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SEP】泛心论(二)

2.2构成性对比突现论的泛心论

泛心论者认为宇宙中存在的意识比大多数西方人倾向于认为的要多得多;事实上,至少有一些基本实体根据泛心论具有意识。但是,这种“额外”意识和我们通常所相信的意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这种意识是我们先于理论地(pre-theoretically)与人类和其他动物联系在一起的?

David Chalmers (2015)区分了泛心论的构成性形式和非构成性形式,我在这里以略微修改的形式介绍了这一区别:

构成性泛心论——泛心论的形式,根据泛心论,关于人类和动物意识的事实不是基础的,而是由关于更基础种类的意识奠基/实现/构成的,例如关于微观意识的事实。

非构成性泛心论——泛心论的形式,根据泛心论,关于人类和动物意识的事实是基础事实

构成性泛心论最常见的形式是:

构成性微观泛心论——认为所有事实在微观层面上都是由意识包含的事实奠基/实现/构成的。

根据构成性微观泛心论,我大脑最小的部分有非常基础的意识形式,我大脑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是由它的部分的意识构成的。这就是泛心论的形式,它受到组合问题的影响最为严重,我们将在下面探讨。然而,如果可以理解的话,构成性微观泛心论承诺了一种优雅而简约的自然观,在微观层面上,自然的所有丰富性都可以用此来解释。

关于泛心论的非构成性形式,我们应当指出,我们说人类和动物意识不是“基础的”,只是意味着它不是由微观意识奠基(实现/构成的);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动物意识不是由微观意识引起的。事实上,非构成性泛心论通常采取某种涌现论的形式,根据这种形式,人类和动物的意识心理是微观意识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果产物。

涌现论的泛心论依次采取两种形式。Gregg Rosenberg(2004)和Godehard Brüntrup(2016)都为一种层次涌现论辩护,根据这种涌现论,人类的心灵与微观意识主体共存,微观意识主体产生了人类心灵,并在人类存在的整个过程中支撑着人类心灵。由此产生的图像在结构上类似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英国涌现论”:在这两个图像中,当物质达到一定程度的复杂性时,新的基础实体和力量就会出现。然而,泛心论的涌现论者可以说致力于一种不像非泛心论的涌现论者那样激进的涌现形式,因为涌现实体与涌现它们的微观实体是同一种类的。

William Seager(2016)和Hedda Hassel Mørch(2014)分别为泛心论的涌现论的一种非分层形式进行了辩护,我们称之为“融合主义”。根据融合主义,当微观层面的主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类的心灵时,他们并不像砖块组成一个房子那样组成它,而是融入它,在这个过程中不段消失。在Seager看来,后融合意识的大脑完全缺少这部分,它是一个“大而简单”的部分。根据Mørch的观点,融合后的有意识的大脑仍然有这部分,但是融合前的大脑依赖于其部分的存在,融合后的这部分依赖于大脑的存在。

通过将人类和动物的意识视为基础,而不是以某种方式由更基本的意识形式组成,涌现论者避免了某些形式的组合问题(在下面讨论)。然而,这是以拥有一个更具经验风险的观点为代价的。认为实在的涌现的基础特征会彻底引入全新的因果力是很自然的,因此原则上应该有可能观察到它们出现时在世界上造成的差异。David Papineau(2001)认为,(i)神经科学和细胞生物学没有显示出与生物意识有关的独特因果力量存在的迹象,(ii)这强烈反对任何种类的涌现。

2.3泛心论对比泛原生质论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与泛心论极为相似的立场,即泛原生质论(Panprotopsychism)。泛心论者认为意识是最基本的和无处不在的,泛原生质论者则认为原生意识是最基本的和无处不在的。意识经验的特性通常被称为“现象性质”;因此原生意识所涉及的性质被称为“原生现象性质”。

首先,我们可以认为原生现象性质本身并不是意识的形式,但是它们结合起来产生了意识的形式。然而,正如Daniel Stoljar(2010)所指出的那样,这一定义过于宽泛,因为任何认为意识不是基础的人都认为它是由其他一些性质构成的,因此相信在这个意义上属于“原生现象”的性质。物理主义的标准形式在这样一个定义上将被认为是“泛原生质论”的形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原生现象性质”的更全面定义将把它们定义为在某些组合中透明地(transparently)解释意识存在的性质,也就是说,人们原则上可以先天地(a prior)从了解原生现象性质的相关事实转移到了解现象性质的相关事实(Chalmers 2015; Goff 2015,2017)。也就是说,如果你能神奇地感知到我大脑中的原生现象(假设泛原生质论是真的),你原则上就能推断出我是什么样子。这将使泛原生质论区别于物理主义的标准当代形式——物理主义的支持者主张所谓的“现象概念策略”(Loar 1990; Papineau 1998; Diaz-Leon 2010)——根据这一理论,从物理到心灵没有解释性蕴涵。我们可以进一步规定泛原生质论者所倡导的解释性蕴涵并不仅仅因为物理科学向我们揭示的那种性质而持有,从而区分了泛原生质论和更彻底的还原性观点,如分析的功能主义。

