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水之战指的是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魏蜀之间的一场战役,此役,徐晃击败关羽,解了被包围数月的樊城之围。
历史背景: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打襄樊,与曹仁、于禁对峙。同年八月,汉水暴涨,于禁却没有任何应对措施,结果连同交锋时射中关羽额头的勇将庞德,一起被洪水围困。关羽早有准备,以舟军乘势攻击。庞德虽誓死反抗,无奈只是少数行为,以于禁为首的三万曹军尽数被关羽所虏,并被押送至江陵。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降。
汉水之南的襄阳守将吕常早为关羽所围,顿失主力的曹仁,城中人马区区数千,除了死守樊城,别无他途。只好如满宠建议,沉白马以示决死之心,激励将士。但这无法改变樊城几为洪水所掩、受关羽水军重重围困下进攻、内外断绝,粮将尽的劣势。满宠说收到关羽此时已遣别将至颍川郏县的战报。
过程:1.前哨战。此时已在宛的徐晃,所部多为新兵,难以与关羽争锋,于禁失败后只能进至阳陵坡驻扎。
同年十月,曹操又派将军徐商、吕建等增援,传令:“要等到兵马集结后一起前进。”但底气渐足的徐晃,先出兵驱赶关羽军先锋于偃城(樊城与襄阳为一江之隔,偃城与襄阳相隔清制五里,故樊城与偃城相隔约汉制五里)。
徐晃佯筑长堑,以示将切断蜀军后路。关羽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顺利进入偃城,两面连营,渐向围城关羽军逼近,徐晃军营距关羽军所围仅三丈。
徐晃占据偃城后,连结军营逐渐向前推进。曹操派赵俨以议郎的身份参与曹仁的军事部署,和徐晃所部一同前进,而其余的救兵尚未赶到。
徐晃率领的军队没有足够的力量解樊城之围,而将领们却呼叫着责备徐晃,催促他去救曹仁。
赵俨对将领们说:
龙套:“如今贼兵已经将樊城紧紧包围,水势仍然很大,我们兵力单薄,又与曹仁隔绝,不能同心合力,这一举动恰会使城里城外都受到伤害。如今不如向前靠近关羽的包围圈,派遣间谍通知曹仁,使他一齐发动,一定可以打败关羽。假如有迟缓不发救兵之罪,由我一人替诸位承当。”
赵俨,字伯然,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东汉末年颍川“四大名士”之一,三国时期魏国名臣。
将领们听到后都很高兴。
2.心理战。徐晃在距关羽的包围圈三丈之外的地方,扎下营盘,挖地道和射箭书通知曹仁,多次沟通消息。
孙权写信给曹操,请求允许他讨伐关羽,为朝廷效力,并请求不要把消息泄露出去,使关羽有所防范。
曹操问群臣,群臣都说应当保密,董昭却说:
龙套:“军事行动,注重权变,要求合乎时宜。我们应当答应孙权为他保密,但暗中将消息泄露出去。关羽知道孙权来信的内容以后,若要回兵保护自己,樊城的包围就迅速解除,我们便可获利。同时,还使孙权、关羽像两匹被勒住马衔的斗马一样,相互敌对而动弹不得,我们可以坐着等待他们筋疲力尽。如果保守秘密不泄露,使孙权如意,这不是上策。再者,被围的将士不知道有救兵,计算城中粮食不足以持久,心中会惶恐不安。倘若再有其他的想法,危害不会小,还使泄露出去为好。况且关羽为人强悍,自恃江陵、公安两城防守坚固,一定不会很快退兵。”
曹操:“说的很对!”
曹操立即下令徐晃将孙权的书信用箭射入围城之内和关羽军营中。被围的将士得到书信后,士气增长百倍,关羽果然犹豫不决,不愿撤兵离去。
曹操怕徐晃兵少救不了曹仁,一度要亲自讨关羽,只是被桓阶劝阻,遂屯摩坡,一副大军可以随时救援之势,激励前方士气。但曹操还是要再增派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给徐晃。
3.决战。关羽军主力屯围头,别屯于四冢。徐晃声东击西,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见四冢将失,在这决定成败之际,只好在前线数万军队中,抽出步骑五千迎战(大概是当中精锐)。相反,若关羽看破的话,恐怕应是将计就计至四冢固守才是。
两个河东郡同乡兼好友,终在十多年后再相见,两人隔着遥远对话,但说平生,不及军事,不久徐晃下马宣军令:
徐晃:“得关云长首级的人,赏金千斤。”
关羽听到后惊怖,说:
关羽:“大哥,你说的这是什么话?”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
徐晃:“这是国家之事。”
随后两军混战,关羽被徐晃击败,当其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紧随其后冲入营内。
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乘其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关羽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
……
评价:沔水之战的胜利,对于巩固曹操的南部疆土,稳定后方都起了重大作用,不仅挫败关羽的强大攻势,更重要的是破坏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使曹操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樊城、襄阳城危险之时,曹操将名将张辽和诸将皆调回,以援曹仁,然张辽等未至,徐晃已解二城之围,其功可比张辽的合肥之役。
曹操在一篇令中说:“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盛赞徐晃的功绩超越孙武和田穰苴。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