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高石子商量没多久,弟弟林却气喘吁吁的跑来,告之水坝那里出现了一些身份不明的人。
杨华心中有些惊疑,立即和高石子一道,沿途又叫上些村民赶去水坝查看。这个村子远离大道,算得上是荒僻之所,一般来说是不会有行人路过的。平时出现在周围的,大多只是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出现陌生人还真算得上是稀罕之事。
到了水坝附近,果然发现三十四人正在水坝四周查看指点。
止住情绪有些激动的村民,杨华当先走了过去。他并不怕有人破坏水坝,要知道这可是一座由铁筋水泥浇铸的堤坝,即使是用炸药,也不是轻易能够毁掉的。而以这个时代的工具水平,即使放手让人破坏,也是一件相当费劲的事。
他只是奇怪,为什么这些人会出现在这里。
一路走,他也一路打量对方,这些人全都是粗麻深衣,素冠草鞋,背上背着一个硕大的布囊,比来自墨家的高石子更为简朴。见村民们出现,立即以其中一人为中心聚集起来,显然有着一定的组织纪律。
又是一伙穿草鞋的。
杨华疑惑地打量了一下高石子,后者摇头否认,显然并不是他墨家之人。
虽然同穿草鞋,区别却是相当明显的,墨家的人大多是工匠出身,提倡的苦行其实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吃苦,而是不追求奢豪与华丽,杜绝浪费和铺张。
是以墨家子弟穿的草鞋,做工和设计还是质量都是一流的,穿起来并不比布鞋差。相比之下,这伙人穿的草鞋就要粗糙得多了,唯一的优点便是结实,很多人脚下的鞋已经磨损严重,却也没有崩坏。
“在下许行,与弟子行至此间,多有唐突,还望主家见谅。”当中那人迎了上来,长身一揖,声音不卑不亢。
见别人客气,杨华也是以礼相待,一揖回礼:“明堂星华,许子客气了,远来是客,但有所需,尽可相告,当竭力相助。”
起身之后,一边打量着许行,心里却是乐开了花:没想到在这荒郊野外,居然也能碰上一个“子”。
虽然许行并没有著作流传于世,但其作为农家的代表人物,也让杨华留下了些许的印象,不过他所知道的也就仅此而已。
现在亲眼所见,许行实在没多少“子”的风范,身材欣长,长须及胸,年龄大概在四十左右,相貌和穿着几乎与一农夫无异。反倒是他后面跟着的两个弟子,虽然打扮相同,却有些文士风采。
见杨华打量许行的举动颇有些无礼,高石子轻轻地碰了一下他的手肘,低声在他耳边解释起来。到底是做过一国之卿的人物,再加上墨家与农家曾经也有些交往,所以高石子对其倒也算得上熟悉。
许行奉神农氏为师,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
最初的时候,他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可惜楚国容不得他们这种治外之民,无奈之下,许行只得带着门徒离开楚国,寻找适合耕作治学之地。
游走了几个国家后,滕国国君接纳了他们,专门划了一块地供其耕种,结果耕种的效果远远优于其他人,不仅吸引了大量民众依附农家,就连大儒陈良之徒陈相及弟陈幸也慕名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成为农家学派的忠实信徒。
可惜这种安心种地,开门收徒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滕国便被齐国所灭。自此,农家踏上了坎坷辛酸的流浪之途。
最初,由陈相兄弟带着逃亡宋国,虽然宋国没有像滕国那样优待他们,不过出于之前积累的名声,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尊重,勉强能够居住下来。可不到一年,宋国也被齐所灭。
无奈之下,许行一边遣散门人,一边带着少数弟子转而入魏,好巧不巧正碰上雄辩著称的孟轲,陈相不堪孟轲称许行为“南蛮鴂舌之人”,在路边拦住孟轲与之辩论,却哪里是孟轲的对手,一番激辩下来,碰了个灰头土脸,徒遭耻笑。
师徒一行不敢停留,匆忙离魏至韩。不过韩国也不是理想去处,刚好碰上申不害主持变法,更不可能有容身之地。
几经思虑之下,许行只好打算经周地返楚,准备在疆域最辽阔的楚国找个荒僻无人之处隐居。
时运不济正赶上寒冷的冬季,随身携带的干粮早已吃尽,师徒几十人只得在荒野中觅食,行行走走两个多月,竟然没能走出洛阳盆地。幸好农家极是吃苦耐劳,生存能力也相当强悍,否则只怕已经满门尽没。
杨华并不知道农家在原本的历史上是否有如今这般凄惨,不过他们的主张简直比墨家还难以让人接受,要求贤良的国君必须自己耕作才有饭吃,还得义务为老百姓做事,试想谁能接受得了,所以不受各国君主待见自是必然之事。
就算是当初接纳他们的滕国国君,也因把粮食、财货放仓库而不分给百姓被许行当作不贤的样本。如此一来,更被权贵所嫌恶,在诸多学派中混得最为落魄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杨华却不管这些,虽然许行现在比自己还落魄,不过到底是个“子”啊,能成一家学派之人,哪一个会是简单的。所以他的态度也愈加恭敬起来,不仅亲自陪同许行参观了整个水坝,一一讲解各个设施的用途,就连建筑过程和方法也毫不藏私。
在得知农家弟子已经数日没怎么进食后,更是吩咐弟弟回家准备几十人的饭食。他家的存粮也折腾得不多了,幸好今日各村的村民都送来了一些食物,聚少成多之下,还是足够杨华宴请农家了。
只是这样来,恐怕泰山就要空欢喜一场,脸色不好看了。
“如此坡地亦可成良田矣!”参观完水坝和其附属沟渠后,许行极是感慨。
当世虽然有许多水利设施,但限于技术和材料,一般都是以引水为主。比如鼎鼎大名的郑国渠,虽然在当时灌溉了关中数百里的土地,为秦国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其后的岁月里,随着河床不断下切,原来的引水渠渐渐高出水面,需要不断抬高渠首才能继续引水。即使历代都在不断修补,但引水量和灌溉面积的减小却无可阻止。
这个水坝虽小,但却建在极高之处,又集蓄水、防洪为一体,只要沟渠一通,水流顺势而下,两岸的坡地全部都可以得到浇灌。
由于水坝的水位可以长期保持固定,水渠即使经过千百年的冲刷下切,却并不影响其引水的功能。相比于一般的引水工程,更加稳定且便于维护。许行是农业的好手,此中的玄机自然是一想即通。
杨华点头表示附和,心里却在想:这水坝何止灌溉一种功能,再给我一段时间,将其功能全部发挥出来,那才不负这三个月来的辛劳。
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