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三国”这段历史,首当其冲要讲的人就是曹魏的开创者曹操。曹操这个人,千百年来历来褒贬不一,议论纷纷。对他的评说争论不一,意见分歧很大,可以说是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不是很好,说好听点是奸雄,说难听点就是奸贼。《资治通鉴》和《三国演义》两本书,对曹操的刻画都不是很好。可以说这是一种时代的意见,古代的人是不喜欢曹操的。但是有两本书肯定了曹操的功绩,一本是《魏书》,一本是《续汉书》。可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看法,历史意见也有很大分歧。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骂曹操的人最多。
为什么人们喜欢骂曹操呢?有两点。第一是骂曹操“奸”,胁迫汉献帝是奸,篡汉也是奸。第二是因为曹操说过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意思是说宁可我对不起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我,如果曹操真的是这么自私的一个人,那么他真的坏透顶了。
但是,《魏书》上记载了一件事,说曹操曾经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出洛阳,逃回了老家。路过世叫吕伯奢的家,曹操确信吕伯奢是一个靠得住的人,就前去他家躲避。曹操在内屋休息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有杀猪的声音,起了疑心,以为外面的人要杀自己,便破门而出把所有人都杀了。逃出吕伯奢家的时候,在外面遇到吕伯奢打酒回来,这才知道人家是准备杀猪宰羊款待他,但事已至此,就把吕伯奢也杀了。
最终,曹操凄怆的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意思就是说,难道是我对不起别人,没有人对不起我吗?这是一句自责的反问句。很显然,曹操已知自己己铸成大错,愧疚难当,悲怆恸哭者,乃人之常情,很简单的说,一个人在悲痛的时候,他说的话定然是饱含痛苦之情的,当他因为自责而悲痛的话,语句中的感情色彩更加是自愧难当的,这里总结来说,姑勿论曹操后来所说的话的意思,就从感情色彩来说,在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以后,若是发表言论,那当然是愧疚悲伤的语句的。
这件事情是真实记载的,但这正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他能够不装作正人君子,坦率的承认自己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
曹操还做过一件事,就是杀了自己的恩人。为什么杀许攸呢?曹操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怎么能容忍许攸这么骂自己,那许攸在大街上对曹操是侮辱有加,换作谁也忍不了。但是曹操是很看重兄弟情谊的,他攻打吕布的时候,劝陈宫投降,陈宫宁死不屈,后来曹操留着泪为他送行,陈宫死后,还赡养了他的全家。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有时候心胸狭窄,有时候又宽宏大量。
曹操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一个人,他临死前,对自己的功过得失也只说了一句话来总结:“我在军中执法,总的来说是对的,至于发的脾气,犯的错误,不值得学习”。实际上,曹操是很有英雄本色的,是个真性情人。他的奸诈、狡猾、残暴都表现得落落大方,是一位“真奸雄”。
然后我们再说刘备,是真正的英雄豪杰,和小说里完全就不是一个人。
其实历史上刘备、关羽、张飞没有桃园三结义结拜,不过关羽、张飞却是把他们二人当成兄弟,他两个一起投奔刘备。成为刘备的部将。刘备见关羽、张飞勇猛,视为左右手。后来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四人被刘备封为上将,而赵云没有被封为上将,掌管中军和禁卫军的翊军将军。
至于鞭打督邮不是张飞而是刘备。刘备当安喜县尉不久,朝廷诏令各州郡,淘汰县级以军功为长吏的人,刘备也在被淘汰之列。负责裁汰工作的督邮来到刘备的地盘,刘备前去求见,可督邮装病不予接见。刘备大怒,带人冲进去将督邮绑出,将自己的官印挂在他脖子上,并狠狠的抽了他二百鞭,弃官而去。
不过虽然关、张、黄、马四人被封了上将军,但上将不上将军并不重要,关键是有没有做到刘备的心腹。只有赵云做到了。
刘备称王,四大上将,看看马超就知道,虽贵为上将,却得不到刘备信任,只让他坚守,不让他外出征战,整日战战兢兢,身边全是刘备安插的眼线,四十多岁就郁闷而亡。
关羽、张飞狂妄自大是出了名的,更有功高震主之嫌,张飞女嫁刘禅,不能不说是刘备为了让张飞牵制关羽保护刘禅的做法。说刘备不忌惮不可能,关羽、张飞性格暴躁,根本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刘备自知如果自己死在关羽、张飞前面,诸葛亮根本压制不了关羽张飞。不过刘备死前,关羽、张飞均已故。有学者说关羽死于刘备和诸葛亮阴谋,张飞的死也说成是刘备派人暗杀。
武将中只有赵云能独善其身并在以后继续掌管禁军和中军,后来诸葛亮实在没有多少武将可用,不得已才调赵云一同北伐曹魏,直至病死。刘婵为感赵云忠心,死后封候!