因此,原生现象性质有一种间接的定义,就其对奠基意识的倾向而言。不同形式的泛原生质论的区别在于它们对原生性质的积极性质有什么说法。许多泛原生质论者认为,我们目前对原生性质没有正面的概念。事实上,有些人认为,我们从本质上来说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体。这种观点被Owen Flanagan称为“神秘主义”,与Colin McGinn(1989)联系最密切; McGinn没有使用“泛原生质论”这个标签来描述他的观点,但是它符合这一部分的定义。

也许最有希望的原生现象性质的概念来自Herbert Feigl(1960)所谓的“泛性质论”(panqualityism)的观点,这归功于他与Stephen c. Pepper的对话。该观点本身的版本由William James (1904) ,Ernst Mach (1886) ,伯特兰·罗素(1921)和Peter Unger(1999)持有。最近,Sam Coleman(2012,2014,2015,2016)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重要的辩护。根据泛性质论,原生现象性质是未被经验的性质。我们的意识体验充满了经验性质,例如,那些与看见颜色或感受痛苦有关的现象性质。泛性质论者认为,这些性质只是偶然体验到的,在基本问题上,它们是未被经验的。

泛性质论者通常会给出一些关于这些未被经验的性质是如何被体验的还原论的解释,例如功能主义者的解释,根据这种解释,一个性质被经验是为了在有机体的认知能力中发挥正确的因果作用。因此,泛性质论可以看作是介于泛心论和物理主义之间的一种中间道路。虽然物理主义者认为我们可以对意识给出一个完全还原的解释,而泛心论者认为意识是基础的,但泛心论者认为意识的质的方面是基础的,同时对主观性(subjectivity)持有还原的观点,即这些性质被经验这一事实。

Tom McClelland (2013)为一种泛原生质论的形式辩护,这种形式将神秘主义的要素与泛原生质论者喜欢的对主观性的简化描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关于物质的基本特征的神秘主义者,这些特征在我们的经验中产生了质的性质,但是像Coleman一样,他希望我们能够给出一个简化的解释,来说明这些性质是如何产生的。

有关泛原生质论的其他一些辩护或密切相关的观点,请参阅 Stoljar (2001)、 Holman (2008)、 Montero (2010)和 perebump (2011,2015)。

2.4微观泛心论对比宇宙泛心论

当代哲学家倾向于认为基础事物存在于微观层面。Coleman(2006)将这种观点称为“smallism”:关于大事物的事实基于关于小事物的事实的观点,例如,表的存在和它的存在方式是因为构成表的粒子以某些极其复杂的方式相关联。然而, Jonathan Schaffer(2010)的工作最近突出了另一种实在图景。根据Schaffer所谓的“优先一元论”的观点,关于小事情的事实是建立在关于大事情的事实基础上的。桌子上的原子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桌子存在。所有的事物最终都是存在的,因为宇宙作为一个整体的某些事实。对于优先一元论者来说,只有一个最基础的东西:宇宙。

如果我们把优先一元论和构成性泛心论结合起来,我们会得到:

构成性宇宙泛心论——宇宙层面上所有事实都是由包含意识的事实所奠基/实现/构成的观点。

我们也可以设想宇宙泛心论的非构成性形式。按照层次涌现论的标准形式(上文已经讨论过),人类和动物的心灵因果地依赖于意识——涉及微观层面的事实,同时又自身地是基本实体;按照宇宙泛心论的类比,人类和动物的心灵因果地依赖于意识宇宙,同时也自身地是的基本实体。宇宙泛心论的最小承诺是宇宙是有意识的;原则上,这与认为宇宙是一个衍生实体、以部分为基础的观点是一致的。

宇宙泛心论不能与泛神论相混淆:泛神论认为宇宙是上帝。正如微观泛心论者认为电子有经验而没有心灵一样,宇宙泛心论者也认为宇宙有某种经验,但克制自己不把心灵或能动性归因于宇宙。宇宙的意识可能是一团巨大的混乱,没有足够的连贯性来建立认知。

