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答案】3.词的上阕写了灯火、云、鹧鸪、村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分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
【解析】鉴赏景物形象的基本思路是:①对找出意象题,直接答出即可,注意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②对画面描述题,答案一般包括这几个部分: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说明画面+具体描述的内容+营造的意境。(还可直接分析蕴涵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①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红蕖:荷花。②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6.词的上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6.描写的是夏末秋初的清新淡雅的景色。远处,树林尽头,连绵的山峰清新明朗;近处,翠竹围护着墙院;池塘边满是干枯的衰草,蝉声四起;白鸟飞上飞下,荷花照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的上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圈出上片中所写的景物,根据景物来判断季节,再分析特点。由词中的“乱蝉”“衰草”“红蕖”等可知,这是夏末秋初的景色。开头两句,“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三四两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由这些景物的特点可知,词的上阕中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 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②鹖冠: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4.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蝶、鸥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特点:往来自如或自在轻快。作用:以乐景衬哀情。象布幔闲卷,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诗人描绘了一幅蝶鸥自由往来的的美好画面,反衬出诗人年老体衰,漂泊异地的困苦之,如此情境下仍思虑朝廷,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困苦中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悲悯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碟、鸥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然后理解颈联的意思,根据诗句的内容把握蝶、鸥的特点,再分析这两个形象与诗人形象之间的关系。“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中“娟娟”“轻”可见往来自如或自在轻快,这是乐景描绘了一幅蝶鸥自由往来的的美好画面;再看诗中的情感,结合前后的诗句“愁看直北是长安”“老年花似雾中看”可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愁”的,是沉重的,这是哀情,可见这是以蝶鸥自在轻快反衬诗人心情的沉重,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年老体衰,漂泊异地的困苦之,如此情境下仍思虑朝廷,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困苦中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悲悯情怀。考生结合这些内容进行答题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多令 感怀
徐 灿①
玉笛②清秋,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危楼。寒月多情怜远客,长伴我,滞幽州。
小苑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③?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
【注】 ①徐灿:明末清初著名女词人,江南吴县人。②:用手指按。③此句中“五湖”“扁舟”系范蠡的故事:勾践灭吴,范蠡乃辞勾践,泛舟五湖。
本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点明季节特征,突出深秋的特点:露水打蕉,寒月在天。②寒月等冷色调的景物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③“玉笛、倚楼”等体现了思乡怀人的主题。
【解析】首先要熟悉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如点明季节、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萸定情感基调等;此处,一定要联系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如“玉笛”“危楼”“塞月”等景象,分析其代表的意义需特别注意情与景之间的联系。
五.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考试毕登铨[注]楼
梅尧臣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注】 铨:量才授官,选拔官吏。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特点的。(5分)
【答案】一是选择恰当的形容词准确地写出初春景物的特点,如“浓淡”写出初春云彩时厚时薄的特点;“微”字,准确地写出从云层中漏出阳光的景象;“黄”字,写出二月柳条吐出嫩芽时充满生机的景色。二是用动词“耸”,化静景为动景,给画面增添了活力。
【解析】这首诗语言平淡,描写景物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这就必须从用词的角度去思考。一是诗中选择了“浓淡”“微”“黄”等形容词,准确地描写初春景物的特点;二是动词“耸”的运用,化静景为动景。答题时,对此进行分析即可。
六.阅读以下诗篇,分析所给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③楹:房屋的柱子。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答案】(步骤一)本词描写了半夜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声声鸣叫,诗人倚靠在门柱到天明的画面。(步骤二)营造了凄清寂静的氛围,(步骤三)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抑郁的情怀。
【解析】全诗八句四十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注】。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胡溪深一篙。
【注】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尾联写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解析】尾联道出诗的主旨,劝李子先也解官而去,与自己同游。这一意思是透过写景表现的。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画面,劝归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解析】这是一道考概括诗歌的画面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围绕主要意象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此题注意围绕微霜、鸿雁、云山、树色、砧声描绘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凄凉”的意境特征。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泗州东城晚望
秦 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美丽画卷?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意境呈现出来。
【答案】烟霭笼罩之下,波光粼粼的淮河像一条蜿蜒的白带,绕过屹立的泗州城,静静地流向远方;河上白帆点点,船上人语依稀,稍远处是一片丛林,而林梢的尽头,有一抹淡淡的青色,那是淮河转弯处的山峦,好一幅美丽的淮河水乡晚景图。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全诗围绕“晚望”来写,考生在赏析时,要抓住诗中描绘的“孤城”“白水”“舳舻”“青山”“淮水”等诗人“晚望”时所见之景,对这些意象的特点进行概括,然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可。
十、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上吊吴野人①墓
【清】于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①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朝覆亡后,即隐居故里泰州,自甘寂寞。卒后葬于海滨。
诗歌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首联有何作用?
【答案】意境:诗歌通过描摹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营造了一种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氛围。
作用:(1)点明吊吴野人墓的具体时间、地点。(2)“坟”照应题目中的“墓”。(3)为全诗定下悲凉的情调。
【解析】回答诗句营造的意境要注重分析其中的具体意象,然后根据意象的特点把握诗句的意境,首联中描写了日落、孤坟等,营造了一种孤寂、伤感的氛围。回答首联的作用要注重分析其具体内容以及它与题目、后文的关系。
专题05 赏析诗歌重点句子(炼句)
★★考点解读★★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技巧点拨★★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二、【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 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三、【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2分)
【解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四、【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11.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是江苏卷的常考题型。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五、【2019届河南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饯临海太守刘孝仪、蜀郡太守刘孝胜
萧纲
碣石临东海,峨嵋距西候。
两杜①昔夹河,二龙今出守。
方无夜犬惊,向息神牛斗。
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
念此一衔觞,怀离在惟旧。
【注】①两杜:西汉杜延寿、杜延考两兄弟,仕途顺利,分别出任河南、河内太守。
15.本诗“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两句为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①用白描手法写景。麦子将熟之季,夜晚凉风习习,拂动帘幕,雨水交汇成道道细流,文字朴素简练,画面清新明净。②精于炼字。“绕”字赋凉风以情态,写出风的轻柔以及带给人的舒爽之感。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这两句。“凉风绕轻幕,赉雨交新溜”,运用白描手法,寥廖几笔,便勾画出一幅清新明净的图画。凉风习习,拂动了室内帘幕;飒飒细雨,交汇成道道细流。幕布而冠以“轻”字,轻柔之状可见,意在衬出风之轻微。不说风动帘幕,却着一“绕”字,足见炼字之妙,生动的传达出微风拂煦的状貌。“麦雨”暗点节令,是麦子将熟时节。“溜”,水流也。写雨,偏不从正面入手,却从细流下笔,可见构思之巧。此二句纯用白描,设色淡雅,无一奇字,却极精确、传神。且两句偶对,自然工整,却不失生动流利,成为本篇鎔情铸景的精美清新之佳句。
高中必备知识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