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
作为又一个非文豪的先生,竺可桢的给大众留下的印象是相当刻板的。学者、教师,这些身份似乎已经令人厌了,
那就看看他的日记吧,看看这个完人的身份下隐藏了多少无奈。
竺可桢的志向是做一个科学家,并不想参与政治,也不想做校长。于是在被邀请时,一开始并没有答应。
好吧,一个人没有为自己的权利宝座而成为校长,反倒是为了当时学校、学生的发展,不得不使人佩服。党派不可参与学校事务,这似是成为了教育家们的共识.
似乎这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先生,但潜意识告诉我这不是真的。
原因在哪儿呢?可能是他人物形象不够有特色,姑且把这个当做原因吧。
好吧,让我们看看其它的史实。
从小就一直勤奋好学,上学以来就是班级第一,这样的人在那时的中国其实并不少,而今天看来,竺可桢与其他人不一样,是个不出名的名人之一,
我想,可能与他的学术专业有关。
所有人都追求着金钱、权利,怎么赚钱、怎么有领导力,这样的书籍似乎成为了继课本以外的畅销书,那些深奥的理论、考研书目,似乎就是给大学生用的,与自己毫无关系。
即使是偶尔想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也只是买几本名著放家里生灰,并不会想到要了解地理。
但我们不是来了解竺可桢的学术成就的,所以说惋惜什么的还是之后再说。
竺可桢掌权以后一年多时间就爆发了抗日战争,浙大也随之迁校。在此期间,儿子离世,国难降临,双重打击。仅仅一年时间,已是物是人非,准备给学生的演讲时,他可能是想起了那位著名的王阳明先生,便用他给学生上了一堂课。
王阳明当时被贬官到了龙场,意即只有龙才住得下去的的地方。他兴许是跨越时空穿越到了过去,请教了阳明。阳明先生可能也是不言不语,只是给他题下“求是”二字。
抗战胜利后,学校的学生会因为政见不同而相互攻击。我相信,这不是竺可桢所以希望看到的。一个学生因此去世,这更不是竺可桢先生所想要看到的。
叹
晚年也是十分标准的度过,不过在**期间,他是中科院惟一一个可以不参加中科院党组活动的党员副院长,
由于周恩来的保护,他没有直接受到暴力冲击。整个“文革”期间,他既没有受到正面批判斗争,也没有遭到抄家之祸。
没有引发太多的感受,竺可桢也不是历史上议论纷纷的人。倒可以说是标准的好人,是个伟大的普通人。只是平平凡凡干好属于自己的事,得后人美誉。
这似乎也不是凡人了。
我的高中语文不可能这么可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