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杜邺之子。少好学,时称通儒。东汉初期著名的古文经学家、藏书家、文字学家。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尝宝爱不离身。尤工古文,过于邺。仓颉篇多古字,俗师失其读,杜林为作训。杜林在汉光武帝时曾官至大司空。他最大的成就是在学术方面。他博学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推崇他为“小学之宗”。
杜林自幼喜欢读书,家藏颇富,又就学于当时著名学者张竦,故以博学多闻被世人称之为“通儒”。杜林尤其精通《尚书》,他曾在西州得到一卷漆书《古文尚书》,视若珍宝,悉心研习,虽经战乱,从不离身。
当时的学者卫宏见到杜林后,为他的才学所折服,因而卫宏与其门生徐巡一同投到他的门下,学习《古文尚书》。卫宏还做了《训旨》,使《古文尚书》之学大兴,以后更有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杜林实为东汉时期《古文尚书》最早的倡导者。
杜林最初在王莽新朝做过郡吏。新朝灭亡后,与弟杜成及同郡人范逡、孟冀等携妻子避乱,客居河西。
建武元年(25年),隗嚣重新占据河西地区,广集人才,素闻杜林的才学品德,非常敬重,任用为治书侍御史。杜林因病辞官,打算返回故里。隗嚣虽然对杜林不满,然而碍于他的名望,只好将其软禁起来。
建武六年(30年),弟弟杜成病故,杜林方获准持丧东归。即而隗嚣又后悔,急派刺客杨贤追杀。杨贤见杜林自己推着鹿车为弟弟致丧,为其义行所感,不忍下手而去。
光武帝刘秀得知杜林回到关中的消息,立即委任为侍御史,并召见了他。询问有关经学问题和河西情况,京师百官也非常敬仰他的才学和品德。
杜林很善于举贤荐能,在任大司徒司直时先后向光武帝推荐了范逡、赵秉、申屠刚、牛邯等人,都受到任用。著名学者郑兴曾与他同住陇右,他知道郑兴很有才学,便与其交结。当他得知郑兴也从隗嚣那里东归后,便马上向光武帝举荐,盛赞其学识渊博,堪为大任。建武十一年(35年)杜林代郭宪为光禄勋。但凡属下有好学的,他便加以引导、任用,故京师士子多投到他的门下。
建武十四年(38年),群臣上书,建议增加重刑以遏制犯罪。杜林则认为东汉政权初创,应总结前朝的得失,去除苛政,建立宽松的政治制度,使天下欢欣,百姓感恩戴德。如果因小事而施重罚,则“国无廉士,家无完行;至于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下上相遁,为敝弥深”《后汉书·杜林传》,其建议得到采纳。
杜林在朝中与郭丹、侯霸、张湛、郭伋等人齐名。以后他又担任过东海王傅、少府等职,建武二十二年(46年)接替朱浮任大司空。次年八月去世,光武帝亲自为他送葬。
—————
主要影响:1.治吏之道。建武十四年,群臣上言:“古者肉刑严重,则人畏法令;今宪律轻薄,故奸轨不胜。宜增科禁,以防其源。”诏下公卿。
林奏曰:“夫人情挫辱,则义节之风损,法防繁多,则敬免之行兴。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古之明王,深识远虑,动居其厚,不务多辟,周之五刑,不过三千。大汉初兴,详鉴失得,故破矩为圆,斫雕为朴,蠲除苛政,更立疏网,海内欢欣,人怀宽德。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诋欺无限。果桃菜茹之馈,集以成臧,小事无妨于义,以为大戮,故国无廉士,家无完行。至于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上下相遁。为敝弥深。臣愚以为宜如旧制,不合翻移。”
帝从之。
2.藏书故事。据明万历甲辰江右《杜氏宗谱》载:林为光禄选举称平,尝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篇(蝌蚪文),故苏东坡云:壁中灵简今千年,添书蝌蚪光射天。故有“西州得古书”的典故。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