“武圣”关羽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义薄云天、武艺奇高的英雄人物,然而剥开小说的种种描述和夸张,真实的关羽是什么样的呢?
按《三国演义》所说为何三国里关羽张飞等人出身并阶级不高贵,不是士子阶级只是最低的商,看《三国演义》原文,关羽应该是得罪本地豪强远遁冀州,那也应该不像刘备是读书人落魄至此,恐怕早先也只是普通农民,张飞更不用说世代屠夫,可他们为何一出场竟然都有字呢?
其实关羽和张飞都相当有文化,不是很多人想象的一勇之夫。关羽喜读《春秋》,画竹子,据说是竹子画的鼻祖;张飞善画美人图,并且书法极佳。
关羽看不起读书人,张飞则很敬重读书人。而这一点,恰恰说明他们和读书人有很多交集。
关羽、张飞都能读写,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在古中国,识字率目测不到5%,要知道东汉时期纸张开始流行,那个年代能读书的可不是一般人,首先普通人家得干活不管你是种地还是杀猪,根本没有能力支付上学费用。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
为了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相比之下,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军事家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而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渐渐模糊他的生平当真有过“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等这些事迹吗?一代武侯的这些故事里到底有几分真假?
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同样纷呈多彩,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诸葛亮虽然博学多才但也并非无所不能。他虽然精通谋略也时常失算。诸葛亮有着高尚的人格,却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点。
《三国志》这样写道“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些就是诸葛亮未遇刘备之前的生平记载。
之后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那个时候诸葛亮的《隆重对》,有学者提出怀疑。因为早些年鲁肃为孙吴拟划的军事策略和《隆重对》相仿,可这个不足以说明诸葛亮抄袭。
《隆重对》有不足之处是事实。它的思想是先取荆州,后夺西川。这本无错,可诸葛亮要同时拥有荆州,西川,以便将来一路人马东伐孙权,一路人马北伐曹操。荆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时守全两处极其不易,之后的荆州兵败,关羽丧命,刘备出兵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开始。这也是《隆重对》失误之处的见证。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诸葛亮能拟出《隆重对》这样的军事策略,足见其高明之处,我们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罢了。
诸葛亮出山之后的十多年里其实从未指挥过任何一个部队,而是在现在的湖南衡阳一带任职,他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长”和“税务局长”。
在曹操下江南时,刘备在军事上第一次用上诸葛亮。诸葛亮游说孙吴,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说之,终于孙刘联手共抗曹操。期间诸葛亮和周愈并无格对,由此可见“草船借箭”,“借东风”之说,纯属虚构。
曹操败兵之后,刘备遂收江南,这才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其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在荆州时候刘备还拜了一个军师,这个人就是庞统,此人与诸葛齐名,除了献上连环计策,我却看不出他有哪点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使击张鲁。庞统随去,却与诸葛争功,最终落得“落凤坡”的下场。诸葛亮这才离开荆州,荆州的事务嘱托关羽负责,诸葛亮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有这几字记录“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罗贯中先生写三国的时候美化了西蜀,也美化了诸葛亮,然而熟读《三国演义》,从他的笔锋里也不难看出这些,这也许就是前辈文字里的寻味之处。
看了《三国演义》有很多人,都知道周瑜的度量很小,最终是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前史上的周瑜确实是这么的吗?
