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典故:1.张辽止啼。在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战,虽然孙权带领十万大军,以及吕蒙、甘宁、陈武、徐盛、宋谦、潘璋、贺齐、凌统、蒋钦等众多的东吴名将一起进攻合肥。但是,张辽率领800人冲阵东吴十万大军,使得孙权以“走登高冢”的方式逃命,张辽突出重围之后,为了救援那些身陷重围的将士们而再次冲进入东吴十万大军。猛将众多的东吴军队都无法挡住张辽,最终,被张辽击破而败走。
从此,张辽威震江东。每当江东地区的小孩们啼哭不止,小孩们的父母就会说“张辽来了”来吓唬小孩们。
唐朝李翰所作的《蒙求》收录了“张辽止啼”的典故。该典故也被《太平御览》收录多达3篇(卷二百七十九,即兵部十;卷四百三十四,即人事部七十五;卷四百八十八,即人事部一百二十九)。
而在日本,民间流传着“辽来来(辽来々)”的俗语。该俗语,是缘于唐朝、宋朝的中日文化交流,使得“张辽止啼”的典故传入日本,并在日本民间兴盛了数百年之久。直到1274年的文永之役,该俗语在日本民间的盛行地位才被“蒙古来袭”所取代。
2.公私分明。当年,关羽暂时投于曹操营下,张辽与关羽为好友,曹操便派张辽以关羽私交好友的身份去寻问关羽的去留之心。关羽表明只会跟随刘备。因为是曹操要问,所以,张辽不得不回复,并因此感到为难:若说实话,怕曹操杀关羽;若说假话,不是事君之道。
张辽沉思良久,叹息道:
张辽:“曹公,是君父;关羽,是兄弟。”
(君父是对君主的尊称,与臣子相对应)
最终,张辽在担忧关羽安危的同时,依然坚持履行臣子的责任,而且,张辽还为关羽担保“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
张辽此举,不但使得他与关羽之间的私人情谊得到了后世文人的千古传颂,而且还被后世认为是臣子们恪守责任、能识大体的榜样,如南朝宋左仆射刘穆之曾说:“我蒙公(指刘裕)恩,义无隐讳,此张辽所以告关羽欲叛也。”尚书右仆射何尚之亦曾言:“臣思张辽之言,关羽虽兄弟,曹公父子,岂得不言?”
3.顾全大局。张辽与李典、乐进素来不睦,甚至与李典有旧日的仇怨(昔日,张辽所在的吕布集团、李典所在的乘氏李家,双方曾经展开激烈厮杀,血债累累:
吕布集团本来已经数次战胜曹操,但因蝗灾大起,吕布集团缺粮,求助于乘氏李家。乘氏李家假装帮忙,以肥牛、酒、胡饼麻痹了吕布集团,却趁机将吕布集团击破。吕布集团溃退之后,同仇敌忾、卷土重来,猛烈地报复了乘氏李家,李典的至亲李乾也被吕布集团所杀),但在合肥城面对东吴大军的侵攻之际,张辽依然能够不计前嫌地邀请李典共同出战。李典也同样展现了顾全大局的风度,愿与张辽一同出战。
4.改过自新。张辽曾在吕布集团当中与曹军旧将们惨烈厮杀,因此,他与于禁、乐进等人不和,也是合情合理。
然而,有一次,张辽却与他的护军武周产生了矛盾。于是,张辽来见扬州刺史温恢,希望请胡质来担任他的护军。胡质以生病为借口,推辞了任命。张辽、胡质出屋之后,张辽对胡质说:
张辽:“我非常地器重你呀,而你为什么要如此辜负我呢?”
龙套:胡质:“古人管仲、鲍叔牙相交:管仲在生意分红时取走了很多,鲍叔牙仍然相信他不是贪心的人;管仲在参军打仗时常常逃跑,鲍叔牙仍然相信他不是胆小的人;听闻诋毁管仲的流言,鲍叔牙不会相信那些流言。这样的交情才能长久啊!武周身为雅士,在往常,您对他赞不绝口,如今却因为一些小事就产生了矛盾。何况我胡质才能浅薄,怎么能始终得到您的信任呢?这才是我不愿就职的原因啊。”
胡质,字文德,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官至荆州刺史、征东将军。
张辽非常感激胡质所言,于是便改过自新,与武周又恢复了和睦。
5.观阵料敌。根据《三国志》记载,张辽非常善于行伍之间的审时度势——观阵料敌。
建安六年(201年)在东海郡,按照《张辽传》,张辽看到昌豨军阵射矢渐稀而断定昌豨犹豫。后来,果然如张辽所料,昌豨有动摇之心,遂被张辽劝降。
建安十二年(207年)在白狼山,按照《武帝纪》、《张辽传》,张辽看到乌桓军阵尚未整齐而力劝急攻。后来,在张辽的劝战之后,然后才有了曹操的决定、张辽的遂击、白狼山之战的辉煌战果。
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社,按照《张辽传》,张辽看到夜间的火势而断定谋反者以动乱人。后来,张辽针对谋反者的以动乱人,实施了以静制动,平定了军中的夜间谋反。
建安二十年(215年)在合肥,按照《张辽传》、《潘璋传》,张辽没有在难以观敌的夜色中实施夜袭,而是等到太阳升起,才发起突击。最终,张辽实现了攻敌于“诸将不备”、攻敌于“众不知所为”。
在东吴军队撤离合肥时,按照《甘宁传》,“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张辽先观察敌情,然后才率兵追击。后来,张辽“几复获权”。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