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因果逻辑

因果

有果必有因。一棵树,过了一段时间它还是一棵树,我们不会说这里面有什么因果关系;有一天这棵树结出了果子,我们说这棵树是这些果子的因。

一方面,没毛病,清清楚楚地,如果没有这棵树,那么一定确定以及肯定是不会有这些果子的;但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不那么清楚、看不到的因;比如阳光、土壤、水分以及树的遗传等。

反过来,是不是有因必有果呢?有人说也不一定,可能一棵树在开花结果之前就被砍掉了;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被砍掉的树也许没有开花结果,但一定会有其他结果,比如被用来做成了筷子。

因果律,简单来说:前因后果,果必有因,因必有果;没有问题,妥妥的;问题是: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逻辑

牛顿因苹果从树上坠落而产生有关万有引力的灵感,这个苹果是不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因”呢?

遇到“是非对错”的问题,上“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形式逻辑”,最合适不过了。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作为一名如假包换的钢铁直男,必须是有原则的:

1. 同一律:我的就是我的。

2. 矛盾律:不可以说我的也是你的。

3. 排中律:总之不是你的就是我的。

这三条都是在说“事物”或者“概念”要有一条清晰的边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作出判断;所谓判断就是要一刀两断、一分为二、清清楚楚、毫不含糊。

4.充足理由律:凭什么说是你的?说个理由来听听。

任何“存在/事物”(果)必定有其充足理由(因),没有什么事情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并且这个“缘故”一定是充足的(必然)的。

“理由”、“缘故”也可以理解为“依据”;打个比方你在“二楼”,但是下面没有“一楼”,这“空中阁楼”肯定是不行滴;任何“二楼”都必须得有“一楼”这个“依据”,并且这个“一楼”必须是能够支撑得起这个“二楼”的。

思维的规则要服从现实的规则,做判断当然也不例外;就是说你不仅不能毫无理由地,并且也不能在理由不充分地情况下,就认为这是对的那是错的。

“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可以分解为四种形式:生成的充足理由律(因果律)、认识的充足理由律(逻辑推论)、存在的充足理由律(数学证明)和行动的充足理由律(动机律)。”

看来,充足理由律的充足理由或依据,正是来自于因果律;那么因果律的充足理由或依据,又是什么呢?

有意思的是,问这个问题本身已经是在默认承认以及不否认因果律这个“老铁”了。

推理

“人的思维就其认识方式来说不外乎:一般到个别(演绎)、个别到一般(归纳)、一般到一般与个别到个别(类比)。

归纳法就是我们可以从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总结、抽象出一些不变的东西,这些不变的东西就叫公理、规律;比如:“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

而演绎法则是可以从这些不变的公理、规律、事实等具有确定性的东西中,得到(推理)另一些相对不变的、确定性的东西;比如:看到日出我们就可以确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等等。

好,学以致用,现在立刻马上就来推一推:既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并且这个“缘故”和“条件”一定是充足、充分的、必然的;那么反过来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计算“因”来预测“果”,通过播种"因"来收获“果”的嘛。

科学

事实上,不用教也不用学,我们早就在这么想和这么做了,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所有的“经验”、“智能”、“认知”等等,其实都离不开因果律。

问题在于,“准不准”(空间)和“确不确”(时间);预测准不准,结果确不确定;所抽取的“因果关系”之间是否具有“确定性”,是否可重复实现,这也是科学和非科学的分水岭。

数学,就是追求“确定性”的“语言”;通过抽象、归纳、定义,得到一些“绝对不变”的公理、规则;通过想象、演绎、推理,得到一些“相对不变”的关系、算法、定理,即有了一些可重复使用的“工具”;只须量化地输入“数据” ,便可持续稳定地输出“确定性”。

数学中的函数关系(y=f(x))也叫相关关系,简单地描述了因果关系:y(果)的变化取决于x(因)的变化。

问题在于,有时候一只蝴蝶引起了一场风暴;有时候一根稻草(最后的)也能把骆驼压垮;那么有时候一个苹果砸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又该上哪说理去?

当有些时候有些事物实在测不准或无法确定时,我们就会说:“给我个大概嘛”;“大概”与数学结合,那就叫概率;能够把概率确定下来,这也是一种“确定性”,人们的智慧可见一斑。

不难想象,必定曾经有无数的人被苹果砸过并且不止一次的也有很多,那为什么“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发现却只在牛顿身上发生了一次呢?

大概,这不是一个概率问题?否则,科学家天天拿苹果砸脑袋它不香吗?

