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帝由于越发亲近霍光而疏远上官桀和上官安,上官氏父子逐渐恼羞成怒,就暗地里集结党羽阴谋杀害霍光,诱骗燕王来京诛之,然后废掉昭帝,立上官桀为皇帝(一说上官桀父子的阴谋是“杀光,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然后封上官桀为王 )。
龙套:“皇后可怎么办呢?”
龙套:上官安:“追逐麋的猎狗,还顾得上小兔子吗?况且依靠皇后得到尊位,一旦皇上变了主意,那就想做平民都不可能了,无论什么朝代都是这样的。”
这时,谁也没有注意到有一女子正在他们周围。
事情败露后,燕王、盖长公主都自杀。
上官桀、上官安父子被灭族,但皇后年幼,没有参预这次谋反,又是霍光的外孙女,因此没有被废掉。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准备发动武装政变。
芸汐来到昭帝睡房。
芸汐:“陛下,近几日,芸汐发现刘旦都是想要夺取皇位。”
刘弗陵:“好,我知道了。”
他们计划,是由公主设宴邀请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将霍光杀掉,废除汉昭帝,迎立燕王刘旦为帝。 刘旦得信后,立即安排专人往来传递情报,许诺上官桀事成后裂土封王,同时联络各地“豪杰”数千人。
不久,公主来信,告诉刘旦,右将军王莽已死,丞相有病,大业必成。刘旦见信大喜,分付群臣各自收拾行装,准备起程入宫为帝。
自绞谢罪:元凤元年(前80年)九月 ,鄂邑长公主门下的稻田使者(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燕仓知道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向大司农杨敞告发,杨敞却素来小心谨慎,并没有上奏检举,只是装病卧床在家了。
燕仓又把这事告诉了谏大夫杜延年,杜延年上奏检举, 于是朝廷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装政变计划。 丞相车千秋颁下玺书,部署中二千石官员追捕孙纵之以及左将军上官桀等人,都处死伏法。
刘旦得知左将军上官桀等已伏诛、反情败露后,与燕国丞相商议是否发兵起事,丞相认为上官桀已死,百姓皆知,不可起兵。
不久汉廷下发赦令,赦免燕国所有的官吏和百姓,却唯独没有赦免刘旦。
刘旦准备自杀,左右亲信认为倘若朝廷削去封国,废掉王爵,还可以保住性命。燕王的姬妾夫人也都哭啼着阻拦,刘旦便不再寻死。
昭帝又派专使赐送玺书,斥责刘旦:“乃与他姓异族谋害社稷,有逆悖之心,无忠爱之义。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复奉齐酎见高祖之庙乎!”
刘旦得书会意,即以绶带自缢而死。燕王刘旦在王位三十八年,谥号刺王。
叛乱结束后,芸汐来到昭帝睡房。
芸汐:“参见皇上。”
刘弗陵:“不必多礼,平身吧。”
刘弗陵:“这次平定的叛乱,还得多谢芸汐你的帮助。”
芸汐:“陛下言重了,举手之劳而已。”
昭帝略略点了点头。
刘弗陵:“时候不早了,你先回去吧。”
芸汐:“诺。”
———————
汉武帝的皇三子刘旦,在刘弗陵当了皇帝以后,一直心中不服,两度造反。尽管刘弗陵多次饶恕他,但他依然不消停。
在刘旦看来,他造反当皇帝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
首先,刘旦是当时汉武帝儿子中的老大。尽管他排位老三,但是由于汉武帝的老大刘据已经在“巫蛊之祸”中自杀,老二刘闳也已经病死。因此在排序上,刘旦自然排在第一位。既然排在第一位,他理所当然就应该继承皇位。
其次,刘旦认为自己非常优秀。汉武帝封刘旦为燕王以后,他努力学习,勤于锻炼,成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汉书》中曾这样记载:“旦壮大就国,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招致游士。”由此可见,刘旦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当刘据和刘闳已经去世后,在剩下的儿子中,他就是最优秀的,又是老大,他不继承皇位,谁继承皇位呢?
第三,刘弗陵年纪太小不适合当皇帝。当时刘弗陵只有五岁,一个五岁的孩子,怎么能当皇帝呢?在汉朝的历史上,孩子当皇帝,只有前少帝、后少帝时期,但他们当皇帝也是朝中最糟糕混乱的时期。所以刘旦认为刘弗陵当皇帝纯粹是瞎胡闹。最应该当皇帝的,只有成年的他。
第四,刘弗陵的身份成疑。钩弋夫人怀刘弗陵,怀了14个月。这个话肯定是一个假话,钩弋夫人这么说,明显是神化自己儿子,把他与上古尧帝挂钩的表现。因为尧帝的母亲怀他就长达14个月。
但是这话也是一把双刃剑,让人怀疑,会不会刘弗陵不是汉武帝的亲儿子呢?不是汉武帝的儿子,继承皇位的话,那就意味着,汉家江山落到了别人的手里。所以刘旦觉得,他有责任保护家族的责任,因此一直试图造反。
第五,怀疑朝中大臣夺权。刘弗陵继承皇位的时候,一直是霍光等四大辅臣在主持朝政。朝中大臣掌控朝政这种事情,是不被允许的,也是一种祸害。所以刘旦认为,很有可能汉武帝是被这些朝中大臣给害死了,他们之所以要把年幼的刘弗陵扶起来当皇帝,目的是为了掌控朝政。
更为蹊跷的是,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被杀掉了。虽然朝中传出来的消息是汉武帝赐死了钩弋夫人,但是有没有可能是朝中大臣们谋害了钩弋夫人呢?因为谋害了钩弋夫人,他们更容易执掌朝政。
有这五大理由支撑,刘旦当然不会消停。于公于私,他都必须造反,如果不把汉朝江山掌握在刘家人的手里,他觉得这是对不起列祖列宗的表现。
可以说,刘旦造反,即使他性格使然,同时也是汉武帝反常地把皇位传给一个孩子的缘故,是汉朝的悲剧。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