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意识的元问题(二)

尽管如此,一些理论家可能仍然认为,用主题中立的术语无法很好地解释问题直觉。例如,可能存在一些反常的二元论观点,认为意识起着完全不可预测的作用,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意识本身的内在非结构特征。人们可以尝试将这种结构变成一种主题中立的解释,但并不总是能够获得充分的主题中立的解释。同样,一些反常的一元论者和其他人也可能反对对行为给出良好的物理解释,即使物理主义是正确的。为了适应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更一般地将元问题理解为用主题中立的术语解释问题直觉的问题,或者解释为什么不可能进行这种解释。

将主题中立性转向主题中立术语的一个微妙之处在于,我们必须用主题中立的术语来重新解释我们正在解释的内容——问题直觉。正如最初描述的那样,问题直觉与意识有关,因此解释它们需要对意识进行具体的说明。一些问题直觉甚至可能与特定的现象性质有关,例如疼痛的性质。我们关于现象属性的直觉这一事实本身是否可以用主题中立的术语来解释,这一点还远不清楚。许多理论家(包括我)认为,这些现象信念取决于意识本身的存在,因此它们不能用主题中立的术语来完全解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用主题中立的术语来重新解释问题直觉本身。

有几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将现象直觉以存在形式表达,例如“我们拥有一些难以解释的特殊属性”或“这些属性是非物理的”、“这些属性提供了特殊的第一个人称知识”、“这些属性在机器人身上可能不存在”,等等。或者,可以简单地要求解释现象直觉,但不包括它们是专门关于意识的这一事实。一旦我们解释了“我们对 X 拥有特殊的第一个人称知识,而 X 很难用物理术语来解释”之类的判断,等等,我们就足以解决元问题了。用 Chalmers(2007 年)的话来说,我们可以称之为准现象判断。准现象判断显然不依赖于意识,甚至可能被僵尸所共享。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有些人认为所有判断都包含意识的元素,或者所有有意义的语言都以意识为基础,因此不可能用主题中立的术语来解释真正有意义的报告或判断。如果一个人持有这种观点,那么他就应该将问题直觉理解为涉及某种程度上的、并非完全的报告和判断。也许它们仅仅是发出某些声音和符号(自然地解释为与意识有关)的倾向。这至少会留下用主题中立的术语来解释问题直觉的可能性。

为了某些目的,实在论者可能希望放宽主题中立性限制。为了充分发展一种关于意识的实在论观点,关注完全的现象信念并用意识来解释这些东西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如此,为了我目前将元问题理解为一个简单问题的目的,我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主要采用主题中立的方法。

2. 元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

现在是时候直面元问题了:用主题中立的术语来解释我们的问题直觉,或者解释为什么这是不可能的。

在下文中,我将考察一些对元问题的候选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涉及对我们的问题直觉的主题中立的解释,重点关注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其中许多观点已经在文献中被提出过,而且往往不止一次。关于元问题的建议通常是孤立于其他建议而提出的,而且往往没有承认任何其他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我希望将这些建议汇集在一起将有助于在该领域形成一个更加一体化的研究项目。[12]

我所考虑的建议并非相互排斥的,其中许多建议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前七个左右的建议是我认为特别有希望的观点。我认为所有这些观点都可能构成一个正确解释的一部分。在这些观点之后,我还将讨论其他一些我不太倾向于赞同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在思考元问题时仍然是有用或有启发性的。我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性的:我希望建立一个框架,从而找到解决元问题的方案。同时,我将指出这些观点各自面临的局限性和挑战,以便阐明为了找到令人信服的元问题解决方案还需要做哪些进一步的工作。

我经常会从设计立场来探讨元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构建一个能够感知世界、对世界采取行动并进行交流的机器人。机器人为了某些目的而需要的某些机制,例如监控自身状态的机制,也可能产生类似于问题直觉的东西。同时,我将密切关注人类现象直觉的独特之处。将这些直觉与我们对颜色和信念等现象的相关直觉进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所提出的机制是否解释了现象案例的独特之处。

1. 内省模型。 一个显而易见的起点是,任何智能系统都需要对其自身内部状态的表征。如果一个系统在视觉上表征了某个图像,那么对它来说,表征它表征了该图像这一事实将是有帮助的。如果一个系统判断它处于危险之中,那么对它来说,表征它做出了这种判断这一事实将是有帮助的。如果一个系统有某个目标,那么对它来说,表征它做出了这种判断这一事实将是有帮助的。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期望任何智能系统都对其自身的认知状态有一个内部模型。很自然地,我们会认为,我们的一般现象直觉和更具体的问题直觉就是由这种内部模型产生的。[13]

