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纵七擒是一个成语,指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次捉孟获,又放了他七次;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东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东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七纵七擒”。
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担任蜀汉的丞相。他一直想完成刘备的遗志,继续扩大蜀国的地盘,恢复汉室江山。因此,他打算出川攻打曹魏。这时,蜀汉的后方却出了乱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闹起事来。诸葛亮只好暂时放弃出川的打算,率领军队平定南夷之乱。
一路上蜀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蛮夷望风归附。只有南方夷族的酋长孟获不肯屈服,常常袭击蜀汉军队。于是诸葛亮便用计将孟获擒获。
但他并没有杀掉孟获,而是好酒好菜地招待他,还让孟获观看蜀汉军队操练的阵法。
看了后诸葛亮问孟获道:
诸葛亮:“这支军队怎么样?”
孟获不服气地说:
孟获:“以前是因为我不了解你们的虚实,所以才被你抓住。如今我知道了,你们的阵法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放了我,下次我一定能战胜你们!”
诸葛亮笑了笑,果真将孟获放了,让他重新组织力量再来决战。后来,孟获又连战了六次,结果六次都被诸葛亮活捉了。
诸葛亮第七次擒到孟获后,孟获心服口服地说:
孟获:“诸葛丞相真有神威,如今我彻底服了,以后,我再也不敢反叛了!”
……
以势服人口服,以理服人心服。孟获前六次的擒获只能使其身体被俘虏了,那颗心还是不服气,除非置其于死地,否则还是会造反的。但七次之后的擒获真正的使其心服口服,心甘情愿的归顺,这才能真正绝了孟获后起造反的念头和思想。因为当一个人的心被征服的时候,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心甘情愿的,没有一点有关于利害的思想在,这才是诸葛亮“七纵七擒”策略的真正意义。
这告诫我们,俘虏一个人,只抓获了他的身体那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这还不算是俘虏,只有真正征服到一个人的心的时候,才是没有后患的俘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俘虏。
七纵七擒—欲擒故纵。
“七纵七擒”与“欲擒故纵”意义相近,都有先放后擒的意思;区别在于“七纵七擒”强调的是为了吸纳对手或者心性高傲的有才人士为自己工作,而采取的攻心策略,让对方心服口服;“欲擒故纵”强调的是最终必须要抓住对方,侧重的是诡计。
———————
不知所云,指言语紊乱、空泛。形容人说话逻辑混乱,表达不清,语无伦次。含贬义。
最早出自于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成语出处: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知所云”。
三国时蜀帝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即位,就是后主。刘禅当时才17岁,从小娇生惯养,没什么本事。不过他还听父亲的话,称诸葛亮为相父,加封为武乡侯,朝中的大小事情全交给诸葛亮管理。
诸葛亮严格整顿吏治,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囤积粮食,训练军队。经过一段时间体养生息,蜀国上下太平,物产富足,军力增强。后来,诸葛亮用攻心策略,七摘孟获,平定了南部边境少数民族的扰乱。
恰在这时,魏国的皇帝曹丕去世了,小皇帝曹叡刚刚即位,大权握在别人手里。诸葛亮觉得实现先帝刘备遗愿的时机来了,就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请葛亮特地给刘禅上了一道表章,也就是有名的《前出师表》。
诸葛亮从刘备创业未半就中途死去写起,然后说到自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0多年不容易。诸葛亮知道刘禅分不清好人坏人,就告诉他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忠臣良将,要多依靠他们,疏远那些奸佞小人。
最后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大意是:我现在就要离开陛下远征了,这份表章写到末尾时我已涕泪俱下泣不成声,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些什么了。
刘禅读了诸葛亮的表章,十分感动,亲自带领文武百官走出成都城外10多里送行。
……
《出师表》中诸葛亮所写:“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只是自谦的说法,并不是诸葛亮真的写的语无伦次。
这个成语告诉人们, 说话要条理清晰、逻辑分明。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着边际、毫无逻辑,那么即使说再多也很难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不知所云—语无伦次。
“不知所云”与“语无伦次”意义相近,都可以表示语言紊乱。区别在于“不知所云”偏重于说话的思路紊乱,内容空洞,令人难懂;“语无伦次”则是偏重于说的话紊乱混杂,缺乏条理,程度相对较轻。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