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节始终:从黄初(220年—226年)年间到青龙(233年—237年)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曹叡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究竟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萎顿呢?”
程喜上报说:“管宁有一个族人叫做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路,不须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着粗丝棉巾,穿着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幼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样貌,常常特意加设酒觞,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步远,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步行在园圃中。’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潜逸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管宁自从避于辽东及后来回乡后,常坐在一个木榻上,持续了五十多年没有席地而坐,因为屈膝而坐,膝盖顶起被褥,小床上的被褥与膝盖接触的地方都磨穿了。
景初元年(237年),司徒陈矫逝世,司徒一职悬空半年。次年,曹叡问侍中卢毓谁可任司徒,卢毓举荐管宁,但曹叡不重用。
正始二年(241年) ,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举荐管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适逢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
轶事典故:1.割席分坐。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
龙套:“你不是我的朋友。”
2.不违本心。当初,管宁的妻子先死去了,知心故友劝他再娶,管宁说:
龙套:“每次阅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呢?”
……
管宁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隐士,字幼安,是春秋时期名相管仲的后代。他出生于公元158年,逝世于公元241年,享年84岁。管宁是汉代著名隐士,也是魏晋清谈之风的拓荒者。他的一生中,有三句话被认为是他的人生哲学:
1.凡事量力而行,乃为人之根本。
2.善德化人,用教育引导改变一个地方的风气。
3.清高淡泊,积善有应。
管宁的一生中,最为人熟知的故事包括“割席断交”和“锄园得金”。这些故事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对友情的坚守。管宁与华歆的友情故事,尤其是“割席断交”,成为了后世对管宁人格和道德观念的象征。这个故事讲述了管宁如何因为华歆的行为不符合他的道德标准而断绝与华歆的友情。
此外,管宁在辽东的隐居生活中,通过讲学、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方式,善德化民,提高了当地的文化水平,并成为了流民的精神领袖。他的教育活动和善行对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的名声远播。
尽管多次被魏文帝和魏明帝征召为官,管宁却始终坚持自己的隐士生活,拒绝接受官职。他的这种清高淡泊的生活态度,使得他在历史上被誉为“三国第一完人”。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