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蔡元培的眼光》的确是锐利的,眼镜明明遮住了他的瞳仁和瞳孔,却没有遮住那种目光。那个时代的确混乱,有众多政权相攻,学生运动的浪潮波澜起伏,内忧外患……太多了,太乱了,那有谁能统筹这些人物呢?那就是蔡元培了——教育发轫 兼容并包。
京师大学堂,经过连年战火,却成了官僚培养所。没有人谈论知识,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事实,好在蔡元培算是将其从没落的边缘拉了回来,一个个足以让人多说上两句的人物,竟都是蔡元培挑出来的教授班子
品行呢?也是无可挑剔的,校役,或称之为车夫,也得到了尊重。按我想,蔡元培已经做到了先生中君子的那一部分了。
学生运动,这是蔡元培辞职的再一个借口,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也许是他在欢庆胜利的热闹中,品出了什么,评出了什么。
但只是皮里阳秋,递交了第三份辞呈。热闹?闹剧?这是个问题。
视频中有一个细节,是关于北大校长的。就是,严复是在1911年,也就是民国元年当上了校长,但只干了几个月。但蔡元培呢?是从1916年开始干的,也就是说,两人之间有五年时间。那是谁当了这五年的校长呢?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四个人。严复干了八个月,章士钊理论上干了两个月,马相伯做过一段时间的代理,然后何玉时和胡仁源各干了一段时间,就都罢工了,这就活脱脱是个烫手山芋。
为什么这群大佬都不愿意当校长呢?大概是因为当时政局混乱。教育界的大佬们遇到了政治,就像秀才遇到兵,怎么也无可奈何。
但蔡元培不太一样,他本身就是个政治方面的人物,那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嘛。让政治家搞教育,好像有点不对。但蔡元培就是这么强,从小就是个学霸,当校长的时候像影流之主一样,一个管政治,一个管教育,一个管辞职。
说错了
但就是这个政教合一的人,解决了北京政教合一的问题。他用了政治家的手腕对教育进行变革。
在他变革演讲的时候,他提出了这么个问题,你为什么来北大,是为了以后的地位、权利吗?不是,是为了做学问。什么是学问,学问就是没有对错,只有高下的东西,这是我的看法。
那蔡元培呢?让学生不被愚民政策控制,更不被单一的学术思想所支配,蔡元培是把原汁原味的学术探究献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裁夺,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
在当时的北大,你可以上午听到马克思主义,下午听到传统文化,在楼道里乱逛还能看见大师掐架。闲下来去图书馆,若是跟那个图书管理员做了好友,那以后就是开国名士了
说跑偏了
未名湖畔,黯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蔡元培却依然“屹立不倒”,大有些“我自岿然不动”味道了。
为什么做得到,只是因为他单单坚持学术自由,因为他拥有兼容并包的那颗初心,再加上“抱定宗旨”罢了。
我的高中语文不可能这么可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