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临终前,已为元帝安排“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
元帝的信任与支持,让萧望之等儒臣看到改弦更张推行仁政的希望,但这只是昙花一现。
元帝对两位师傅特别信任,儒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与萧望之产生嫌隙,权力斗争的阴影随即笼罩着朝廷。史高与宦官里外呼应,反对萧望之的改革主张。
萧望之忧虑外戚放纵、宦官擅权,于是向元帝建议:
萧望之:“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
元帝即位初,由于性情柔弱缺乏主见,不敢做出调整,议论久而不决。萧望之提出此动议,却招致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嫉恨,于是他们与史、许两姓外戚联手,共同对付萧望之,只用两个回合,就将萧望之逼死。
萧望之饮鸩自杀,元帝非常震惊,为之痛哭流涕,责怪弘恭、石显等人害死自己的贤傅。但他却没有惩治逼死师傅的幕后推手,只是口头责问弘恭、石显等人,使其“免冠谢“而已,事后对他们宠信如故。
从萧望之死,能看出元帝政治上短视与低能,空怀匡正理想,而缺乏战略眼光与政治谋略。毫无疑问,元帝若要推行新政有所作为,必须将儒臣作为主要依靠力量。元帝放纵宦官逼死萧望之,放逐其他儒臣,无异于自废武功,自断臂膀。
平灭郅支:汉元帝刚即位的时候,匈奴郅支单于自以为与汉朝距离遥远,加之怨恨汉朝支持他的仇敌呼韩邪单于,就有与汉绝交之意,并与康居王勾结起来,在都赖水(今恒逻斯河)畔兴建了一座郅支城(今江布尔),作为自己进一步扩张势力的基地。郅支将势力向汉西域发展,直接威胁汉朝在西域的统治。
建昭三年(前36年),新一任西域太守对匈奴发动攻击,获得大胜。至此,汉朝最后消灭了虎视西域的敌对势力。以后近40年,西域维持着和平状态,丝绸之路也畅通无阻。陈汤为官虽有不少劣迹,但他矫诏兴兵、平灭郅支的功绩应当肯定。
刘奭虽多才多艺,能写一手漂亮的篆书,至于弹琴鼓瑟、吹箫度曲、辨音协律等等,无不穷极其妙,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他太过拘谨,优柔寡断,信用宦官弘恭、石显等,统治期间,自然灾害不断,社会危机日深,土地兼并之风盛行,昭宣二帝的中兴之业就此开始衰败。
芸汐:“难怪他父皇会说出这么一句:‘乱我家者,太子也!’”
—————
汉元帝刘奭是西汉的第十一位皇帝了,他是汉宣帝钦定的接班人。不过他不是一个合适的皇帝,在位期间宠信宦官,也正是由于他的不作为和瞎作为,导致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汉宣帝刘询就不同了,他可是有名的贤主。他是权臣霍光迎立为帝的,本来霍光第一次选择的是刘贺,结果这家伙没有多久就被废了,刘洵成为了皇帝。
在他亲政后励精图治、整饬吏治,使得西汉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史称“孝宣之治”。
刘询有五个儿子,除了长子外,还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淮阳宪王刘钦、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竟。
二皇子是淮阳宪王刘钦,刘钦的母亲是张婕妤,深受汉宣帝的喜爱。而刘钦长得强壮高大,喜欢经书法律,聪明有才气,汉宣帝很宠爱他,差点立他为太子。
三皇子是楚孝王刘嚣,起初是定陶王,后改封楚王。刘嚣向来行为孝顺仁慈,到封国二十余年,未曾听说有纤介之过。他的身体不好,汉元帝也很可怜他。史书对他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孝顺仁慈。
四皇子是东平思王刘宇,据说后来刘宇势力壮大,常与奸佞小人来往,经常做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汉元帝念及关系而赦免他。显然这样的人也不太合适,在封地都如此,做了皇帝更无法无天了。
五皇子是中山哀王刘竟,虽说有了封地,但是他因为年纪太小了,也没有到藩国就藩。所以他不太合适,毕竟年纪太小,也看不出品性。
以上我们不难发现,二皇子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事情不能这么简单的看。毕竟汉元帝在登基以前也是柔仁好儒,虽说不一定能够是一代明主,但不至于会有如此的表现。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