周瑜(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年轻时跟随孙策,二十四岁拜中郎将,人称“周郎”。江东乔(桥)公有二女,皆美貌出众;孙策自娶大 乔,周瑜娶了小乔。周瑜后辅佐孙权,任前部大都督,风流倜傥,骁勇善战,兼之长得硕壮俊美,是其时有名的“少帅”。在孙吴政权树立之初,他屡建战功,最著 名的战例,是作为统师,指挥孙刘联军以火攻大北曹操水军的“赤壁之战”。
对斯人斯役,后人诗词颇多吟咏。比方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那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佳人烘托英豪,勾勒出丰姿洒脱、年光光阴似锦、年轻有为的周瑜形象。再如唐朝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广为撒播的咏史名作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也触及周瑜在赤壁以火攻险中制胜的史实,仅仅不去正面赞扬火攻的成功,却设想周郎假如没有东风(风助火威)的协助,战局将成果悬殊而致家国不 保。(家国不保,二乔岂不被曹操掳去,囚于他喝酒行乐的铜雀台?)此诗以二乔立意,仍以佳人衬英豪,以小家系国家,阐明孙氏霸业决于此战,也从旁边面称颂周 瑜功不可没。总之,周瑜与“赤壁之战”,已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礼赞吟咏的严重体裁。
惋惜周瑜三十六岁英年早逝。正史记载他是交战中被箭矢射伤,积郁而病死军中;且称颂他“胸怀开阔”、“能得人心”;而演义、戏剧则说他“胸怀狭 窄”、“气量狭小”,是被诸葛亮施计“三气”而亡。这两种敌对的评估,褒贬不一,互不相让,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好像盖棺仍未定 论,实在耐人寻味。
贬低压制周瑜的说法,首要来自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此说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是“诸葛亮三气周瑜”中的“二气”。讲的是刘备丧妻,周瑜便 向孙权献上“妙计”:假意将孙权之妹嫁与刘备,以此为钓饵将刘备骗至东吴“幽囚于狱中”,当作人质以挟制蜀汉索还荆州。谁知诸葛亮智慧过人将计就计,派赵 云携“锦囊三策”装备保护刘皇叔前往东吴成亲,不光假戏真做,刘备得了孙夫人,双双巧计逃脱,还让关云长接应赵云,使孙权、周瑜的追兵损失惨重。这个“东 吴招亲,弄假成真”的故事在民间撒播甚广,其结局是周瑜一气之下急火攻心箭伤复发,生命岌岌乎危哉!
“既生瑜,何生亮!”——这是《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中周瑜被诸葛亮“气”死时的最终感叹。此语被后人写诗诠释为“苍天既已生公瑾,尘 世何须出孔明!”意即诸葛亮计高一筹,专“克”周瑜,生逢一起便命该倒运。因为此前有“三气”作衬托,这一声绝望而无法的感叹,便成为褒亮贬瑜的经典语 言。被贬低压制的周瑜,以悲惨剧人物的失利夭折而告终。
对周瑜的表扬,则首要见于晋人陈寿所著史书的《三国志》。
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此语出自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译成文言,即是说周瑜胸怀开阔气度恢宏,且大体上能得人心。 这与前面《三国演义》的说法完全相悖。传中还引述了周瑜早年和孙策往来中将自个住的大院子自动让给孙策,常常到厅堂上参见孙母,与孙策互相协助互通有无; 以及后来与孙权往来中,尊敬孙权,以对君主的礼节对待其时只要将军职位的孙权等,以此阐明周瑜的宽厚待人与容人雅量。不过该传中也脚踏实地地指出周瑜“惟 与程普不睦”。
然而,关于这种“不睦”,《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引晋虞溥《江表传》的一段文字,能够说是最佳的注释:“(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 (周)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佩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推让服人如此。”读这段文字,很有点像读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那段“将相和”,周瑜对程普的宽恕大度极似蔺相如之对廉颇;所以,过节不睦并不能作为周瑜“狭窄”的根据,而只能从程普的 自恃年长而“数陵侮瑜”中去找因素。恰恰相反,因为周瑜的斤斤计较与忍让容人,不光化解了矛盾,还最终使程普感动得“敬佩而亲重之”;尤其是程普发自肺腑 的那句“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将周瑜的雍容大度、宽厚待人凸显得精辟而又感人。
