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康德【矛盾律】的问题

——论前批判时期的康德的一个时代性真理

康德在其前批判时期的作品中,有一章曾简短地讨论了矛盾律的地位。虽然题为“论矛盾律”,但实际上是以下述三个命题,层层递进地论证了同一律在矛盾律面前的优势地位。

命题一:不存在一个所有真值的唯一的、绝对第一的、普遍的真理。

命题二:有两个所有真值的绝对第一的原理:一个是肯定性真值的原理,即这样一个命题:任一事物都是其所是;另一个是否定性真值的原理,即这样一个命题:任一事物都不是其所不是。二者同时被一致称为同一律。

命题三:进一步论证在矛盾律之前占据真值序列首位的同一律的优势。

关于命题一,康德是这样论证的:他默认把真理分为两种,肯定性的和否定性的。而“唯一的、绝对第一的、普遍的真理”必然属于两者之一。如果这个绝对真理是肯定性的,那么为了使之能够推出否定性命题,它就必须借助一个否定性命题作为中介,即这个命题:(1)如果某物的对立面为真,则其自身为假。这样,我们从作为对立面的肯定性命题,借助上述命题(1)的中介,就可以得出相应的否定性命题。反之作为对称的一面,也是如此,如果绝对真理是否定性的,它就必须借助一个肯定性命题为中介:(2)任一事物,其对立面为假,则其为真。这样,我们可以从假的对立面被它引渡到肯定性的一面。

依旧,先考虑较为简单的情况,关于命题三,康德是这样论证的:1、简单概念比复杂概念更普遍。同一律直接从肯定到肯定,从否定到否定,比同时处理两者的矛盾律——“同一事物不可能是同时且不是”——更简单。2、同一事物不可能同时是且不是。必须依靠中介命题(2):任一事物,其对立面为假,则其为真。而“这命题与矛盾律分疆而治。”3、最后,尊称矛盾律这种否定性(“不可能”)命题为“所有真值之首和支柱”,是非常“粗暴”的,甚至比以一个悖论当支柱,还要“糟糕”。

我把命题一和命题三这两个简单命题,看做是向命题二这个较为复杂,但实际上是在信口雌黄的事实上的结论(虽然它被放在中间位置)的一个“夹逼”。

我们来看命题二,它宣称有两个绝对第一原理:肯定性的和否定性的。肯定性原理是一个同语反复:任一事物都是其所是,简单地符号化(这做法符合康德自己的要求:“我们在解释这些原理所使用的最简单的规定,与符号差不多没有任何区别”):∀x,x=y,y∈{x}。我们这里用属于只有x一个元素的集合来代表事物“其所是”的那“同一个”事物,y。请容许我这么做,因为事实上这里有将x和一个它所是的y的对象化他者进行同一性判断的空间,简单说,有一种差异在场。另一个就是否定性的,它涉及一个被康德称为两个“不”所导致的双重否定:“任一事物都不是其所不是。”依旧符号化它:∀x,┐x=y,┐y∈{x}。

有了这两个绝对第一原理后,康德紧接着就把真值的证明分为两类:直接和间接的。当主词与谓词之间存在一致性,并因此可以直接套用同一律的证明就是直接证明。而间接证明则需要用到一个双重原理的作为中介:(3)“任一事物都是其所不不是。”、(4)“任一事物都不是其所不是。”注意到,后者其实是上面提到的否定性的绝对第一原理。

这双重原理实际上是上面早已提到的两个中介命题的变体:

(A):(2)任一事物,其对立面为假,则其为真。=(3)任一事物都是其所不不是。

(B):(1)如果某物的对立面为真,则其自身为假。=(4)任一事物都不是其所不是。

对于(A)的必要性,康德在附注部分已提及,即对(2)的不恰当的符号化,会导致矛盾律的现身:“达里斯……用符号+A表示肯定性概念,用符号-A表示否定性概念,由此便产生了等式+A-A=0,即肯定或者否定同一个东西是不可能的,或者是无。”同时肯定并否定同一物会导致荒谬,但康德拒绝用显现荒谬的方式来表达真理。他选择了(3)的版本:对立面是事物不是的那一面,而事物则是不是它的对立面的东西。这样,肯定与否定,+A与-A在以事物的存在为舞台所做的混乱舞蹈、荒谬现身的可能性就被这样一种新运动所代替:第一个副词“不”对第二个副词“不”进行了否定。这种否定不是凭空的,而是以一个对立面作为中介的,混乱和荒谬事实上发生在了对立面上面。我们先(暂且武断地)符号化上面这些:

(3*)∀x,x=y,y∈{y|∀z,┐y=z,┐z∈{x}}。

(4*)∀x,┐x=y,┐y∈{x}。上面已经有过。

以及作为达里斯的公式所体现的矛盾律:

(5*)∀x,┐x=y=z,y∈{x},┐z∈{x}。其中y作为+A(x),z作为-A(x)。

我们看到,(5)中的矛盾,没有出现在定义性部分“y∈{x},┐z∈{x}”,而出现在x=y=z的判断中,把x所是y和x所不是的z看做两个存在点位,x不可能同时处于两个不同的点位,否则其同一性就会撕裂。

(4)是两个绝对第一性原理之一。康德并没有讨论它。它作为间接证明中的否定性结论的中介而存在。

(3)是问题的关键。在这句话中,康德认为,两个副词“不”可以自我取消,从而使得这句话变成同一律的原始版本:任一事物都是其所是。这种早期作品中的天真浪漫不是我们要着重批评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康德会认为两个副词可以在关键领域的外部,对整体毫无影响地互相取消掉彼此?