规律

用“数量”来描述的变化,称之为量变;用“性质”来描述的变化,称之为质变。

量变的观感是“线性”的、“连续”的,质变的观感是“飞跃”的、“间断”的,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在“定性”,就是在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判断。

“性”是一分为二的分类、分析方法;比如男性女性、阴性阳性、恶性良性、有限无限、连续间断、确定不确定等;还比如是非、对错、上下、左右、大小、前后、好坏、软硬、快慢等,都属于“性”。(如果不确定就叫“中性”)

“质”则是描述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实际上就是一些“性”的组合,所以也叫做事物的“属性”、“特性”,所以也常常一起混用,称为“性质”。

“量”是同“性质”事物在“范围”上的比较,比如说一个人的酒量好不好,酒量是一个范围,好不好就是在定性,定性就需要比较,但由于比较对象和标准是不确定的,因而结论也是不确定的。

而“数”则由于比较对象也是“数”,是严格规定的、确定的比较关系,因而结论也是确定的,是“准确”的“量”。

“度”则有“界限”、“临界点”的涵义,比如“国度”、“极度”、“过度”、“气度”等等;量变到质变之间就有个“度”,比如水加热到100度会沸腾,于是说量变产生质变,随着“热量”的增加进而发生“质变”。

大概来讲,度、性、量就是点、线、面;2点成一线,3点成一面,三生万物。

事物的“性质”或“本质”,也叫“内在规定性”又称“内因”、“根据”;比如苹果树只能长苹果而不是石头或其他,这就是它的“内在规定性”;而苹果树需要有一定的土壤、阳光、水分等外在条件的充分满足才能长出苹果,这种发展变化的“外在规定性”又称“外因”、条件。

问题来了,站在宇宙层面都是“内在规定性”,站在基本粒子层面都是“外在规定性”,我们要怎么区分“内在”和“外在”?

所谓的“内在外在”、“内因外因”,就像“大小”、“远近”一样,不过是人们出于认知需要的人为作出的“性别”划分和“定性”。

说到底“规定性”也还是人为的“定性”,那么,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究竟存在“无规定性”吗?

爱因斯坦说“上帝不玩骰子”,然而量子力学说“微观世界充满随机”。

不管怎么说,这就是我们认知事物、认知规律的方式,“分析”,不断地一分为二作出“定性”;不断地把“不是什么”的去掉,留下“是什么”;不断地细分、迭代,提高“分辨率”;不断地逼近“同一”。

边界

“果”有“因”,“因”又有“因”,一直找到宇宙诞生的“因”;问题是,宇宙诞生的“因”是否还有“因”的“因”的“因”的……?

“内”有“外”,“外”又有“外”,一直找到世界的“界”;问题是,“世界”是否还有“外”?以及“外”的“外”的“外”……?

“是否”,说到底还是在判断,判断就是“一分为二”;问题是,如果没有“一”哪来的“二”?如果本就是“二”又何须要分?

古人曾以为大地是由巨龟托着的,那巨龟下面是由什么托着的呢?还是巨龟;再下面呢?还是巨龟;你可别再问了,再问还是巨龟。

空间一分为二,有无相生;时间一分为二,因果轮回;时空的这种属性便称之为“道”。

“道”就是那个“一”,抽象到极致却又包含一切;反之,“一切”,具体的每一个“一”也都蕴含“道”(德)。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道”就是这个世界的第一因;至于“道”是谁之子,“道”之前还有没有“因”呢?老子说:“吾不知呀”。

看来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时空有无是非对错”的范畴,所以“吾不知呀”,这个回答,完美。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多重宇宙:离婚后,为她一夜白头 连载中
多重宇宙:离婚后,为她一夜白头
笨笨笨小妙
跟心心念念的男人结婚五年后...我心灰意冷,决定离婚。却在一场车祸后...窥探到另一个时空的我和他...原来,那个不说爱的男人,在另一个时空......
28.2万字2个月前
白梓萱与王静 连载中
白梓萱与王静
白梓萱54341348
“东关小学就像那五只小羊一样,快乐,幸福,美丽”“只有露西,并不像只小羊”“东关小学又是一个美丽团结的羊村”“善良团结”“有时候村里也可能混......
0.2万字2个月前
青山不知语(红线) 连载中
青山不知语(红线)
鱼头煲鸡汤
原以为自己是没有父亲的,结果等自己母亲死了才知道母亲谈了一个异世界的人,被接回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姐姐,但这个姐姐很不喜欢她。可以说......
3.5万字2个月前
源于创作的故事 连载中
源于创作的故事
创造者小桉
故事中,一个15岁的女孩dawn是一位小作家,某天,她笔下的人物来到了她的世界,他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1.8万字2个月前
被迫绑定系统——穿越时空 连载中
被迫绑定系统——穿越时空
南江有只猫
打工族,林株意外被系统绑定,得知只要做任务就可以得到新的身份后,她毫不犹豫同意了,最后差点被自己坑惨了
0.2万字2个月前
碎梦之白鲸神明 连载中
碎梦之白鲸神明
白页茉
天空中的鲸鱼……在海里泡着的云朵……
2.3万字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