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稚(公元97—168年),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东汉隐士。
少学今文经学,兼通天文,历算。家贫务农,自食其力。公府征辟,皆不就。时称"南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待宾客,特为他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悬榻"比喻礼待贤士。
王勃《滕王阁序》所云:“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进贤门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园皆因纪念徐稚而名。丰城隐溪因徐稚隐居于此而得名。
人物生平:徐稺家里贫穷,常常自己耕作,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不吃。他为人恭俭义让,周围的邻居都佩服他的品德。徐稺屡次被公府征召,都不前往。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徐稺、袁阆、韦著等人。桓帝便用安车玄纁,备礼召请他们,都不出仕。桓帝便问陈蕃说:
刘志:“徐稺,袁阆、韦著哪个在先?”
陈蕃回答道:
龙套:“袁闳出生公族,闻道渐训。韦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徐稺,出生在江南卑薄之域,如角之特立杰出,应当为先。”
徐稺曾经被太尉黄琼所辟召,但没有应命。等到黄琼去世后归葬江夏郡,徐稺才背着粮食步行到江夏,设鸡酒薄祭,哭完就离去,不告姓名。当时前来吊祭的名士郭泰等数十人听说后,怀疑是徐稺,便派能言善辩的茅容轻骑追赶。
到了路上,茅容替徐稺安排饭食,一起谈论庄稼之事。临别时,徐稺对茅容说:
龙套:“替我谢谢郭林宗,大树将倒,不是一根绳子能够系住,为什么栖栖不暇宣处呢?”
后来郭泰的母亲去世,徐稺前往吊祭,在庐前放生刍一束后离开。众人感觉很奇怪,不知其中缘故。郭泰说:
龙套:“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哩。《诗》说过‘: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我没有德行承受啊。”
汉灵帝即位初年,朝廷想用蒲轮征聘徐稺,恰逢徐稺逝世,时年七十二岁。
—————
轶事典故:1.徐孺子赏月。徐稺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
龙套:“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
龙套:徐穉:“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2.解字劝邻人。徐穉十一岁时,与太原人郭泰交游往来。
一次,郭泰邀请徐穉到家中,郭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树,正准备砍伐掉,郭泰说:
龙套:“建造的宅院,正像一个大方口字一样,这‘口’中有‘木’,是个‘困’字,大不吉祥。”
徐穉回答道:
龙套:“建造宅院的方法,都正像一个大方口一样,可这‘口’中有‘人’,与‘囚’字有什么不同?”
郭林宗对徐穉的话无法诘难。
……
徐稚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贤士,被誉为“南州高士”。
徐稚自幼勤耕,兼事磨镜,求知好学,熟读《严氏春秋》、《京氏易经》、《欧阳尚书》等经典著作,学问渊博,见识深远。他拒绝了公府的征辟,保持了独立的人格和生活的自主权,展现了高尚的节操和独立的精神。徐稚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体现了他对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崇尚。他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人们尊称为“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成为千秋传颂的“人杰地灵之典范”。
徐稚的故事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与豫章太守陈蕃的交往。陈蕃极为敬佩徐稚的才学,喜欢与他畅谈,至深夜不止。为此,陈蕃专备一副床榻供徐稚留宿用,他一走,便将榻悬吊起来。这个典故后来以“悬榻”比喻礼待贤士,并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留下了不朽的名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稚的品德和行为也体现了他对人的谦和与乐于助人。他待人谦和,乐于助人,邻居无不敬仰他的品德。陈蕃时常赠粮食给徐稚,徐稚全部转送给贫苦人家,自己坚持“非自力而不食”的原则。此外,徐稚为人忠诚,太尉黄琼逝世时,他身背干粮徒步走到江夏哭祭,不告丧主。这些行为都展现了他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友情的忠诚。
徐稚逝世后,葬于南昌市进贤门外东潭巷铁树坡旧城壕沟边。后人为纪念这位东汉著名的高士,曾在南昌市内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诗人黄庭坚游学南昌期间拜谒徐祠后写道:“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樽。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这些记载和诗词都反映了徐稚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和他生前的卓越品质。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