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另外还被称作汉初三大名将。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
刘邦:“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大臣:“陛下,众臣还是认为不得要领。”
刘邦:“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当时的刘邦等人都是居住在长乐宫内。
芸汐走到大臣张良身后。
芸汐:“都说大臣张良足智多谋,就连陛下都以之称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芸汐认为大臣不是一般人。”
张良:“姑娘过奖了,臣只是略有其悟。”
芸汐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的笑了笑,便转身离开。
张良,字子房, 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
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
故事1.反秦复韩 圯上受书: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
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张良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他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合60公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东巡,张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现原阳县的东半部),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
不多时,远远看到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前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见此情景,张良与大力士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向该车击去。120斤的大铁锤一下将乘车者击毙倒地。
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力士是否逃生则没有任何记载)。然而,被大力士击中的只是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幸免于难,但秦始皇对此事十分恼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但因无从查起,使张良得以“逍遥法外”,后来不了了之。古博浪沙张良刺秦从此闻名遐迩。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
老翁(黄石公):“小子,下去给我捡鞋!”
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
张良:(“这老头真不知足,人家给你把鞋捡上来就不错了,还要给你穿上。”)
张良:(“但人家毕竟这么大的年纪了,我既然已经给他捡回来了,索性帮人帮到底,替他穿上吧。”)
老头伸着脚,等张良给他穿好鞋,站起来,点了点头,笑了笑就走了。
张良看着老人的背影,觉得这人非常奇怪。老人走了约一里路的样子,又回来了。
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
老翁(黄石公):“孺子可教矣。”
他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
老翁(黄石公):“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
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
老人来到以后,高兴地笑了。
老翁(黄石公):“这才是虚心拜师的表现呢。”
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
老翁(黄石公):“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
说罢,扬长而去。
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黄石公,是秦汉时期思想家,军事家,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被道士拉入道教神谱。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流派之一,与鬼谷子齐名。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此名为讹传,实为《素书》)。
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一见倾心,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素书》)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
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未完待续……)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