宇宙泛心论的详细形式已经被Mathews(2011),Jaskolla & Buck(2012),Shani (2015),Nagasawa & Wager(2016)和 Goff(2017,即将出版)提出。大多数这些哲学家被宇宙泛心论所吸引,因为宇宙泛心论比微观泛心论更适合处理组合问题(我们将在下面关于组合问题的章节中讨论他们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些原因)。宇宙泛心论是泛心论的“群落生态的”形式的当代类比,Fechner和Royce等人为之辩护,上面已经讨论过了。

2.5罗素一元论

在他1927年出版的《物质分析》一书中,罗素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方法来研究心身二分法。Arthur Eddington在同年的吉福德讲座中,他独立地表达了非常相似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几乎完全忘记了这种方法。然而,最近对这种方法的兴趣又重新出现,导致了一种罗素式的观点,这种观点被称为“罗素一元论”。

罗素一元论者的动机是需要描述物质的内在本性(这个问题在下面关于“内在本性论证”的章节中有详细讨论;阅读该章节将有助于人们理解罗素一元论及其动机)。我们可以用两个组成部分来定义这个观点本身,一个是负的,一个是正的:

我们从物理科学中得到的信息在某种意义上是有限的。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有微妙的差异,但是这个观点是,物理科学只告诉我们物质的外在的、关系的、数学的或者倾向性的性质,而把我们蒙在鼓里,不知道它的内在的、具体的和范畴的本性。物理学告诉我们一个电子是如何运作的,但是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它自身是怎样的。

物质的内在/具体/范畴特征,由于意识的存在,自然科学对此保持沉默。意识的问题,意识如何融入物质世界的困难,是我们没有考虑到这些物质世界的“被隐藏的”特征的结果。

一些罗素一元论者认为,基本物质的内在本性本身就是涉及意识的;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涉及非现象性质,以某种方式透明地解释了意识的实在。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泛心论者和泛原生质论者的观点形式,分别称之为“罗素泛心论”和“罗素泛原生质论”。

罗素一元论的吸引力在于它有可能避免二元论和物理主义所面临的深层问题。二元论的问题在于,它很难调和人类意识的因果效力与(许多哲学家认为的)经验事实,即物理世界是因果闭合的,也就是说,每个事件都有充分的物理原因。身体的因果闭合似乎没有给基本的非身体的心灵原因留下做任何工作的空间。如果我的行为完全是由我大脑中的物理事件引起的,那么我的非物质的灵魂就不会在行为的产生中扮演任何角色。物理主义者回避这个问题,因为在她看来,意识状态是物理状态,因此它们本身就是因果关联的物理系统的一部分。或者更确切地说,物理主义者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如果他们能够给意识的基础提供足够的解释。物理主义者的问题,正如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的,是有强大的哲学基础,认为他们无法做到这一点。

罗素一元论为这两种困难提供了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的希望。它将意识与物质世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看起来是解释人类意识的因果作用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如果意识状态只是大脑状态的内在本性,那么大脑状态的因果行为和意识状态的因果行为可以说是一回事。通过对基本物理实在假设一种现象的或原生现象性质,罗素一元论希望能够为意识的基础提供一个充分的解释。

由于这些原因,罗素一元论越来越被看作是意识问题上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甚至它的反对者也对它的美德表示钦佩;物理主义者Alyssa Ney(2015:349)这样评价它:

这个提议打动了我,暂时悬置了对……这些导致它的论题的怀疑,至少和牛顿提出的对地球和宇宙实在的鉴别一样大胆和令人兴奋。

罗素一元论日益突出,因为罗素一元论的一个典型形式是泛心论,导致泛心论再次被认为是一个严肃的选择。

参见Alter & Nagasawa(2015)最近收集的关于罗素一元论的文章。关于罗素一元论和相关观点的进一步工作,见 Feigl (1967)、Maxwell (1979)、Lockwood (1989)、Strawson (1994,2003,2016)、Chalmers (1996,2015)、Griffin (1998)、Stoljar (2001)、boom (2011,2015)和 Goff (2015,2017)。

3. 泛心论的论证

3.1反涌现论论证

神经科学在揭示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功能背后的大脑机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这种形式的科学调查并没有产生任何东西来接近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为什么一个人有主观经验,也就是说,为什么有些东西像是一个人。似乎我们可以想象一种生物,它的物理大脑过程和它们引起的行为在经验上无法从人类中辨别出来,但它没有任何经验(当你把刀插进它时,它会尖叫并逃跑,但它实际上并不感到疼痛)。可以说,关于大脑物理过程和行为的事实不能解释意识体验的现实,至少不能以一种透明的和令人满意的方式解释。