在(3)的符号化版本(3*)中,我们没有看到单纯副词的仅仅一次的彼此“取消”。∀x,x=y,y∈{y|∀z,┐y=z,┐z∈{x}},它事实上包含的是一个三步走的连续判断,假如我们把一个等号看成一个判断的话。我们可以根据同一性定义(的一半)∀x,┐x=y,┐y∈{x},把(3*)中定义y的集合部分改写为{y|∀z,┐(y=z∧┐z=x)}(3**)。不过我们这么做的话,就没有{x}什么事了,而{x}在定义x同一性时又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也和x没什么关系,把所有的x替换为y,并省略掉累赘,式子就可以写成∀z,┐(y=z∧┐z=y),因而就是(5*)的另一个形式。但在关于x的命题中去除x的做法实在太可疑。我们并不延续这一思路。

整个式子(3*)看起来不简洁的原因在于,对y的定义中,必须嵌入一个量词∀z,使得y不能是任何不是x的东西,而只能是x。y不仅仅不能是某一特定的z,y必须不能是所有不是x的z,y又不得不存在,因此它必须是x,与x保持同一。

上述过程有些复杂,但它是康德的“所不不是”描述的那个过程吗?让我们来看看。为了符合汉语的习惯,我们把“所不不是”都改为“所并非不是”,从而标明两个“不”之间的差异,并同样根据汉语习惯(我找不到早期著作的德语版,抱歉),把“所”换成“……的东西”。

(3’)任何x,都是其并非不是的东西。

x不是的东西显然就是(3*)中大集合中定义了的z。但这里字面上并没有强调全称的意思。继续,并非不是的东西,并非z的东西,这不符合我们对y的定义,|之后有一个∀z在此遗漏了。显然康德并没有看到这两个互相取消的否定词之间的裂隙,事实上他用的第一个否定词并不是和后面那个一样纯洁的否定词,而隐含了全称意味,但并不在这个词本身,而是在它和其他符号的差异中——请无视这种陈词滥调带来的无聊感。

我们应当对(3’)加以适当改进,变成:

(3’’)任何x,都是其并非任意不是的东西。

还原成康德的简略版就是:

(3’’’)任何事物,都是其所不任意不是。

当然,我们以一个全称词截断了连续的两个否定词的这一做法,基础是不承认前一个否定词可以单独取消后一个,它可以否定,但它必须在否定的同时,为x所可能是的东西,y,指派一个是的空间,如果在否定z时没有全称代词,那么这个空间就包括了所有非z的东西。但如果我们不把这第一个“不”看成是介入整个依靠指派、划界来确定事物存在的可能性范围和同一性的游戏的一部分,而看做是一个超然的,对句子中的组成元素、词,本身(语用学意义)进行否定的标志呢?那么第一个“不”的实际意义是,后面紧跟的元素,是没有意义的,被取消的。这句话就变成:

(3”)任何事物,都是其所不是。

显然,(3”)从结果上看是个“任何事物,都是其所是”的同语反复。但从过程上看,我们先察觉到了一个错误:任何事物,都是其所不是。而后以最经济的方式对其进行了修正:不。这一修正,难道不正证明了对那样一种混乱的敏锐察觉吗:x不能存在于它所不存在的场域,为了拯救x,让我们一锤定音地否定整个事态?不,这不符合那个古老的伊索寓言——这也是康德在同样的段落引用,以说明通过符号化来为形式矛盾律辩护的多余性,这反而吊诡地成为此处形容康德的最佳修辞:

“那位父亲在马上就要咽气的时候向自己的孩子们公布,他把一批珍宝埋藏在农田里的某个地方了;但在他说出位置之前,他就突然死去了;他由此给儿子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十分努力地深翻土地,直到希望破灭,然而却凭借土地的肥沃毫无疑问的致富了为止。”

为了拯救不幸坠入荒谬的x,不应当断然否定整句话(父亲宣称宝藏不存在,让儿子们乖乖种田),而应该仅仅去寻找,那个唯一带来混乱的部分就行,即那个宣称x已经来到它不该来的地方的标记“不”,把它抹掉就行:唯一不该来这的不是x,而是说出了x的错误的“不”本身。这种对事态的有意义性加以回复的精准操作所瞄准的,不是事物也不是场域,而是揭示出两者之不相容的意识之否定性的中介,它忠诚地以直觉的方式发现那种不相容的差异。当头一棒地训斥这一中介,可以让它“自动”地调整到正确的事物和场域以及两者之间的正确关系中去,并将它从拘谨紧张的否定性抗议状态下解脱出来,恢复一种积极、持久的宁静。这种精准操作带来的自动反应,不正是对工业革命技术进步带来的剩余价值大生产的最佳抽象吗?将意识从自相矛盾的焦虑抗议中解放出来,不正是代表了这种剩余价值所积累带来的社会矛盾之纾解吗?