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引“时人谣曰”的六字民谣,形象地描写了周瑜从小就“精意于音乐”的天分,“虽三爵 (喝过三大杯酒)之后,其(乐调)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察觉了必回头提醒乐队错了)。通晓音乐而到达这种“有误必知”、“每误必察”的专家的水 准,这从另一个旁边面阐明晰周瑜文武兼通的儒雅气质与渊博涵养。而这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音乐素质,其对自己胸襟性格的耳濡目染的熏陶效果,则是清楚明了,不容 扼杀的。
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要“贬瑜”,说他“气量狭小”呢?咱们不妨进行一番剖析对比。
最早完好记载周瑜史实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公元233年~公元297年)自身即是三国时代的人,在蜀汉期间和蜀汉消亡后,他曾先后担任作品郎、治 书御大史等官职,对“今世前史”相当了解,并且亲闻笔录史实甚多,因为时代附近,故而采事更近实在;稍后的北魏专家崔浩就曾高度赞扬《三国志》“有古良史 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班史以来无及寿者。”
曾为《三国志》作注,“事多审正”——这是裴松之对《三国志》中体现出的务实情绪的精辟概括,是对陈寿“不溢 美、不隐恶、据实修史”的高度赞扬。由此能够揣度,《三国志》中的周瑜形象对比忠诚(或挨近)于前史人物的实在。
而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作者罗 贯中系公元1330~公元1400年间人,比陈寿晚了千余年。他对三国前史人物的评估,带有“尊刘抑曹”激烈倾向,这是已连续千百年的封建正统观念使然。所 以,他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蜀汉人物(尤其是诸葛亮)大加表扬称颂,对曹魏集团人物竭力贬低斥责,对孙吴集团则是有褒有贬。关于周瑜,罗贯中是将他作为孙 刘联盟期间的“妨碍”、作为诸葛亮的“烘托”或“反衬”来写的,故竭力渲染他的“狭窄”一面,乃至虚拟周瑜的智拙计穷,以杰出诸葛亮的智慧过人。如此贬低压制 多多,包含说周瑜“气量狭小”如此,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他笔下的《三国演义》,究竟采录了《三国志》中很多的史实,不过又辑录了千余年间有关三国人物的很多的传闻轶事、民间说唱、戏剧 话本方面的内容,所以大众文学的色彩浓重;再加上他很多的加工刻画与虚拟创作,包含偷梁换柱、惹是生非、奇妙生发、臆造幻想,所以,便离前史实在有了相当 的间隔。
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水浒》,我就想起了歌手林俊杰的《曹操》和汪苏泷的《三国杀》借用这两首歌的歌词;
林俊杰《曹操》的歌词;
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嗦 一心要那荆州。
用阴谋 阳谋 明说 暗夺的摸,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嗦 一心要那荆州。
用阴谋 阳谋 明说 暗夺的摸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汪苏泷的《三国杀》歌词;
羽扇纶巾笑谈间,
千军万马我无懈。
伪面君子三尺剑,
狼火烽烟我敷衍。
生于乱世行不言,
功过不求谁来鉴。
灯为谁点 脂为谁添,
任谁来笑我太疯癫。
雨一直下 风一直刮,
谁与我煮酒论天下。
万箭齐发 杀气如麻,
谁容我乱世中安家。
三分天下 为谁争霸,
如今我一剑指天涯。
却只想为你抚琴,
从此无牵挂!
漫天恩恩怨怨的变化,
谁为我泡壶热茶。
你为他断了指甲,
换不回他一句牵挂。
雨一直下 风一直刮,
谁与我煮酒论天下。
万箭齐发 杀气如麻,
谁容我乱世中安家。
三分天下 为谁争霸,
如今我一剑指天涯。
却只想为你抚琴,
从此无牵挂!
原来我一生戎马,
三国为你杀!
其实,四大名著继承载着无数文化精华,在浩瀚如烟的古典小说领域中如四座屹立不倒的高山,任沧海桑田如何变幻,其伟岸身姿始终不被湮灭。不论是在艺术手法还是在思维深度上,它们都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是悠悠中国文学史上灿烂辉煌的一笔。研读四大名著,为我们提供了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机会,在怡情悦性的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好了,我暂时要跟大家说一声再见,下次我继续我跟大家写演义三部曲小说《隋唐演义》以及本人创作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特工谍战小说《如日战狼》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鼓励我,我在这里先感谢大家的支持。
(全书已完结)
三国演义(白话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