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围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是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西汉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
汉元光二年(前133年)六月,武帝听从大臣王恢建议,让马邑人聂壹与匈奴交,诱引匈奴进攻马邑。匈奴军臣单于贪马邑财物,以十万骑入武州塞(今山西左云至大同市西一带)。武帝以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为将军,率三十余万大军分别埋伏于马邑附近和代。军臣单于进军至距马邑百余里处时,发现牲畜遍野而无人放牧,顿生疑心,旋俘获汉巡边之雁门尉史,得知汉在马邑附近埋伏重兵,遂引兵撒退。汉兵追之不及,罢兵。将军王恢以闻匈奴兵多不敢出击而被诛。此后匈奴绝和亲,然关市尚未断绝。
背景: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杀死其父头曼单于,自立为单于,并且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统一了匈奴各部,逐渐强盛起来。楚汉相争时,由于无暇北顾,冒顿单于利用兵强马壮的优势,直接威胁到汉王朝在中国北部的统治。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32万征伐叛将韩王信,前锋行进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时,被冒顿单于率精兵40万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达七日之久,虽然汉高祖用陈平之计得以突围,但“白登之围”后,西汉王朝不得不委曲求全,实行“和亲”政策,并且每年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以换取边境的安宁。
西汉王朝在经过汉文帝、汉景帝两代的“文景之治”后,经济上积累了巨额财富。汉景帝时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政治上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使汉匈双国的力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决定废除屈辱的“和亲”政策,转而对匈奴实施军事打击。为此汉武帝进行了积极的部署和安排:委派李广等名将带兵镇守边郡要塞,征调士卒巩固边防,同时采取措施鼓励养马。
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经过经济、军事、外交一系列的努力,西汉抗击匈奴侵扰的条件已经成熟。
起因: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匈奴派使者向汉武帝请求和亲,汉武帝命群臣商议对策。大行令王恢建议汉武帝拒绝和亲,他说:
王恢:“过去朝廷同匈奴和亲,匈奴老是不守盟约,侵犯边界,我们应该发兵打击他们一下才好。”
王恢,西汉大臣,燕国人。西汉将领。
出身边吏,累任大行令。建元六年(前135年)八月,闽越王驺郢攻打南越时,前往救援,兵还。反对向匈奴和亲。当时朝臣大多数附和韩安国,于是汉武帝同意和亲。
而御史大夫韩安国则以匈奴兵强马壮为由,劝汉武帝接受和亲,群臣大多赞同韩安国的观点。汉武帝最终采纳韩安国的建议,与匈奴和亲。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马邑地方有个大商人聂壹来找王恢,说:
龙套:“匈奴在边界经常侵犯,总是一个祸根。现在趁刚跟他们和亲的机会,把匈奴引进来,我们来一个伏击,准能打个大胜仗。”
聂壹,西汉武帝时期人物,《史记》称“聂翁壹”。雁门马邑人(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西汉武帝时人。著名的“马邑之谋”的发动者。
王恢:“你有什么办法能把匈奴引进来?”
龙套:“我经常在边界上做买卖,匈奴人都认识我。我可以借做买卖的因头,假装把马邑献给单于。单于贪图马邑的货物,一定会来。我们把大军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单于一到马邑,将军就可以截断他们的后路,活捉单于。”
王恢把聂壹的主意奏告给汉武帝,武帝为此诏命群臣商议。御史大夫韩安国反对这个建议,他认为高祖刘邦之英武圣明,尚且被匈奴围于平城达七日之久,何况兵马一动,天下骚动,胜负难料,不可轻率出兵。
王恢是燕地人,曾长期在边郡为官,熟谙匈奴情况,在商议中他向汉武帝进言:
王恢:“战国初年,代国虽小,北有强胡的侵扰,南有中原大国的威胁,君臣尚能同仇敌忾,奋勇抗击外侵;匈奴虽强,也不敢轻易侵扰代国。如今大汉强盛,海内一统,陛下威名远扬,然而匈奴却侵扰不止,每次与汉和亲,不过数年即违背约定,正是因为没有坚决抗击的缘故!”
双方唇枪舌剑,各不相让。
汉武帝最终采纳王恢的建议,准备设计伏击匈奴。
(未完待续……)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