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先验哲学(二)

三 康德的先验哲学对公理化方法的运用

如上所言,康德的“先天知识”、“先验知识”概念主要是受到了几何学的公理化方法的启发,康德由此建立了“先验哲学”。康德之所以要突出“先验性”,是因为“先验性”是他的哲学特征,而这个特征恰好来自他对公理化方法的运用。

我们在前面概括说明了公理化方法的四个性质和三个要求,那么它们如何体现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中呢?

先说《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先验感性论”要阐明的是:只有通过人的感性认识能力即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整理由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结果是直观知识。康德把感性直观分为先天的感性直观和后天的感性直观。后天的感性直观与对象(自在之物)的刺激有关,即与经验即后天的东西有关,这是无法进行先天研究的,不属于先验哲学的范围。所以,康德只研究先天的感性直观。先天的感性直观就是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这体现了公理化方法的“形式性”特征。康德认为,这样的“纯粹形式”只有“空间”和“时间”两种。这就是“先验感性论”只论述空间和时间的由来。

“空间”和“时间”这两种形式是“自明的”,即具有公理的“自明性”特征。因为我们无法证明人类何以具有这两种感性形式,相反我们只有以这两种形式为前提,才能去感知事物(注:比如,幼儿不知道“空间”概念,但他(她)有“空间感”。如果一个玩具在离他(她)一米远的地方,他(她)会爬过去拿,因为他(她)知道玩具不在他(她)的心中,而是在他(她)之外的空间中。)。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对空间和时间给予了“形而上学的阐明”,这包括四条:空间和时间不是来自经验的概念,空间和时间是先天表象,空间和时间不是普遍概念而是“先天表象”,空间和时间被表象为一个无限给予的量。这四条“阐明”类似于几何学中的“定义”和“公理”,所以“空间”和“时间”不是从其他概念推演出来的东西,而是首先设定的“自明的”概念。

空间和时间的形式也是人类“约定的”,即具有“约定性”,它们具有人类的主观性或属人性,我们无法断定其他动物甚至灵长类动物也有空间和时间这两种形式。康德说:“我们就只有从人的立场才能谈到空间、广延的存在物等等。如果我们脱离了唯一能使我们只要有可能为对象所刺激就能获得外部直观的那个主观条件,那么空间表象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31页。)这一段话讲的是“空间”,但对“时间”也适用,即:我们只有从人的立场才能谈到时间、心灵的存在物。笔者把康德的这一观点理解为“空间和时间的人类约定性”。

由于空间和时间是纯形式的、自明的、人类约定的,它们就是普遍有效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这种“普遍性和必然性”分两层来说:一是空间和时间的形式对所有(正常)人类个体都有效;二是空间和时间对所有现象都有效,是普遍的和必然的(没有例外)。因为,物理现象只有在空间中呈现出来,心灵现象只有在时间中呈现出来,人才能感知到。

空间和时间既是我们认识的先天的形式条件,也是将对象划分为现象(认识对象)和自在之物(非认识对象)的标准。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先验逻辑”中的“先验分析论”(注:公理化方法是认识体系的建构方法。《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辩证论”的内容是批判,不是建构,所以公理化方法在这里不适用。)。“先验分析论”分为“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限于篇幅,我们只讨论“概念分析论”。

