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吐旧钞的ATM机**
小寒凌晨,银行的警报声刺破夜空。
我裹着棉袄赶到时,只见ATM机正"哗啦啦"地吐出第三套人民币。崭新的炼钢工人五元券上,油墨竟未干透。更诡异的是,旁边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大屏突然跳转,显示着【1962年粮票兑换比率:1斤全国粮票=0.12元】。
"不是黑客攻击。"青龙从取款口拽出半张粮票,上面还沾着榆树皮粉,"是货币的记忆苏醒了。"
手机突然震动,支付宝弹窗:【检测到您有1955年旧币未兑换,点击查看】。
————————
**第二章 金库里的算盘声**
潜入央行旧金库,这里早已废弃多年,却传出密集的算盘声。
昏暗的灯光下,几十个穿中山装的虚影正在手工记账。他们用的不是键盘,而是包浆的老算盘;记账本上密密麻麻写着"某某厂购苏联机床,付大豆三十万斤折抵"。
"现在的人啊..."老会计的眼镜反射着绿光,"手机里存着几百万,却算不清一斤粮票能换多少鸡蛋。"
突然所有账本飞起,在空中拼成改革开放初期的外汇券——那些被时代淘汰的货币,正在区块链上重生。
————————
**第三章 价值风暴**
这场"金融回溯"引发连锁反应:
- 比特币矿机突然开始计算"1955年物价指数"
- 某直播间的带货主播被迫用"工业券"结算
- 最震撼的是证券交易所,大屏上的K线图突然变成"计划经济时期商品调拨图"
"得给它们找个锚点。"我从怀里掏出茶渍斑驳的袁大头,"货币的灵魂需要载体。"
解决方案需要三重准备:
1. 收集不同年代的支付工具(从贝币到数字人民币)
2. 录制老供销社员的"心算口诀"(原始交易记忆)
3. 用我的茶渍血在二维码上画"等价符"
————————
**第四章 价值之河**
我们在老百货大楼举办"货币长河展":
红领巾们用VR设备体验"凭票购物",区块链工程师学习珠算口诀,最绝的是那个数字艺术家——他把粮票图案刻进NFT,拍卖所得全部购买扶贫土豆。
当茶渍血滴入第一台POS机,整座展厅突然时空交错:
1980年的布票员在教大妈们量体裁衣
2023年的基金经理举着手机抢消费券
而那个总抱怨"钱不值钱"的年轻人,正摸着粮票上的防伪水印发呆
————————
**终章 永恒的秤杆**
现在那座老百货成了"金融记忆馆":
游客可以体验用不同年代货币购物;某大学开了"货币考古"选修课;最神奇的是那台总卡纸的验钞机——它会在经济危机时,自动吐出对应年份的防伪建议。
而浮生居的账本里,夹着张永远算不平的粮票。
(去年通货膨胀时,
它突然显示"可兑换0.78斤带鱼"——
正是1962年春节的特供标准)
作者森晓:提前祝贺大家 五一节快乐!
世上有间药膳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