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若观火(洞:透彻)指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透彻分明。含褒义。最早出自于《尚书·盘庚上》。
成语出处:《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洞若观火”。
盘庚是商汤的第十世孙,他为避免水患,复兴商朝,率领臣民迁往殷(今河南安阳)。此举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盘庚先后三次告喻臣民。
《尚书·盘庚上》记载:盘庚说:“来吧,你们各位!我要告诫你们,教训你们,为的是要去掉你们的私心,使你们不要傲慢放肆并追求安逸。从前我们的先王,也只考虑任用世家旧臣共同管理政事。先王向群臣发布政令,群臣都不隐瞒先王的旨意,先王因此对他们非常看重。大臣们没有错误的言论,因而臣民的行动大有变化。现在你们拒绝别人的好意而又自以为是,到处散布邪恶浮夸的言论,我真不知道你们争辩的是什么。并不是我自己放弃了任用世家旧臣的美德,只是你们欺瞒了我的好意,不能处处为我着想。我对这一切像看火一样地一清二楚,如果我又不善于谋划,则是过错。就像只有把网结在纲上,才会有条有理不紊乱;就像农民只有努力耕种,才会有秋天的好收成。你们能够去掉私心,给予臣民实实在在的好处、以至于你们的亲戚朋友,那么你们才敢说你们积有恩德。如果你们不怕自己的言论会大大毒害远近的臣民,就像懒惰的农民一样自求安逸,不努力操劳,不从事田间劳动,那就不会有黍稷收获。”
盘庚之前,商王朝已迁都5次,盘庚迁都是商朝历史上的最后一次迁都,而历史证明,盘庚迁都的选择是正确的,其后300年商朝再未迁都,直至纣亡。
……
盘庚在《尚书·盘庚上》中责备他的臣子不恪守先王的旧规矩,态度傲慢,贪图享受舒适、还以谣言蛊惑民心,并且表示对这一切像看火一样地一清二楚。而正是盘庚洞若观火观察细微,提前做出了应对方法,并且先后三次告喻臣民,才有了顺利迁都安阳以及后续商王朝暂时的兴盛。
这个成语告诉人们,做事之前应仔细观察,透过表象看清本质,对事物要做到了如指掌,只有清晰地了解问题,才能事半功倍。
洞若观火—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与“了如指掌”意义相近,两者都有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的意思。区别在于“洞若观火”偏重在观察透彻;“了如指掌”偏重在了解清楚。“洞若观火”多指对事理的观察,不能用于对人的了解,适用范围较小;“了如指掌”多指对人或事物情况的了解,适用范围较大。二是用法不同。“洞若观火”可直接作定语;“了如指掌”必须先跟介词短语结合后才能作定语,不能单独直接作定语。此外,“洞若观火”偏重看得清楚,“了如指掌”偏重了解得彻底。前者只适用于指事物,后者也适用于人。
———————
土崩瓦解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鬼谷子《鬼谷子·抵山戏》。
“土崩瓦解”的原义是如土之崩坠、瓦之破碎;比喻彻底崩溃、不可收拾;含贬义。
成语出处:1.最早出处。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春秋·鬼谷子《鬼谷子·抵山戏》)
2.衍生典故。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土崩瓦解”。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相传他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昏君。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他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他惨无人道,制造种种酷刑,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为乐。
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虽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东起东海,西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队从容关一直驻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打起仗来,因为兵士不愿意为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边。商朝军队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权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钺,右手节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旗、坐着战车,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无不披靡。纣王军队的溃败,商纣王政权的垮台,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无法挽救。纣王见大势尽去,在当天晚上仓皇逃到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前进,攻占朝歌。接着,周武王分兵四路,征伐商朝的各地诸侯,肃清商朝的残余势力。商朝至此灭亡。
……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 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牧野之战,商朝士兵纷纷倒戈一击,即使疆域再辽阔,士兵再多,也无法挽救土崩瓦解似的商王朝的灭亡,因此真正的强大应该在老百姓的心中,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