虽然这种说法可能是任何元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要素,但它本身并不构成任何接近解决方案的东西。为了使其产生解决方案,需要解释为什么以及如何我们的内部自我模型会产生问题直觉。我偶尔听到有人建议,内部自我模型将不可避免地产生问题直觉,但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表征我们自己的信念(例如,我相信堪培拉在澳大利亚),但这些表征通常不会伴随着问题直觉或任何类似的东西。虽然关于解释信念存在着有趣的哲学问题,但它们似乎并没有像经验那样引发同样尖锐的问题直觉。有些人声称有一种非感官的思考体验,但这些直觉远不如感官体验那样普遍,也不如感官体验那样强烈。即使存在这样的体验,也不清楚内省自己的信念(例如,巴黎是法国的首都)是否总是涉及这些体验。因此,需要更多的东西来解释为什么在现象案例中会产生独特的直觉。

1. 现象概念。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起点是关注我们对意识的概念,或者说现象概念。这些概念起着特殊概念的作用,用来表征我们的现象状态,尤其是当我们通过内省来检测这些状态时。众所周知的现象概念策略试图用我们现象概念的特征来解释我们的许多问题直觉。如果这种方法有效,并且如果相关特征可以用主题中立的术语来解释,那么我们就找到了解决元问题的方案。[14]

我在其他地方批评过现象概念策略(Chalmers,2007 年),认为现象概念的特征不可能既可以用物理术语来解释,又可以解释我们在意识方面的认识论处境。在那篇论文中,我将现象概念策略解释为“B 类”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它接受对我们认识论处境的一种强有力的理解,即我们的许多问题直觉(例如,知识和可设想性直觉)是正确的。然而,为了解决元问题,我们只需要解释我们拥有问题直觉这一事实;我们不需要解释它们的正确性。存在着一种错觉论(或“A 类”)版本的现象概念策略,它认为我们的问题直觉是不正确的,我们的认识论处境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例如,玛丽在第一次看到红色时并没有获得新的知识),但现象概念的特征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一开始会有这些直觉。这种对现象概念的使用在我的早期论文中被明确地搁置了,并且没有受到那里批评的威胁。

尽管如此,一切都取决于对现象概念的解释。在早期的论文中,我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现象概念的特征可以用物理术语来解释,这些概念太“薄”了,无法解释我们的问题直觉。例如,现象概念是指称性概念(例如“这种状态”)的说法并不能真正解释我们的知识直觉和其他直觉:当我们用指称性地方式将一种状态识别为“这种状态”时,我们对其本质保持沉默,并且没有明显的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它会产生问题直觉。类似地,现象概念是类似于我们对某种仙人掌的概念的识别性概念的说法也不能解释问题直觉。当我们识别出一株仙人掌时,我们并没有像在现象案例中那样产生问题直觉。许多现有的建议也是如此。也许现象概念的某些其他特征既可以解释我们的问题直觉,又可以用物理术语来解释,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起解释作用的就是这个特征。

1. 独立角色。 有时有人认为,我们的许多问题直觉可以用这样一个事实来解释:物理概念和现象概念具有独立的概念角色,两者之间没有强烈的推理联系。例如,Nagel(1974 年)认为,我们的可设想性直觉可以用这样一个事实来解释:物理概念与知觉想象力相关联,而现象概念与同情想象力相关联,而这两种形式的想象力是相互独立的。Hill 和 McLaughlin(1999 年)等人更普遍地采用了这种方法,他们认为,现象概念和物理概念具有独立角色这一事实可以解释我们的解释性直觉和知识直觉以及可设想性直觉。

这种观点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它也存在一个常见的问题:我们的信念概念似乎也独立于我们的物理概念,但它们并没有产生相同的问题直觉。现象状态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显得有问题,是因为它们似乎具有一种特定的性质,这种性质很难用物理术语来解释(而信念则没有),而这种表象并不能仅仅通过现象概念的独立性来解释。归根结底,我们需要解释为什么这些性质似乎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这就需要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有将这些性质归因于自身的内省概念。仅仅指出内省概念的独立性并不能解释这一点。

