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帝权谋秘史(修改版)
超小超大

第 16 章 铲平阴险 除掉后宫太子党

康熙皇帝最宠爱的汉族妃子就是密妃王氏。她的家世历史不详,只知道她为康熙生了三个儿子:允祸、允禄、允祈。康熙还特意从宫外请来耶稣会绘画师为密妃画像,并时常观之,由此可见密妃王氏被皇帝的宠幸。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巡幸塞外,皇太子允礽、皇长子允禔、皇十四子允禔等都随行。允祈是皇十八子,年仅八岁,也随行。到了中途,允祈患上重病,可能因年幼而初到塞外的缘故,这时又成为加深康熙对允礽恶感的一个契机,《清史稿》允礽传说:“皇十八子抱病,诸臣以朕年高,无不为朕忧,允礽乃亲兄,绝无友爱之意,朕加以责让,忿然发怒。每夜逼近布城,裂缝窃视。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朕知而诛之,今允礽欲为复仇。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允祈患病,允礽“绝无友爱之意”,这还不能算是大罪名,但下文裂缝窃视,昼夜不宁两节,如果属实,就是逆子的行为。“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句,王氏《东华录》作“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话意更明显,也就是要发动政变。康熙怎么知道允礽裂缝窃视?那是因为允禔暗中监视的缘故。允禔以皇长子而不得立为太子, 他把允礽自然要看作死对头。这说明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已经激化到这个地步了。

允礽和索额图的密谋,当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允礽在

德州养病,召索额图前往侍疾时。

康熙在斥责索额图的谕旨中有这样的话:“去年皇太子在德州时,尔乘马至皇太子中门方下,即此是尔应死处,尔自视为何人耶?朕欲遣人来尔家搜看,恐连累者多,所以中止。”索额图所以敢于乘马到皇太子中门方下,正因为自恃为太子亲信,太子正需要他划策支持的缘故。孟森《明清史讲义》第二章对此事评说:“又云若搜看其家,恐多连累,则又非失礼而有犯逆,且不可使有连累,则顾忌甚切,自属为太子地矣。然则索额图助太子谋逆之案,早发觉于五年之前,太子不悛,又日日在防范之内,废太子之祸,固已迫在眉睫矣。”

康熙此时还在塞上,他本来想回京告祭奉先殿后再行废黜,正因“迫在眉睫”,便在返京途中,驻布尔哈苏台时,即召集诸王、大臣、侍卫等于行宫前,皇太子跪在地上,康熙垂泪宣布皇太子种种罪状,最后说:“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 ”(见《清史稿》)谕毕,康熙不觉痛哭一场,由诸大臣扶着。就在这一刹那间,人性的闪光在这位五十五岁的皇帝身上一掠而过。

接着,就将允礽拘禁,命允禔监视,又诛杀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阿尔吉善及允礽亲信四人,其罪稍轻者遣戍盛京(今辽宁沈阳)。这一狱所牵连者只几个旗下无名人员。事后,康熙又谆谆晓谕:应该法办的已经法办了,事情已经了结, “余众不更推求,嗣后虽有人首告,朕也不问,毋复疑惧。”

康熙所以这样恳切宽慰臣下, 也因这时各地变乱仍在起伏中,所以内部更须求安稳。

皇太子允礽被废之后,储位形成空缺,凡是有实力的皇子,不管嫡出庶出,都想做扑灯之蛾。他们自成集团,各结亲信,于是而有皇长子党(允禔)、皇四子党(胤禛)、皇八子党(允禩)。这时康熙已经五十五岁,在古人已为垂暮之年。他的心境为此而烦闷消

沉, “无日不流涕”,这也不难理解。允礽虽有过失,并非大恶,废瓢之后,诸皇子结党营私,以骨肉而成为仇敌,为人父的,怎不痛心?诸党之中,以允模一伙最为强横,康熙上谕曾说:“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泽处,但归功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

据《圣祖实录》,康熙曾对几个亲贵说:“近日有皇太子事,梦中见太皇太后(康熙祖母)颜色殊不乐,但隔远默坐,与平时不同,皇后亦以皇太子被冤见梦。”如果说,这段记载是可信的话,那就说明,康熙平日对废太子一事,常在懊悔,而太皇太后和皇后,又是他所敬爱的人,因而会有这种梦境,如俗语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康熙为什么要将梦境告诉近臣,用意自然十分明白。