这就是著名的David Chalmers(1995,1996)提出的“意识的难题”。有些人认为这个所谓的问题涉及到一种混淆,尽管任何认为这是必须诊断混淆的确切根源的人。其他人则认为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科学调查才能解决的问题。也许我们只需要等待“意识达尔文”的到来,就能取得进展。然而,没有理由假设“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必须在方法论的假设下进行,即意识是根据不涉及意识的过程来解释的,例如,根据关于非意识神经元的事实。泛心论者提出了另一种方法:用更基本的意识形式来解释人类和动物的意识。这些更为基本的意识形式随后被假定为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的性质,也许是夸克和电子的性质。因此,我们试图从人脑最基本部分的意识角度来解释人脑的意识。

Thomas Nagel(1979)有影响地认为,采纳泛心论这样的观点是避免他所谓的“涌现”的唯一途径。关键的是,仔细检查文本后发现,Nagel使用“涌现”这个词的方式,与当代泛心论(上文讨论过)的使用方式略有不同。对于Nagel来说,复杂系统的“涌现”性质是那些无法从其各部分的性质得到清晰推导的属性。相比之下,对于上面讨论的“涌现论的泛心论者”来说,复杂系统的“涌现”性质只是基本的宏观性质,它们可能或不可能从其各部分的性质可以理解地推导出来。继Galen Strawson(2006a)之后,我们可以用“激进的涌现”这个词来表达Nagel的涌现概念。

Nagel的论证包含四个前提:

1物质组成——生物体是没有非物质部分的复杂物质系统。构成我们的物质并不特殊,构成任何物质实体的物质,如果分解得足够远并重新排列,原则上可以合并成一个活的有机体。

2实在论——心灵状态是生命有机体的真正性质。

3没有激进的涌现——一个复杂生物体的所有性质都可以从其各部分的性质理解地推导出来。

4非还原论——有机体的心灵状态不仅仅是从其物理性质可理解地衍生出来的。

Nagel根据这些前提得出结论,基本物质必须具有非物理性质,当以正确的方式组合时,可理解地暗示心灵状态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Nagel称这种结果为“泛心论”,但它似乎与泛原生质论相容(上文已讨论过)。

最近,Galen Strawson(2006a)为一个类似的论点辩护,认为激进的涌现是不可能的。Nagel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建立泛心论和泛原生质论的分离,Strawson论证的结论无疑是泛心论的真。Strawson一开始就辩称,激进的涌现是经过反思而得出的,不可理解:

涌现不可能是野蛮的。这是建立在涌现这个概念的核心之上的,即涌现不能是野蛮的,因为在事物的本性中没有任何理由说明为什么这个涌现的事物是它现在的样子(因此即使是上帝也无法理解它)。对于任何被正确地认为是从x中涌现出来的东西的任何特征y,必须有某种关于x和x的东西单独出现在y中,并且这对于y来说是足够的(Strawson 2006a: 18)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 连载中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
💍💍冰花雨露🎀🎀👑👑
一声婴啼,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从此天宫上又多了一个小公主,在她身上会发生什么事呢?
0.5万字3个月前
昼夜交替永不更迭 连载中
昼夜交替永不更迭
我爱五星红旗
玛琳·布莱克(阿尔法德·布莱克和某个不知名的美国麻瓜的女儿)平凡但并非没有波澜的一生。她是伊法摩尼的优秀学子,也是令联合国最头疼的员工,更是......
4.3万字2个月前
奇眠者 连载中
奇眠者
原野稳
写步临笺发现学校里的人一个一个的都失踪了,而他们的父母都没有他们的记忆,直到轮到自己也消失了,她发现自己被困在梦境里。无法走出来,有一天遇到......
1.3万字2个月前
来自遥远云境国度的星月神话 连载中
来自遥远云境国度的星月神话
糖裕
遵守世界法的萝甜甜掌管星星法则,一直爱护着可爱的子民。从西界到东海的旅途由此展开。与一群可爱的同胞,拥有友谊,发现爱情,守护亲情。
0.5万字2个月前
忆月度年 连载中
忆月度年
旅行的薰衣草
给亲友世界观里设计的oc,完全是自娱自乐向的因此质量和更新全部随缘。
0.3万字2个月前
师妹修仙:笑闹青云间 连载中
师妹修仙:笑闹青云间
南山竹海^
本以为修仙之路严肃艰辛,可谁能想到竟有这么一位沙雕师妹,将整个修仙界搅得欢笑不断!看她如何在青云间摸爬滚打,凭借自己的无厘头和独特魅力,闯出......
2.2万字8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