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鸿,字孝公,颍川郡定陵县(今河南省郾城区)人。东汉时期大臣、经学家。陵阳侯丁綝之子。
早年师从大儒桓荣,学习《欧阳尚书》,明晓章句,善于论难。永平十年(67年),担任博士,后迁侍中、射声校尉。建初四年(79年),徙封鲁阳乡侯。参加白虎观会议,迁少府。元和三年(86年),徙封马亭乡侯。汉和帝即位后,拜太常。永元四年(92年),迁司徒。面对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宪兄弟专政,以日食为由,上书诛杀窦宪,授太尉兼卫尉,收缴窦宪的大将军印绶,铲除窦氏家族。然后提出了改革察举制的建议,被汉和帝采纳。永元六年(94年),丁鸿去世。
白虎观会议后,丁鸿声名远播,门徒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彭城刘恺、北海巴茂、九江朱伥,皆位至公卿”,影响较大。丁鸿作为经学家,著述广佚,学术思想大致保留在《白虎通》一书中,现在无从辨考,代表作有《与弟盛书》、《日食上封事》等。
让爵于弟:丁鸿的父亲丁綝,随东汉光武帝刘秀征战有功,官至河南太守,封陵阳侯。丁鸿十三岁时,跟随名儒桓荣学习《欧阳尚书》,三年后,明白了章句,善于论辩,立志深造,穿上布衣,挑着行李,不远千里求学。
早在丁綝跟随刘秀征战时,丁鸿与弟弟丁盛居在一起,他怜爱丁盛年幼却一同忍受寒苦的生活。
等到丁綝去世后,丁鸿应世袭受封,上书让国给丁盛,没有得到回批。安葬父亲后,孝服挂于庐墓而溜走了,留信给丁盛道:“丁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少而随师学习,生不供养父母,死不能尽孝道,皇天先祖,并不保佑帮助,身受大病,不堪茅土。前次上书言明病情,愿辞爵给弟弟,奏章搁置没有回批,时间迫近当袭封爵土。谨自放弃袭爵,到外寻求良医。如果病治不好,死在沟壑算了。”
起初,丁鸿与九江人鲍骏一同拜桓荣为师,二人的关系很好。丁鸿逃封时,与鲍骏在东海国相遇。丁鸿装作不认识鲍骏。鲍骏挽住丁鸿,责备道:
龙套:“从前伯夷、吴季札。处在乱世,所以得以申其让国之志。《春秋》的大义,不因家事废王事,现在因兄弟的私情而断绝父亲不灭的基业,可说是聪明吗?”
丁鸿很受感动,流泪叹息,回去就国,开门教授学徒。鲍骏上书称丁鸿“经学至行”,汉明帝刘庄十分赏识。
白虎观会议: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下诏征丁鸿入朝,到京之后,马上召见。汉明帝让他讲述《尚书》中的《周书·文侯之命》篇,并赐御衣及绶带,由公车署提供食物,与博士享有同等礼遇。不久后,被任命为侍中。
永平十三年(70年),丁鸿兼任射声校尉。
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刘炟诏令丁鸿与广平王刘羡以及诸名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人,在北宫的白虎观讨论《五经》的同异,由五官中郎将魏应主持承制问难,侍中淳于恭奏上,章帝亲自称制临决。
丁鸿因为才学最高,论难最明,受到诸儒的称赞,章帝也多次予以赞美。当时的人叹道:
龙套:“殿中无双丁孝公。”
丁鸿多次受赏赐,被提升为校书,又接替成封担任少府。他的门下从此更盛,远方来的数千人。彭城人刘恺、北海人巴茂、九江人朱伥都官至公卿之位。
建初四年(79年),丁鸿被徙封为寻阳县鲁阳乡侯。
佐力汉室:元和三年(86年),丁鸿被改封为马亭乡侯。汉和帝即位后,又升任太常。
永元三年(91年),北单于为耿夔所破,遁走乌孙,塞北地空,余部不知所属。窦宪日矜己功,欲结恩北虏,乃上立降者左鹿蠡王阿佟为北单于,置中郎将领护,如南单于故事。事下公卿议,太尉宋由、太常丁鸿、光禄勋耿秉等十人议可许。
(未完待续……)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