其实随着南京政府的实力扩大,势力最大的周林两家因为各种原因,都失去了最高端的位置,因此也形了以几名内阁大臣为核心的小团体。王夫之和李岩都是各自的代表。
商毅当然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一个大的组织内部,存在多个小组织,是在正常也不过的事情,而且是根本就不可能避免的。而有多个组织,也就会有斗争,当然这种斗争必须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大家都尊系必要的游戏规则来玩,也就不会产生太大问题,甚致能够产生良性的发展。而这也是商毅一直追求的权力形势,不过在且前阶段,还是主要靠商毅来控制。
因此在这方面商毅也相当重视,只要稍微出现纯为争权的苗头,就会立刻警告和阻止,多同也多次当着众大臣的面,强调发表意见只能就事论事,不许刻意针对个人,或团体,这一点在参政院的会议管理制度中也着重强调。而南京政府的大臣们也都十分清楚,商毅的良苦用心。
当然也是因为商毅在南京政府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信力,因此在南京政府内部,基本还能保持着比较和睦的气份,虽然有一些权力争斗的现像发生,但在商毅的全力控制之下,基本都在合理的范围内。而这一次王夫之和李岩的两种不同意见,多少也有一点军方和内阁之间的争斗。
按李岩的建见,是由军方来解决吴三桂,如果按王夫之的主张,则是由内阁来主导收降吴三桂的事情。因此这两种观点,实际是代表着在目前南京政府里,两大势力团体——军方与内阁之间的权力之争。
龙啸大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