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开年,魏王继位,朝中老臣功成身退,京官空缺,一官多职,朝堂上下忙得焦头烂额。魏王下令,无论男女,皆可参加三年一次的大选,德才兼备者入朝为官。此令一出,朝野震动。
古往今来,女子入朝为官从未有过。魏王首开新例,氏族们纷纷聚议,一致认为女子抛头露面、与男子同朝为官有损清誉,还是成年嫁人、相夫教子更为妥当。虽无明文禁止,但各大家族早已暗中达成共识:绝不送家中闺秀参选。
因此,那些受着最好教导的女子皆被束于闺阁,能入朝的女子寥寥无几,即便入了朝,也常被暗中非议。
国朝五年,祁家诞下一子,取名祁瑜。同年,祁母过世,三岁的女儿祁璇抱着幼弟随父入京,搬到了抚顺街。祁家家风开明,祁璇自幼读书,待到祁瑜到了读书的年纪,祁父将他送入好友温侍郎府中的私塾,姐弟二人一同读书,倒也省了不少心。
国朝二十一年,第七次大选如期而至,姐弟二人皆报了名。
初试当日,祁璇坐在试厅中,手中毛笔飞舞,答着卷上的题目。四书五经、六艺之问,题目简单得让她索然无味。她心中不免疑惑:临出门前,父亲还再三叮嘱,口试、帖经、墨义、策论和诗赋缺一不可,务必慎重答题,避开魏王名讳,严禁舞弊……可这初试,竟如此敷衍?
她很快答完,习惯性地用毛笔润了润墨,思绪不由得飘到了报名那日。
"考生都察院都事祁温之子,祁瑜。"
"考生都察院都事祁温之女,祁璇。"
记名的先生提笔写下名字,写到祁璇时,抬头看了她一眼,眼中带着几分诧异:"在哪就学?"
"同家弟借读温府私塾。"祁璇答得坦然。
先生皱了皱眉,眼中犹疑,却还是在名后记下了书塾:"行了。"
祁璇带着弟弟转身离开,耳尖却听见那先生在背后低声嘟囔:"女子参什么大选?正六品都事官也不小了,还养不起一个待嫁的闺女吗?"
她早料到女子参选会引来非议,却没想到,第一个说出这话的,竟是一位饱读经书的国学先生。
祁瑜自然也听见了,见姐姐脚步一顿,心道不好,赶紧拽住她的胳膊:"姐,别气,咱不与他计较……"
他话未说完,便被祁璇一个眼刀瞪得噤了声,只得悻悻松手,跟在她身后。
祁璇快步走回记名先生面前,面容沉静,拱手一礼,朗声问道:"先生,小女冒昧请教,裴敏晨何许人也?"
先生一愣,随即挺直腰板,语气中满是敬重:"裴敏晨乃内阁首辅,文坛重臣,朝中大事皆需经内阁奏行,魏王亦对其器重有加,太子都要尊称一声裴夫子。此乃众人皆知之事!"
一旁有人附和点头,却不解祁璇为何有此一问。
祁璇微微一笑,语气不卑不亢:"先生说得极是。小女自幼倾慕裴首辅,立志成为对国朝有用之人,免百姓于苦役,护国朝以平宁。想必先生在国学办事,也是如此想的吧?"
"自然!"先生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自己失言,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他起身拱手,语气诚恳:"姑娘好气度,老夫方才失礼了。愿姑娘蟾宫折桂,马到功成。"
"谢过先生,告辞。"祁璇拱手还礼,转身离去。
祁瑜跟在姐姐身后,长舒一口气,心中暗叹:两个读书人争锋,果然高深莫测!
裴敏晨是祁璇最崇拜的女子,也是魏王继位后首批参选的女子之一。她一路披荆斩棘,最终登上内阁首辅之位,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祁璇每每想起母亲,想起裴敏晨,心中便更加坚定:她找到了自己想走的路。
试厅内,祁璇回神,起身示意。
女监试以为她答完了,正欲上前收卷,却听她道“学生申请用男子卷重考!”
侍讲请淡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