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有几天没露面了。唉,自从开了一个文字地摊,早出晚归,摊前人毛没两个,倒是每天还要费两个馍,喝一肚子的风,好不纠结郁闷。
这天,九九来了,穿得花蝴蝶似的,一股香香味,隔几个摊子,都闻得到。
九九摸了摸鼻子,说道:
“书生,你这是什么味?”
“九九,啥子什么味?牢骚味罢,三天都没开张了。”
“好了,娘们兮兮,来,别跟现实角斗了,我们来说《史记》。书生,问你一个问题,《五帝本纪》中,有这么一句,“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什么名堂,难道二十五个儿子,只有十四个,有名有姓,其它的,都是野种?
“耶,九九,几天不见,又精进了,这个问题,角度好刁,不好进中洞。《国语·晋语》上这么说的,“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同时,三家注上说,“破四为三,言得姓十三人耳”。……”
九九的脸,已经气得很绯红,打断了书生的掉书袋,嚷道:
“你以为你真是吃专业开口饭,给口气,就喘个不停。说明白话,否则,我不理你了。”
娇嗔中的九九,自有一股英粉气,这,是书生最怕的。书生低下了头,轻言轻语说:
“九九,我跟你说,黄帝多大的超级腕啊,人文始祖,说起堂客来,就只有四妃十嫔。说得粗点,一个中等级暴发户,N三都有,比黄帝享受的级别还国级呢。”
书生喝了一口茶,继续扯话题:
“九九,历史上说,黄帝正妃是西陵氏,名嫘祖,有次妃三名,即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前文中的“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句中的“己”是通假字,通“纪”,解为纪姓,并非“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说青阳和夷鼓,一为方雷氏所生,一为彤鱼氏所生,姓纪。”
后宫的这些芝麻事,一直都是热点,所以,九九也听得很仔细,书生懂得热点关怀,一笑,继续开腔搭白:
“九九,注意这一句“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此中的青阳(即玄嚣)为西陵氏嫘祖所生,不是方雷氏所生,而另一个苍林,是嫫母所生的。十四人,得了十二姓,清楚了吧。两青阳与已姓,害得三家注这样的专家,也走入解读的误区,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学会独立思维,要做自已思想的主人……”
书生已在摇头晃脑,背他的“要”字经了,九九一脸的不屑,说:
“哟哟哟,书生,你是孔乙已重生吗?知道一点考证小渣渣,就这么轻贱。我管他黄帝的儿子姓什么,我又不嫁给他。”
九九瞟了书生一眼,意味有点深长,书生已静如寒蝉了。
“书生,说重点,黄帝另外的十一个儿子,为什么没有得姓呢,难到亲情有疏远,父爱有偏心?
“九九,离开时代去谈人与事,都是孔夫子开纸厂,空谈误事。黄帝所处的时代,母系氏族已经开始衰败,父系氏族正在大张其鼓地兴起。但母系氏族的制度与风俗,并不会一天就消失得干干净净,都会有一个渐进性,才可能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这才真的历史常情,是不是这个理呢?其余的十一个儿子,随了母姓,不信,就算咱们再穿越回去,去问问黄帝老儿,我的这个分析,还是中规中矩,可圈可点的。
九九低头想了想,说:
“书生,这一回算你说得有理。那么,黄帝分封十二姓,想干什么?”
“九九,到了黄帝时代,黄帝的氏族与家族,不断地在开枝散叶,人口在呈指数级增长。分封给儿子一个姓,有顶层设计呢。
一,古代的姓,其实就是地盘。姓宋,就有宋这个地方。因为便于管理和称呼的原因,便分封更多的姓。
二,便于管理和称呼。总不能老大老二一直喊到老二十五吧,这,要有多累就有多累?古人的封姓,跟结绳计数一样,都跟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我想。”
“书生,你说古人是不是吃饭没事干,弄一堆的无厘头来,有意思吗?”
“九九,有意思啊。还得说个一二三。
一,这些得姓的黄帝儿子,是中国百家姓的源头之一弄清楚,真没坏处;
二,这些得姓者,就是后来诸侯国的前身。
三,读史记如果弄懂了这些,有利于摸到迁兄的真心,就不会被他的文字表象所迷惑了,这,真是读史记的一个捷径。”
“九九,当然,没弄懂也没关系,文字嘛,通其大义,晓其大理,也是领略文字的一个办法。全天下都是一个样范,那才是大大的不妙。,以前我们的文学作品,不就经常犯这样的通病吗?希望,以后不要这样的低级错误。”
九九笑了,说,哼,就知道一二三,哆来米,不跟你玩了,书生,你一点也不懂音乐,我走了。
水煮《史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