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军进城,是朱汉旌计划好的结果。朱汉旌最初想法非常单纯,就是守住桐庐,稳扎稳打,反击收复睦州,把大祸大乱阻止在桐庐,富春江下游几百万人就安全了!他也做到了。凭着一支囚犯仓促组织的队伍,不扰民,还屡战屡胜,一个月成为东南最强军!可朝廷的文官如何对待他?要夺军,要害他,他若是顺从把这支军队交出去,自己没有一个合法身份,绝不会有好下场!
既然杭州城历史上注定是被屠城的,为什么不顺应历史?
即使自己想要救杭州城,自己的兵权被夺,又能有什么办法?
朱汉旌即使一遍一遍安慰自己,说杭州城注定是要被屠城的,说东南动乱注定要损失两百万人口,可真的要放任不管,于心何忍?穿越过来之后,这时隔千年的人都在眼前,如此鲜活,怎么能忍心不管?
最后,朱汉旌选择了一条对自己有利,又避免杭州城遭到灭顶之灾的道路。他消灭了顺流而下的乱军头目,俘虏大部分乱军,又放过几千失去头目的乱军,致使这批乱军在无人为首的情况下漂流到了富阳。
朱汉旌的计划是这批乱军到了富阳,富阳只要动员民壮上墙,就能守住富阳县。乱军这蛇无首不行,而富阳县有钟敬这样果断的县丞,知县又不曾逃跑,乱军绝对攻不下富阳县。事实证明他料事如神。知县唐炜将大事甩给县丞钟敬,县丞果断决策,民壮上墙防御之后,乱军果然被吓退了。
可杭州城真如历史上一般,知府赵霆跑了,杭州府属官和胥吏自然也跑了。长官这一跑,差役、民众都没有人动员,有城无防,两浙路官员都给丢在险境中。历史果然按照《宋史》剧本重演了,两浙路官员跑不掉的,都被杀掉,还都死得非常惨。
乱军杀红了眼,又全城大索官员,这一夜,杭州城内官员几乎都难逃一死。甚至多数已经致仕在家的官员也被捕杀。
朱汉旌放着乱军进城,自己良心也备受谴责。
作为后世来人,他只在书上读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真做下去的时候,内心中挣扎反复,也是颇为煎熬。朱汉旌估摸这乱军进城之后,会先按照《宋史》剧本去杀官,而杀官之后就会仇富,仇富就会大掠全城,届时全城普通民众都难逃厄运!
朱汉旌所要做的,就是尽量减少损失,在乱军杀官之后,快速平乱,扑杀乱军,竭尽全力挽救无辜平民!
为此,他必须组织一次强行军。
从桐庐到富阳,再到杭州,三百里地,日夜兼程,飞一般赶到!
这可是中古时代,他带的是一支刚刚组建的新军,他能做到吗?
自古以来,行军颇为不容易。大军不同驴友轻装便捷。大军人数众多,行军时有前后,绵延可达数里地,古代通讯技术落后,前后军全凭人力传递信息,指挥不便,又容易出错,可能传错命令,导致军队前后不能衔接。加上古代军队士卒素质比较低,特别是宋军多饥民和囚犯从军,素质更差!这人素质一差,士气涣散,约束起来困难。大军行军经常能够自己走散了。北宋末年,禁军从开封出发,去黄河边上设防,自己路上就能走散了一半!而种师中救援太原,路上带的犒赏不足,走到杀熊岭,大军一哄而散,把自己的统帅连同一百多亲兵丢给金兵了!
即使是正常的军队,行军起来也是艰辛无比。古代道路条件差,多数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还算好,若是遇到梅雨季节,这一路上的烂泥浅的没脚背,深的可以让埋到人半截身子。人走都难,大军还有辎重。辎重车很容易就陷入泥中,拉都拉不出来。或许风和日丽,道路坚实平整,但是大军不是说走就走,说停就停的。大军要开拔,就要先拔寨。前日安好的帐篷全部拔出,连同金鼓、旗帜、炊具、睡具等都要装车。装车之后,走到扎营地,伙夫要樵采汲水开伙,士卒出去砍伐树木,在营地四周挖出壕沟,用砍来的树木埋设入土,围成木墙,搭建望楼,帐篷要张开才能睡觉……如果有骑兵,还要搭建马棚……这一番折腾下来,好不容易安顿了,人人累得臭死,第二天还要拔营出发,然后扎营时又要折腾一次!