无论如何,这种将焦点锁定理性自动机(甚至是永动机)的纠错经济学,是榨取意识劳动(广义的意识劳动,包括所有需要觉知存在自身变化了的差异的劳动过程)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巨大进步。并且,它——我指(3”)——暧昧地以语义混淆的方式,与(3*)保持一种——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淫荡的暴力同一关系。以空洞无用的形式真理这种死去父亲的口吻,去寻找哲学中秘密宝藏而不是首先悼念它的早期康德的天真,只是这种淫荡性的最浅薄而不幸的体现。

(3*)的操作,需要意识劳动者尽可能地以无数次枚举,来拓展和穷尽对z的指称,从而缩小y的范围,获得可以带来真理价值的x。事实上,每一次对z的徒劳指称,即x还未被z指称到,y还没有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因而真理还未被锁定和发现,都表现为(3”)所精准否定的那个荒谬的反题:任何事物,都是其所不是——任何隐藏在实践中的真理x要被发现,都依靠一次次地把x所不是的z误认为x,并在整体符号秩序中的x应当所处的位置y处,得到检验——一旦z真的是x,它必导致y的混乱,而激起整个曾围绕y空转现在不得不接受x之异质性的符号系统的调整。

同时,(3”)却以一种最廉价的方式窃取了(3*)在符号系统中的位置,并收割其所有的剩余价值。它显示为一种优雅的辩证法,以形式真理的面貌置换了实质真理,却又接受实质真理的所有劳动果实——劳动果实当然也会被投入进一步压榨的再生产,即通过精准的否定词而对生产真理的意识进行抽打:你的活还没做完呢,你光是知道了不一致性发生了,你光是用z捕捉到了x,但你还没有完成所有工作,你还需要把x所能是的主题范围y与其他所有“事实”的不一致性,全部修正好,并重新编写从y出发调整、勾连所有其他真理的一致化脚本,你这理智自动机,赶紧去干活!不是我给你精准的指明了方向,你现在还在田地里挖你父亲的宝藏呢!

宝藏并不存在。在这一点上胡塞尔远更清醒:

“同样地,十分明显,其他推论形式具有分析的反一致性的、分析的‘矛盾性’的本质法则价值,它们不是真正的‘推论’形式,而是所谓的‘排除’形式。

在思考此分析的蕴含和排除蕴含之意义时,逻辑研究可以达到如下认识:传统形式逻辑不是一种纯粹的‘不矛盾性’逻辑学,而且随着此纯粹性的产生,将必须完成在逻辑学的问题学(problematik)和理论内的一种最重要的内部区分。”

这种比粗野的语义混淆要进一步的形式化平等,是意识生产进入后殖民时代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的体现——父亲死后,聪明的兄弟首先该争夺屋舍和田产,然后向挖财宝的其他兄弟收税才对。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皇帝的狐狸不好惹 连载中
皇帝的狐狸不好惹
嫣栀
一个是云狐山第一纨绔的狐仙云祁,平日里不是拔族长的胡子挖族长的酒,就是带着三只小狐狸去揍临山的妖兽顺带抢他们的灵果。一个是毫无权势被架空的废......
8.7万字3个月前
午夜图书馆探索异世界 连载中
午夜图书馆探索异世界
逆卷灵
艾米丽站在画面的前景,她手持一把古铜色的钥匙,钥匙上刻有复杂的符号,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她的表情既紧张又坚定,目光直视前方。
4.1万字2个月前
丧尸界里当军师 连载中
丧尸界里当军师
万紫万红
1V1四对cp凌芊芊从小与他人不同一次她跟随老奶奶进入另一个异空间。当起了界丧尸家族的国师。开启国师之路,慢慢的自己的身世之谜浮出水面知晓自......
23.6万字2个月前
一个人族少女的事务局日常 连载中
一个人族少女的事务局日常
南棠Xinxin
前期讲述一位人族少女和她的朋友们在特殊组织空行事务局的工作和生活日常
6.8万字2个月前
少女魔法师 连载中
少女魔法师
朴贝
四个生活在魔法城的魔法少女保护世界的故事
3.1万字2个月前
浮生若梦云生惊蛰 连载中
浮生若梦云生惊蛰
曷月予还归哉
整一个故事架构和时间跨度巨大,日更的话需要很久,请各位读者耐心轮回之内轮回之外,革新与守旧,天命与人力樱花当自由盛开,也当自由凋零,投身烈火......
120.9万字2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