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皇帝大家都听说过,爱江山不爱美人的皇帝大家也听说过。这都没有什么稀奇的。但大家是否听过只爱学术,不爱美人的皇帝呢?
这样的皇帝还真有,他们就是东汉的第二位皇帝刘庄和第三位皇帝刘炟。可能会非常奇怪,作为一个皇帝怎么会如此热衷于学术呢?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东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刘秀。
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但刘秀还就成了。刘秀起初的时候是位太学生,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秀才,经过了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以后,终于建立了汉家王朝的第二帝国——东汉。
因为自己是个儒生,加上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使得儒学在汉代极为辉煌。尤其是刘秀建立东汉以后,有意要加强软实力建设,把国家打造成一个文化强国。经历了第二代领导人刘庄的过渡,到了刘炟这里,已经完全变成了学者型皇帝。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刘庄不仅是位称职的皇帝,还是一位专业的学者。专业到什么程度呢?他亲自跑到称为“辟雍”的国立大学去讲课,可真算得上是历史上的政治奇闻了。
刘庄之所以能当上第二帝国的领导人,那还真是有两本事的。首先,他很聪明,聪明到什么地步呢?《后汉书》说他“十岁通《春秋》”。说起来还是他的导师厉害,他的导师就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桓荣。刘庄跟着导师系统的学习过《尚书》,这比起他的爷爷来说可以说是巨大的进步了。刘秀当年只是“受《尚书》,略通大义”,而他则成为了《尚书》专家。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孩子的文化教育是需要投资的,培养一个书香世家至少要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因此,人家皇帝富有天下都那么勤奋好学,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这位学者型皇帝在即位两年后,亲临“辟雍”,举行儒家盛大的射礼。七个月后,再次来到“辟雍”,举行敬老大礼。他不光是嘴上讲,还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学术实践。这个敬老大礼的核心就是敬事“三老五更”。
什么是“三老五更”呢?这可是道名词解释题。所谓的“三老”是指县乡两级负责教化的官员一般由50岁以上的长者担任。战国时期,就已经设立该官职了。所谓的“五更”是指在国家公职部门退休下来的老干部。汉帝国推行“孝治天下”,所以尚老之风极为流行。
根据《孝经纬》的说法,“天子尊咸三老,兄事五更”。《白虎通义》也说“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有何?欲陈孝悌之德也”。
而这位学术皇帝表现的确实是风度翩翩,措辞十分的谦逊。他说:“眇眇小子,属当圣业”,真的是谦逊至极。接着又说:“三老李躬,年耆学明;五更桓荣,授朕《尚书》。《诗》曰:‘无德不报,无言不酬。’其赐荣关内侯,食邑五千户。其赐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还说让各地的官员抚恤孤寡老人,以表达皇帝仁怀天下的情怀。
这可是第二帝国的一次文化盛宴,引来了数万观众。这些观众里有官员、学者、富绅还有那贩夫走卒和引车卖浆者流。
这次学术盛宴到底是如何举行的呢?是皇帝一人的独角戏吗?当然不是。而是以皇帝带头向其师父桓荣提问,这可是没有提前准备,都是现场随机提问的。但这位桓荣老先生不愧是闻名天下的学者,尽管有很多人向他诘难,但他都对答如流。这次文化盛宴可真的是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连皇帝都这么热衷于学术。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这样使得整个天下都开始重学,连匈奴单于都派遣自己的儿子前来洛阳城留学。
刘庄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炟继续父亲未竟的宏愿。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致力于将汉帝国打造成文化强国。
刘炟打造文化帝国的梦想还在继续,一刻也未曾停息过。在他当皇帝的第五个年头,即公元79年,在首都洛阳举行了一次国家级的学术大会——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与汉宣帝时的石渠阁会议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次会议比石渠阁会议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且与会者都是当时鼎鼎大名的学者,比如丁鸿、桓郁、刘羡、鲁恭、班固、李育等人。会上由五官中郎将魏应提问,学者们一一作答。由侍中淳于恭平奏其议,皇帝“称制临决”。最后由皇帝确定下来答案,班固分类编为《白虎通义》一书。
这次会议在中国历史上也就成为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后一次学术盛典。以后的皇帝或沉迷于弓马骑射,或沉溺于后宫美女上。总之,就是再也没有如此好学,如此热衷于学术的皇帝了。
我们常以汉唐并称。虽然是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儒学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还是在东汉时期。
比如,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非常喜好儒学,对人非常仁慈。乃父便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就说的非常明白了,整个西汉其实是阳儒阴法(外儒内法),是以霸王道杂之的。而刘秀自己就是个儒生,他对儒学自然就会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他所致力于打造的正是将第二帝国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帝国,使儒学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
那么刘秀的愿望实现了吗?我们说了并不算,得看史书的记载。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若有东汉之盛者也。”面对国家的腐败,有杨震、李固、陈藩等人“用公义扶其危”。这是在朝廷上。在民间,则有范滂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立私论救其败”。到了东汉末年,更是发生了三千太学生的请愿活动。即便是曹操这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敢公然称帝。这是为什么呢?是应为一批忠义之士愿意为大汉死节。
喜欢三国的朋友,都会知道,最初劝曹操迎立汉献帝的正是荀彧。但最后劝阻曹操当魏王的也是荀彧,这有些前后矛盾。曹操不得已给他送了一只空食盒,意思是你不要再吃饭了,荀彧看到以后就自杀了。
荀彧其实一直效忠的是汉室,而非曹操。之所以劝曹操迎立汉献帝,不过是因为曹操的实力最强,以期借他来为汉献帝找个政治庇护罢了!再者,曹操此人聪明,不会公然称帝,说不定汉室复兴还是有望的。曹操也正是看到人心思汉,才最终决定做周公不做王莽的。
这一切的原因究竟是为什么?这正是推行文化的结果。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文化建设,儒学早已成为了人们的信仰了。很多人为了它,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中国历史上有过两个最有气节的时代,一个是东汉,另一个是宋代。而这两个时代都是儒学最昌盛的时代。这两个时代,知识分子无比的自律,忠义之节蔚然成风。而其他时代呢,不是没有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的集体沦陷。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