1. 内省不透明性。 许多试图解决元问题的尝试的核心要素都与这样一个事实有关:我们心理状态背后的物理机制对内省是不透明的。我们不把自己的状态表征为物理的,所以我们把它们表征为非物理的。在这种方法的经典论述中,David Armstrong(1968a 年)将其与“无头女人”错觉进行了类比。一块布遮住了女人的头,所以我们看不到她的头。结果,她看起来就没有头了。Armstrong 认为,我们不知何故从“我没有感觉到这个女人有头”变成了“我感觉到这个女人没有头”。同样,在意识的情况下,我们从“我没有内省到意识是一个大脑过程”变成了“我内省到意识不是一个大脑过程”。[15]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这种转变远非自动的。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能感觉到另一个人的身体,但感觉不到他们的头(也许他们的头被其他人的头挡住了),但这个人通常不会认为对方没有头。在“无头女人”的例子中,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情:我们不是简单地没有感觉到她的头,而是感觉到她没有头,而这种表象本身就需要解释。同样,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没有感觉到某种现象是物理的,但也没有感觉到它是非物理的。我可能不知道我电脑上的进程是如何实现的,但它们并不像意识那样看起来是非物理的。同样,当我内省我的信念时,它们当然看起来不是物理的,但它们看起来也不像意识那样是非物理的。在意识的例子中,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情:就意识看起来是非物理的而言,这种表象本身就需要解释。也许内省不透明性可以在解释这一点方面发挥作用,但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解释从看起来不是物理的到看起来是非物理的转变。

1. 直接知识。 一个相关的观点是,认知系统会将其处于某些状态视为它直接知道的东西,而不是从任何其他知识推断或中介出来的。例如,如果一个同时具有知觉表征和内省表征的计算机系统说一个绿色物体存在,而有人问它这样说的理由,它可能会很自然地回答说它正在表征一个绿色物体的存在。但如果有人问它为什么说它正在表征一个绿色物体的存在,它很可能没有进一步的理由。该系统只是处于这种状态。它无法访问导致这种状态的机制。如果该系统是一个需要理由来支持其断言的推理器,那么它很自然地会认为它有基本的或直接的证据表明它处于这种状态。实际上,处于这些状态至少对系统来说似乎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既可以作为内省判断(我处于这种状态)的证据,也可以作为对世界做出进一步判断的证据。鉴于这些特殊的状态似乎是直接知道的,因此很自然地会认为,这些状态会被系统表征为它发现自己所处的原始状态。[16]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熟悉的问题:我所说的关于知觉的例子也适用于信念。当一个系统内省自己的信念时,它通常会直接这样做,而不需要进一步的理由来认为它拥有这些信念。然而,我们的信念并没有像我们的现象体验那样强烈地产生问题直觉。因此,需要更多的东西来诊断现象案例的特殊之处。在这一点上,Clark(2000 年)求助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可以直接访问参与体验的感觉模态(例如,视觉而不是嗅觉),他认为这种访问意味着主体会将体验表征为具有性质的。然而,在信念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访问一种态度(例如,相信而不是渴望),并且还不清楚为什么访问模态而不是态度会产生如此显著的差异。

也许对信念问题的最佳回应是求助于一个与直接知识观点密切相关的观点:我们有一种感觉,即我们直接认识到意识体验及其对象。可以说,在我们对自身信念的直接知识中,这种认识感是缺失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人们就可以争辩说,是认识感,而不是更一般的直接知识,在产生我们对意识的困惑中起着核心作用。

认识感有两个不同的要素。一个是呈现感:我们以某种方式直接呈现出我们的体验。另一个是启示感:意识的全部性质,以及各种现象属性,都在内省中完全地向我们揭示了。[17] 这两种感觉都可能在产生问题直觉方面发挥作用。呈现感(可以理解为对属性实例的认识)与解释我们对自身正在进行体验的确定性特别相关,而启示感与解释我们对体验不可还原的感觉特别相关。我们仍然需要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有呈现感和启示感。

1. 原始性质归因。 Derk Pereboom(2011 年)等人提出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建议,该建议借鉴了与颜色元问题的类比:粗略地说,为什么颜色看起来是不可还原的性质?人们普遍观察到(例如,Chalmers,2006 年),视觉将颜色呈现为物体的特殊性质,这些性质不可还原为它们的物理属性。人们还普遍观察到,这是一种错觉,物体实际上并不具备那些特殊的颜色性质。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以这种方式来表征它们呢?一种自然的解释是,这样做是有用的,可以以一种特别直接的方式来标记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知觉系统对潜在的物理属性知之甚少,因此很难用这些术语来表征颜色。也许它可以只表征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不需要表征特定的性质,但这效率很低。相反,进化找到了一个自然的解决方案:引入一组新的原始性质(颜色)的表征,当两个物体在影响视觉系统相关部分的方式上相似时,就将它们表征为具有相同的性质。[18]

这里没有任何东西要求性质在现实世界中被实例化。事实上,没有任何东西真正要求这种性质即使作为共相或范畴也必须存在。重要的是,似乎存在着这样的性质,而我们将物体表征为具有这些性质。(用哲学家的语言来说,我们可以用“de dicto”而不是“de re”来表征性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表征物体具有原始性质,即使不存在我们用来表征物体具有这些性质的原始性质。)用 Richard Hall(2007 年)的话来说,体验到的颜色可能是虚拟属性,引入这些属性是为了使知觉的工作更加直接。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出一个以这种方式工作的颜色表征计算系统,它引入了一个表征系统,沿着 R-G 轴、B-Y 轴和亮度轴对性质进行编码。因为这些轴的表征独立于其他物理维度(例如空间维度),所以相应的性质似乎不可还原为物理性质。