这一天用在路上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是有限。古代大军一日能够行走五六十里地,就算是表现合格了。而且一路走,还得一路丢下伤病员,一支军队走千里,能剩下一半人,就是强军了。
那么古代有没有能够千里奔袭的军队呢?
有。汉唐出擅长奔袭的将领和军队。
汉朝时,汉军骑兵擅长千里奔袭作战。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领骑兵自灵武(今宁夏银川北)渡河,翻越贺兰山,而后“涉钩箸,济居延”,即穿过浚稽山沙地(今巴丹吉林大沙漠),绕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北)而转向南,沿弱水行军,通过小月氏地区(今甘肃酒泉),再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2000余里,进至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流域。经过长途奔袭的霍去病所部仍然有战斗力向匈奴军的侧背后发动攻击,匈奴大溃。
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七万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外蒙古肯特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封狼居胥”的典故就源于此。
东汉永元元年(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手,各领四千骑,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出征。窦宪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外蒙古额布根山),北单于逃走。窦宪、耿秉乘胜追击,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出鸡鹿塞(内蒙古磴口县西北七十公里),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今固阳),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至达和渠北醍海(屠申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后登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永元三年(91年)窦宪派兵再次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这燕然山勒石于2017年被发现,此地离雁门关大概在三千六百里左右,远不远?
唐朝时,唐军能千里奔袭的将领和军队实在太多。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率领三千精骑,冒着严寒,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趁夜袭击了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土城子古城)并破城,俘获了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及原炀帝萧皇后,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颉利可汗以谈判归降来拖延时间,准备来年秋高马肥再起。二月,李靖识破奸计,和李勣决定连续进攻,挑选精锐骑兵一万人,带着二十天的粮草奔袭,营救出谈判使者唐俭,杀凸厥兵一万多人,俘虏男女十余万人,得牲畜数十万头,杀隋义成公主,俘她的儿子叠罗施。史称“李靖夜袭阴山”。颉利可汗逃至灵州西北,唐将李道宗追至,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率领大批兵力包围沙钵罗营帐,俘虏颉利也送回京都长安。东凸厥至此灭亡。
贞观十三年(639年),高昌王麹文泰背叛大唐,勾结西凸厥。唐太宗命侯君集讨伐。麹文泰听到这个消息后对国人说:“唐国距离高昌有七千余里,有沙漠两千里,冬冷夏热,没有水草,大军难以前行。若唐军强行军至高昌二十天内粮草必然吃完,那时候与唐军接战一定打败他们,所以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然而侯君集率领大军前来时,麹文泰生生地吓死。侯君集大败西凸厥援军,攻破高昌国,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雅尔湖村附近),留兵镇守,而后刻石纪功,俘虏继位国王麴智盛回朝。至此,西域重光,又回到了祖国怀抱。
即使到了唐中期,唐军依然拥有强大的突袭能力。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初十,风雪交加,李愬利用敌军麻痹,率领九千人马,白天行军六十里,夜间行军七十里,趁夜巧取蔡州,天亮时,官军包围叛将吴文济牙城,围攻一日,活抓吴文济。至此,藩镇纷纷被吓坏,上表归降。唐朝趁势平定十二州军阀,结束了割据局面。
到了宋代,宋军的奔袭能力就严重下降。宋军不善奔袭的原因很多。有人说是缺马,有人说是疆域小不需要奔袭,也有人说之前奔袭作战失败以后,后世宋军普遍采取了稳扎稳打战术……在朱汉旌看来,宋军作战呆板的原因很简单:朝廷猜忌。
朱汉旌以为,缺马不是关键问题。之前汉唐军队步骑混合长途奔袭,步兵行进速度也要足够快,否则就是步骑脱节。美国陆军曾经做过试验,说其实步兵长途奔袭能力很强,胜于骑兵。原因是战马娇贵且容易劳累,每日花大量时间喂食、洗刷、休息、治病、补打马掌等。从后世经验上看,缺马的中国人步兵奔袭能力确实很强。1935年5月28日,第四团官兵冒雨在泥泞山路武装行军,一昼夜强行军二百四十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成建制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短暂修整过后,与左岸部队合围攻占了泸定桥。1950年11月27日晚,愿志军第113师从德川以南沿安山里、船街里、龙召里开进,忍受极度疲劳,以14小时夜间强行军一百四十多里,成建制于28日8时许进至三所里,完成战役合围。
可见,大宋缺的不是马,是缺硬骨头!是坚定的决心!是官兵一体用命的精神!
这些,我朱汉旌的队伍都不缺!
更有利的是我朱汉旌拥有天时、地利、人和!
宋时儿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