我们知道,康德的“概念分析论”就是“范畴论”。范畴有四组十二个(对),它们具有公理的“形式性”,即它们只涉及认识的形式,而不涉及具体的认识内容。

说范畴是“形式的”,应该不会有人质疑。但是,说这些范畴是“自明的”,恐怕质疑的人不少,因为康德明确说:他是以判断表为线索发现范畴的。这似乎可以理解为,范畴不是“自明的”,而是从判断表产生的。但是,这样的理解其实是误解。康德只是讲了判断表是“线索”(Leitfaden),而没有说是“源头”。恰恰相反,在逻辑学中,“判断”成立的前提是“概念”——判断表达的是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在先);在认识论中,关于认识对象的判断成立的前提是“范畴”。因为判断就是运用概念,关于对象的判断(认识)就是运用范畴(注:比如,“这朵花是红的”判断。“这朵”运用了“量”中的“单一性”范畴,“是”作为系词运用了“质”中的“实在性”范畴和“模态”中的“存有”范畴,“花”和“红”运用了“关系”中的“实体与属性”范畴。关于对象的任何判断都是以范畴为前提的,所以范畴是“判断”(具体事物的知识)成立的形式条件。知性通过运用范畴下判断,把现象(经验对象)组织起来,统一在“我”之中,“我”就获得了关于经验对象的“知识”。),概念(范畴)在判断之先。康德说,知性的认识都是借助概念的认识,是推理性的认识。“我们能够把知性的一切行动归结为判断,以至于知性一般说来可以被表现为一种作判断的能力。因为按照如上所说,知性是一种思维的能力。思维就是凭借概念的认识。而概念作为可能判断的谓词,是与关于一个尚未规定的对象的某个表象相关的。……如果我们能够把判断中的统一性机能完备地描述出来,知性的机能就可以全部都被找到”(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63-64页。)。康德只是以形式逻辑的判断表(注:康德对传统的判断表进行了改造,按照他的要求将判断表分成了四类:判断的量、判断的质、判断的关系、判断的模态。显然,康德做这样的改造是为了引出他的范畴表。)为线索而引出了哲学(认识)的范畴表,而不是从判断表推演出范畴表。判断的机能和思维(认识)的机能都是“统一性”:前者把两个概念统一起来,后者把对象与范畴统一起来(把对象纳入范畴中,思维的机能也是下判断,不过是涉及对象的判断)。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领域:前者属于形式逻辑,后者属于哲学认识论(康德叫作“先验逻辑”)。因此,范畴表中的“范畴”就是认识论中的原始概念,而不是派生的东西。康德在“先验分析论”的开篇就说:这些概念(范畴)是“纯粹概念”,属于思维和知性,是“要素概念”(Elementarbegriffe),不是派生的;“概念表应是完备的”——涵盖了全部纯粹知性的领域(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60页。)。对于这样的原始概念,只能如对“空间”和“时间”那样加以分析性的说明(形而上学的阐明),而不能加以根据或原因性的说明,即不能说明它们产生的根据或原因。因为它们是知性本身具有的东西,自己就是根据或原因。所以,对这种分析性的说明,我们只能理解为它们类似于几何学中的“定义”或“公理”。

说明了范畴的“自明性”,要理解范畴的“约定性”就不难了,因为这些范畴只是人类约定的东西而已。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从人的立场才能理解“范畴”。我们既不能把它们理解为任何灵长类动物都具有的东西(目前尚无科学根据表明这一点),也不能如笛卡尔那样把它们理解为上帝灌输给我们的“天赋观念”(至少康德没有这样说)。因为按照康德的观点,这两种理解都超出了我们的认识能力。

范畴虽然是“约定的”,却对人类的每个个体都有效,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因为康德相信,人类有共同的理性,有共同的“先验自我”,“先验自我”统摄个体的“经验自我”。范畴是人类的理性(知性)、“先验自我”的产物,不是个体的“经验自我”的产物,范畴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先决条件,所以它们对于每一理智正常的个体都有效,都是必然的。任何判断都涉及量、质、关系、模态,我们只要给对象下判断,就必然用到这四类范畴。哪怕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作量、质、关系、模态,什么叫实体和属性、原因和结果,正如幼儿没有“空间”概念但有“空间感”一样。

范畴不仅对每一个人类个体是普遍的和必然的,对每个在空间和时间中呈现的对象、事件即现象,也是普遍的和必然的。因为凡是出现在空间和时间中的现象,都必须而且只能用四类范畴来判断,所以范畴是我们的认识成立的必要条件。凡不能使用范畴的对象,就不能有认识。因为不能使用范畴的对象首先不会出现在空间和时间中,比如基督徒信仰的“上帝”。我们既然不能在时空中“直观”到“上帝”,当然也就不能用四类范畴去规定“上帝”,也就是我们不能认识上帝,没有关于上帝的知识。

在康德看来,范畴表达的是现象成立的条件,也就是现象界的先天法则,因此可以说是现象界的“公理”。“范畴”作为现象界的“公理”具有形式性、自明性、约定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因此范畴像“公理”一样是先天的(知性自身具有的),不是从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而是先于经验的。当然,在康德看来,范畴虽是先天的,却只能用于经验对象(现象)。