类似这样的东西很可能至少是颜色元问题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这个想法可以扩展到意识的元问题,方法是说,内省将原始性质归因于心理状态,原因与此类似。它需要跟踪心理状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但直接这样做效率很低,而且它无法访问潜在的物理状态。因此,它引入了一种新的表征系统,将心理状态编码为具有特殊的性质。因为这些性质的表征独立于其他物理维度(例如空间维度),所以相应的性质似乎不可还原为物理属性。

当现象属性是(或看起来是)简单的非关系性质,或“感受质”时,这种建议尤其有效。这种观点可能拥有解释为什么我们对问题直觉与我们对信念的直觉不同的资源:感官状态被表征为简单的性质,而信念被表征为与复杂内容(猫在垫子上)的关系,这些内容不需要新的性质空间。然而,感受质观点如今已被广泛否定,即使作为对体验在我们内省中如何呈现的解释也是如此。更常见的观点是,体验是(或看起来是)表征性或关系性状态。例如,对绿色的体验并不涉及简单的“绿色”性质,而是似乎涉及对绿色(颜色)的意识。这里的绿色与知觉表征中已经用来表征外部物体的性质相同,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关系,被理解为某种表征(在表征主义观点中)或某种知觉(在关系主义观点中)。在这种观点下,还不清楚在内省中归因于自身的一组新的原始性质将如何进入画面。

这种解释还需要解决颜色表征和现象属性之间的关键差异。人们通常很容易接受颜色是错觉,在外部世界中并没有真正被实例化,但人们很难接受现象属性是错觉,在我们的脑海中并没有真正被实例化。这种担忧是 Kammerer(2018a 年)提出的“错觉元问题”的一个例子,为了避免混淆,我将其称为抵抗问题:解释为什么人们对错觉论有如此强烈的直觉抵抗。[19] 任何原始性质归因解释都需要进一步的观点来解释这种差异。

1. 原始关系归因。 一个密切相关的观点是,我们的内省模型将原始关系归因于性质和内容。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机器人,它可以视觉感知周围的世界,关注某些物体,并对其自身的状态进行内省表征。事实上,机器人将与外部世界中的物体和属性处于高度复杂的关系中——一种复杂的视觉因果关系、一种同样复杂的视觉表征功能关系、一种复杂的注意功能关系,等等。机器人可能无法访问所有这些复杂性,而且可能没有必要对所有细节进行建模。因此,很自然地会假设,这种系统的内省模型会引入原始的视觉关系、注意关系等等。当机器人看到一个红色方块时,系统不会表征与红色方块的复杂因果关系,而是将自身建模为与红色方块处于原始的视觉关系中。同样,当它处于视觉表征红色方块的复杂状态时(不确定方块是否存在),系统可能会更简单地将自身建模为与红色方块处于原始的视觉体验或意识关系中。注意和其他复杂的认知关系也是如此。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昼夜交替永不更迭 连载中
昼夜交替永不更迭
我爱五星红旗
玛琳·布莱克(阿尔法德·布莱克和某个不知名的美国麻瓜的女儿)平凡但并非没有波澜的一生。她是伊法摩尼的优秀学子,也是令联合国最头疼的员工,更是......
4.3万字2个月前
梦的结局I 连载中
梦的结局I
紫苜花
“我以天下为棋,赌我胜它半子。”“你说,我们还有见面的机会吗?”“我好想你,我错了……”“师尊你何时归来。”“主上,你不在的日子,总归是无趣......
1.9万字2个月前
kpl:假如一诺有个姐姐 连载中
kpl:假如一诺有个姐姐
欧蕊拉
假如一诺有个姐姐会是什么样呢
0.8万字2个月前
慢穿结束后,重回14岁带飞全家 连载中
慢穿结束后,重回14岁带飞全家
宋软烟
[无cp+重生+金手指+空间+马甲+大女主]苏明瑶上辈子实惨,一心搞教培,谁知不仅遇上双减,还遭闺蜜背叛。欠下百万债务,差点跳了楼。幸有家人......
2.2万字2个月前
顾影自须怜 连载中
顾影自须怜
某懒
一白衣一青袍,两人相伴同行,云游四方,揭开世间百态,有喜,有悲,有离别,有相逢,同在一起便是最好…
4.1万字2个月前
玄界:往事寻意 连载中
玄界:往事寻意
路过的魈厨
双男主安米瑞斯×宴江副cp枫喻川×周暮云克罗维亚斯×苏长青殷十九×穆灵
1.7万字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