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变迁,光阴不复,如今已是百废俱兴。远离硝烟四起的岁月,却升华了对你无穷的怀念。
你志趣坚定,沉醉于楚辞诗风。你心胸开阔,气度如此从容。
你不随波逐流,也不固步自封。你至诚一片,期与日月同光。
古书飘香,在寂静中听你发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呵壁问天”,在中国古代,凡一切人所不能知道和解释的事物,皆可以天名之,故后人将屈原留下的问题编辑成章,名之以— —天问。
在汉北大地,屈原始终无法忘怀国事,心忧民生。屈原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哲学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名家风起云涌,屈原自然也深受其印象。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在轰轰烈烈的乱世时代,几乎绝大多数的士子学人为了肩上担负的责任,而选择光宗耀祖报效家国的世俗道路,而屈原正是这样一个时代下自我选择的典型。
不过,此时一个来自西北咸阳城的突发事件却再次改变了屈原的命运。
公元前302年,屈原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作为人质被扣押于秦国的楚国太子横,也就是日后的楚顷襄王,他在咸阳城的一场街头械斗中丧失理智,拔剑杀死了秦国大夫,星夜逃回了楚国。
咸阳城里发生的这场械斗,摧毁了秦楚之间短暂的和平。
公元前301年,秦国以此借口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杀大将唐昧,楚国彻底丧尸了北进中原的门户,这就是著名的垂沙之战。
历史再一次证明了屈原的战略眼光,楚怀王被迫讲太子横质押于齐,此时的秦国已经强大到可无所忌惮地欺凌其他国家了。
公元前300年,秦国先后出兵攻楚,斩楚军数万,杀景缺,占八城,并威逼楚怀王与齐国决裂,赴秦和谈,刚愎自用的楚怀王没有听从屈原的劝阻,终于在媚秦派的怂恿下迎来了灭顶之灾。
楚怀王刚一到达武关,就成了秦国的阶下囚,楚怀王昏庸误国,却不失先君爱国之志,秦王胁迫他割让土地,遭到他的断然拒绝,三年之后,他客死秦国。
楚怀王的逝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屈原从此丧失了最后的政治依靠。
接替楚怀王继位的,正是太子横,已近暮年的屈原,为了挽救加速溃败的局势,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率直的本性。
他在朝前痛斥子兰,子兰是楚怀王的儿子,当年正是子兰力劝楚怀王入秦,导致悲剧的发生,面对屈原刺耳的呵责声,子兰联合上官大人一起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秋末冬初,一阵紧似一阵的寒风呼啸着从北方南下,横扫了大半个中国,这一年是公元前296年,屈原五十七岁。
一向温暖宜人的江南也在这凛冽的寒风中迅速改变了颜色,神色犹豫的屈原乘坐一艘沿江而下的小船随着波涛的起伏,向东而去。
此时的中国,已经进入统一战争的末端,秦扫六合,席卷八荒,楚国大厦将倾,朝不保夕。
暮年的屈原,见证了阴谋和暴力的胜利,以及传统价值的彻底失败,对屈原而言,这并不是一个看不懂的世界,而是一个他无法接受的时代。
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丧失了最基本的仁义礼智信,觥筹交错的宴席间,潜伏着杯弓蛇影的杀机。
也许朝野上下,他已经成为一个不识时务的被流放的前朝遗老。他提出的一百七十余个问题,是一种质询,更是一种抗诉。
此时,屈原深爱的楚国已是山河破碎,满目凄凉,国家不幸诗歌幸,屈原此时的诗歌王国却花团锦簇。
江南,是屈原生命的最后一站,屈原登上凤凰山,手持宝剑,指天发问,伴随他的是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在声声质问中,屈原即将迎来他人生的最后旅程。
“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
问天问地问自己的屈原,为诗的中国埋藏了一条横亘千年的河流,他用生命之血铸就的追问,不是天问,而是— —问天。
满纸荒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