最后,我们再简要分析一下,康德的先验哲学是否符合公理系统的三个要求。

第一,关于自洽性或无矛盾性,笔者认为康德的先验哲学是符合这个要求的。这个无需特别说明,因为任何叫作“理论”的东西,都首先是自洽的,即理论内部没有明显的矛盾。

第二,关于独立性,即每一条公理都独立存在,不允许有一条公理是从其他公理推导出来的。笔者认为,这对康德的先验哲学也是适用的。在先验感性论中,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类似于几何的定义和公理,这些“阐明”都是独立的,显然不是相互从属的。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已经明确指出,范畴“是一些要素概念,而和那些派生出来的或由此复合出来的概念严格区别开来”(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60页。)。康德还特别指出,量、质、关系、模态中的第三个范畴,即全体性、限制性、协同性和必然性,分别是前两个范畴的综合,然而“不要以为,第三范畴因此就只是纯粹知性的一个派生的概念,而不是它的主干概念了”(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75页。)。可见,十二个(对)范畴都是相互独立的,关于它们的说明构成了类似于“定义”和“公理”的东西。除了公理的独立性之外,还有一条,就是公理的数目要减到最小量。笔者认为,康德的先验哲学也符合这一条。康德认为,所有感性的东西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在主体(认识者)之外,还是主体之内,在主体之外的东西(物体)都从属于空间,在主体之内的东西(意识)都从属于时间,所以关于感性形式,只需要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定义和公理就够了。关于范畴,康德为什么只讲了十二个(对)?这是因为康德认为,知识是通过判断来表达的,而判断只涉及量、质、关系和模态四类范畴。比如,我们前面举的例子“这朵花是红的”,就运用了四类范畴。这四类范畴足以把任何判断包括在内,符合公理的数目最少的要求。

第三,关于完备性,这是指公理系统是完备的,不能缺少基本的公理。康德关于感性形式——空间和时间的定义和公理,关于知性形式——知性范畴的定义和公理,也符合完备性要求。康德虽然只讲了空间和时间,但是空间和时间囊括了所有的感性形式,不再有其他形式,所以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定义及公理体系是完备的。关于知性的形式即范畴和原理(限于篇幅,未讨论原理),也是完备的。因为如上所述,康德只列举了四类十二个(对)范畴,是因为知识的表达形式——判断只用到这么多,它们在数量上虽然是最少的却是完备的,即不缺少任何范畴。康德自己说得很清楚:“这个概念表(即范畴表——引者注)应是完备的,并且这些概念应当完全涵盖纯粹知性的整个领域。”(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60页。)

总之,笔者认为,康德的“空间”和“时间”和十二个(对)范畴,是他的认识论中的“原始概念”,对这些“原始概念”的阐释构成了康德认识论中的“定义”和“公理”。正是基于这些“定义”和“公理”,康德才建构了自己的“先验哲学”,一个近似于公理的体系。在笔者看来,这是康德学习牛顿的结果。事实上,他是当之无愧的哲学中的“牛顿”。当然,康德并没有像斯宾诺莎那样完全、彻底地应用公理化方法,因为哲学毕竟不是纯形式的科学,康德清楚地知道两者之间的界限(注:康德在《关于自然神学与道德的原则之明晰性的研究》(1764年)和《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1787年)的“先验方法论”部分都专门讨论了哲学与数学的区别。参见:康德《关于自然神学与道德的原则之明晰性的研究》,李秋零编《康德著作全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77-298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522-569页。)。笔者在这里想阐明的是:康德只是借用或仿造了公理化方法来构建他的先验哲学,而不是说他的哲学就是实质公理学的体系。

[责任编辑:帅巍]

本文原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获取pdf文档请点击“阅读原文”。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团宠:有五个不熟悉的哥哥怎么办? 连载中
团宠:有五个不熟悉的哥哥怎么办?
悦雪风吟
作为一个身体不好的小孩子,爸妈为了让她养好身体,带她回到了山上的奶奶家,与奶奶父母一起生活,彼时大哥已经完全有能力接管公司,父母便安心照顾她......
1.2万字3个月前
永远停驻于那个夏天吧 连载中
永远停驻于那个夏天吧
4000時
请关注四千时谢谢喵【自留oc向】第一次在话本写东西!这是纯oc向的小说てす!一起去鬼屋探险吧!杂乱剧情注意‼️多结局注意❗️男频剧情️,女频......
0.7万字2个月前
神明予我岁岁平安 连载中
神明予我岁岁平安
长遥
“等你回到天上,可以让我做地上的文曲星吗?”“我只愿你岁岁平安。”
0.2万字2个月前
蘤 连载中
繁梦hfrm
本片之前的名字《花》但由于一直打不出来,所以已《蘤》命名本篇文章是以一个穿梭在多重空间里的组织这个组织坐落在一道空间裂缝里名叫溟翼的神秘组织......
1.5万字2个月前
品质少女:情绪精灵 连载中
品质少女:情绪精灵
蕴笺甯
自创的魔法少女的故事(◍•ᴗ•◍)
1.8万字2个月前
三人行之二:金色学院的宝藏 连载中
三人行之二:金色学院的宝藏
璃月非李月
三人行系列2这一本内容逐渐魔幻作者非常需要评论!!看过的朋友们请留下足迹!!不拒绝吐槽月学院内部的规则,究竟有什么意图❓传说中的宝藏,和规则......
4.0万字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