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最早出自于先秦《管子·七臣七主》。
成语出处:1.最早出处。先秦《管子·七臣七主》:“喜怒无度,严诛无赦,臣下振恐,不知所错。”
2.衍生典故。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酉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有个儿子叫诸葛恪,他自幼聪明过人。诸葛恪成年之后,即被任命为骑都尉,为太子讲解经史。后来,东吴的周瑜、鲁肃,陆逊等重臣都先后故去,诸葛恪被任命为大将军,统率东吴的全部兵马。
公元251年,孙权出巡,并去祭祀祖先。在归来途中突然中风。他深知这种病的厉害,感到自己已无康复的希望,便拜诸葛恪为太子太傅,为诸葛恪将来辅佐太子继承帝位铺平了道路。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时孙权病重,他召来诸葛恪及中书令太子太傅孙弘等嘱托后事。
孙权去世后,孙弘认为诸葛恪为人残忍,不会忠于孙吴政权,打算在为孙权发丧之前除掉他,可是,孙弘还没有来得及动手,他的意图已被诸葛恪掌握了。他见孙弘如此不仁不义,便提前行动,抢在孙弘之前,设计除掉了孙弘,并废掉了太子,立即为孙权发丧。
为子巩固自己的权势,诸葛恪决定立孙权的儿子孙亮为太子,继承帝位。
孙亮当时不过十岁。此时的他,既为父亲的故去感到悲哀,又为自己一夜之间成为皇帝而无比喜悦。他复杂的心情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在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孙亮不知如何处理眼前的事物,和应付目前的局势,只好把一切都交给了诸葛恪,让他全权处理。
此时的诸葛恪,已不是彼时的诸葛恪,他早已将先帝孙权的嘱托忘到九霄云外。他大权在握,好不得意洋洋。这种心情在他写给弟弟诸葛融的信中,表现得非常露骨,他在信中写道:“今年四月十六日,大行皇帝逝世,太子以丁酉尊号(称帝),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诸葛恪自立新帝后,居功自傲,又自恃才智,专权作福,不久便弄得天怨人怒,于公元253年被孙峻除掉了。
……
古语有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不知所措是人们在遇到窘境和挫折时的正常反应,任何窘境和困难都是一时的,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当人们不知所措的时候,应该调整自己的情绪,冷静分析当下的处境,只有保持淡定的心态,才能够理智的分析问题,应对不知所措的情况,最终走出困境。
———————
手不释卷,原义是手中总是拿着书卷,比喻勤奋好学;含褒义。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
成语出处:1.最早出处。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
2.衍生典故。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始就学,笃志不倦。(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他年轻时,因家里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然骁勇善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
孙权:“你如今掌管军事大权,应当多读一些史书、兵书,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以担当重任。”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
吕蒙:“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复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做一个读书人,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我在掌权前后都读了不少的书,感觉从中得到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你本来就是个聪明人,更应该多读点书。”
吕蒙:“可是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
孙权:“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 等兵书,再读些《左传》、《史记》 等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说完后停了停,孙权又说:
孙权:“时间嘛, 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他的见解也越来越精辟,一些见解就连当时学识渊博的人也自叹不如。
……
一个人的成才,环境、机遇、天赋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勤奋好学的人,哪怕外在因素对他再不利,他仍能凭借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而懒惰之人,哪怕他的天赋再出众,外在环境对他再有利,他的成就也将有限。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