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四友,指的是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结识的四位好友,他们分别是崔州平(崔钧)、徐庶(徐元直)、石广元(石韬)、孟公威(孟建)。这四位好友与诸葛亮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被后人合称为“诸葛四友”。
(注:崔钧、石韬、孟建的故事内容较少,因此简单讲述一下。)
崔钧,字州平,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东汉大臣,太尉崔烈之子,议郎崔均之弟。
人物生平:少结英豪,颇有名称。历任虎贲中郎将,迁西河太守。汉献帝即位,父亲崔烈为董卓所害,遂从袁绍一同起兵山东,讨伐董卓。
相关争议:崔均与崔钧。均、钧二字古代似乎是通用,但通用并不代表就是一个字,且写法在古代也应是有“均、钧”两种,卢弼和王先谦在《三国志集解》和《后汉书集解》中都引用了惠栋的观点,而惠栋的观点就是因以古代均、钧二字相通来断言“崔均=崔钧”,又引《九州春秋》言“崔钧字元平”,但其后又按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崔氏谱》曰“州平为钧之弟”。由以此来否认《新唐书》中所载崔氏世系中“崔钧字州平”之言,这显然是非常草率的。
首先,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所引《崔氏谱》的原文为“州平,太尉烈子,均之弟也”。而卢弼和王先谦在做集解时引用惠栋的观点却都改“均”为“钧”,这自然是因为古代“均、钧二字通用”之故;再看《九州春秋》,其书现已佚,且卢弼和王先谦在做集解引用惠栋的观点时均未引用该书中更多的原文及其人的事迹,仅一句“《九州春秋》曰:钧字元平。”,据《九州春秋》以及《后汉书》记载引用《九州春秋》中关于崔烈与崔钧对话那段中并没有“崔钧字元平”的文字,既然有了《崔氏谱》的先例,此处所引多半也被其改“均”为“钧”。
另外惠栋并没有考虑到兄弟俩一个字“元平”,一个字“州平”,均是以“平”为字,钧即平也,而均又通钧,所以“以平为字”的兄弟俩分别名“均”与“钧”是很有可能的,也正因为兄弟俩近乎同名导致两人事迹易混淆。
首先是崔钧其人,其事迹多附于《后汉书》的崔骃传。从传中可看出崔钧似乎对于其父崔烈买官之事颇为不齿,称其父身有“铜臭”,且在崔烈“举杖击之”的时候抽身逃走,崔烈更骂崔钧为“死卒”,言其不孝,而崔钧更用“舜之事父”的典故来与崔烈顶嘴。足见两人感情似乎从崔烈买官到这次的对话后变得不好。传中后又言崔钧“少交结英豪,有名称,为西河太守”,若事先将其与崔州平划等号,看来他与诸葛亮相交似乎并不是偶然。
其后崔钧还在献帝初时与袁绍等一起“起兵山东”,即后世所谓反董卓联盟的“董卓讨伐战”。又据傅子记载崔钧为儒将形象。
再看崔州平的哥哥,按裴松之注引的《崔氏谱》言其名崔均,在北魏梁祚的《魏国统》中又明确记载其为崔元平,且在董卓乱政,诸侯讨董期间是担任议郎的,至其病卒均未提及任西河太守一事,足见崔均一生官至议郎,且议郎为文职,与当时先担任武职“虎贲中郎将”后又担任西河太守的崔钧不大可能是一个人(此处大谬,自古文人掌兵者多矣。三国时如糜竺、孙乾、简雍、程昱、张昭等人都曾任所谓“武职”)。
结合两条史料可以得出:“崔均字元平,崔州平之兄,官至议郎”等信息。《魏国统》中还交代崔烈被董卓之兵害死后,崔元平“常思有报复之心,会病卒。”这看来似乎是因一心想报仇想出的病,还因这病去世了。前面已经说了崔钧因其父买官之事和父亲闹翻,因为古代重孝道的缘故,说他不想报仇应该是不可能,但要让他想报仇想到生病病死似乎也是不大可能的。且崔烈之死是在董卓被诛之后,崔钧因为报仇讨伐董卓是说不过去的,反而崔烈却是因为崔钧参加讨董而被关押。
在各条史料不矛盾的情况下,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崔均,字元平,太尉崔烈之长子,官至议郎,崔烈为董卓兵所害后常思报复之心,没多久就病逝了。
崔钧,字州平,太尉崔烈之次子。历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因参加董卓讨伐战使其父为董卓收押。后游历于荆襄之地,与诸葛亮孔明、徐庶元直等交善。
另外从崔钧担任太守且参加过董卓讨伐战来看其年龄至少比诸葛亮大很多,崔钧与诸葛亮有点像桥玄与曹操的样子。
———————
石韬,字广元,即石广元,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仕魏,官拜典农校尉、郡守。初平年间,石韬与徐庶一同来到荆州,在荆州时与诸葛亮和庞统等人相善。与崔州平(名钧)、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为“诸葛四友”。
人物介绍:魏典农校尉。韬与同郡徐庶相亲爱。初平中,中州兵起,韬乃与庶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北典农校尉。石韬与同郡人希望相亲相爱。初平中年,中州战争,石韬于是与众南客荆州,到后,又与诸葛亮特友善。)
石韬与诸葛亮、徐庶、孟建一同游学,石、孟、徐三人求学皆务要精熟,只有诸葛亮能观其大略。每至晨夜闲时,常共抱膝长啸,诸葛亮谓三人道:“卿等三人的仕进,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能至何位,他只笑而不言。(石韬与诸葛亮、徐庶、孟建一同游学,石韬、孟建、徐庶三人寻求学问都一定要精熟,只有诸葛亮能观察概要。每到凌晨闲的时候,经常一起抱膝长啸,诸葛亮对第三人之道:“你们三人的仕进,官位能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能做到什么位置,他只是笑了笑而不言。)
及荆州内附,亮与刘备相随去,韬与庶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待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韬、庶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到荆州归附,诸葛亮与刘备一起去,石韬与百姓都来北典。到黄初年间,石韬历任郡守、典农校尉。等到太和年间,诸葛亮出兵陇右,听说石韬、希望在财政如此,感叹说:“魏殊多士邪!为什么他们二人不被任用吗?”)
———————
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人,和诸葛亮是好友,曾和诸葛亮、徐庶、石韬四位道友一起游历。
诸葛亮后出祁山,在答司马懿书中,曾托使杜袭宣意于孟建。
人物生平:孟建,字公威,汝南人,仕魏,官拜凉州刺史、征东将军。
诸葛亮在荆州,于建安初年,与颍川石韬、徐庶、汝南孟建等一同游学,孟、石、徐三人求学皆务要精熟,只有诸葛亮能观其大略。每至晨夜闲时,常共抱膝长啸,诸葛亮谓三人道:
青年诸葛亮:“卿等三人的仕进,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你们三人的仕进,官位能到刺史、郡守。)”
三人反问诸葛亮能至何位,他只笑而不言。
孟建思乡里,意欲北归,诸葛亮道:
青年诸葛亮:“中国甚多士大夫,要四方遨游,又何必归故乡呢!”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