后来又对诸大臣说:“朕进京前一日,大风旋绕驾前,朕详思其故,皇太子前因魇魅,以至本性汩没耳。因召至左右,加意调治,今已痊矣。”诸臣便答说:废皇太子病源已得治疗,实为国家之福,请皇上立即作出决断,颁示谕旨。说罢,随即退出。

过了一会,又召诸臣进去,问道:“群臣皆合一否?”众臣回答道:“臣等无不同心。”康熙说:“尔等既同一心,可将此御笔硃书,对众宣读,咸使闻知。”谕旨的大意是:从前拘禁允礽,未曾谋之于人,每念前事,不安于心。经过体察,允礽的过失有的是符合实情的,有的全是捕风捉影,他的病也已逐渐痊愈,所以让保护,“仍时加训悔,俾不离朕躬。今朕且不遂立允礽为皇太子,但令尔诸大臣知之而已。允礽断不报誓怨,朕可以力保之也。

第二天又召见允礽和诸大臣,告谕说: 允礽本来为朝臣称颂,后来听信匪人之言变坏了。现在看来,他虽有打伤人事,并未致人而死,也未干预朝政,他的打人等事,全由允禔餍魅所致,允提还想谋害允礽,所以将允礽由上驷院搬到咸安宫。后又单独告诫允礽,绝对不可怀念旧恨宿仇,如果有人为了讨好你,为你称冤,你就马上将他捉拿,向我奏报。不过,康熙对允礽,只是说释

数,并未明示复立。

这段记载富于戏剧色彩,也表现出康熙的手腕和苦心。他问请大臣是否同心,说明诸大臣对允礽的态度并不一致,这也在估计之中。当时诸皇子朋党林立,对允礽自然有亲有疏,康熙问到他们,只好说“臣等无不同心”。其次,康熙对允礽再三训诫,获释以后,决不可报复寻仇。报复是一种心理发泄,在民间已是家常便饭,何况是帝王家的子弟。这一点,是最使康熙担心的。

允礽原不是好惹的,从当初被废黜而遭拘禁时的情绪看,他就不服气。

故宫博物院《文献丛编》第三辑,记康熙废太子后,将“告天文”命允禔等给允礽看,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二阿哥(允礽)说:“我的皇太子是皇父给的,皇父要废就废,免了告天罢。”大阿哥(允禔)将此语启奏时,圣祖说:“他的话都不成话。做皇帝的受天之命,岂有这样大事可以不告得的么?以后他的话,你们不必来奏。”大阿哥将此旨意传与二阿哥, 二阿哥又说:“皇父若说我别样的不是,事事都有,只是弑逆的事,我实无此心,须代我奏明。”大阿哥说:“旨意不叫奏,谁敢再奏?”太阿哥辞色甚不好。

后来由于九阿哥允糖觉得此事关系甚大,便向康熙奉告,很受康熙称赞:“九阿哥说的是,便担了不是也该替他奏一奏。”允初起先说的话很放肆,可见他的不服气,但后面说的却是实情。所谓弑逆之事,即指允礽在塞外窥视布城事,其实也是允提故作危言,后来允礽师傅李光地便对康熙说:“帐殿之警,上果稔其主名必无刺谬乎?”康熙默然,后说:“此直为鬼物所戏耳,何丧心至是?”他直率指出,允礽的过错,在于居尊荣的地位而养成性格!

骄傲放肆所致,改过的办法则在清心寡欲。(李清植《李文贞公年语》)这倒分析得合情合理。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废太子允礽终于复立,复立的原因,一是借此稳定内部,消除各皇子之间的倾轧纷争,所以诸子中有的晋封亲王,有的晋封郡王。二是太子党中最起作用,且又对康熙的君权威胁最大的是索额图,但这时索额图已被处死。

到了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康熙发觉诸大臣为太子结党会饮,其中有步军统领托合齐,尚书耿额、齐世武等。后来又查悉齐世武、托合齐在别一事件上受贿二三千两。因而被处以绞监候的重刑。上谕说:“诸事皆因允礽。允礽不仁不孝,徒以言语货财嘱此辈贪得谄媚之人,潜通消息,尤无耻之甚。”这话很抽象模糊,受贿二三千两,在当时官场中极为平常。太子和几个大臣同饮,也不能说是结党,审讯时各人都齐口否认。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太子企图重新结纳亲信,扩张势力的欲望也是存在的。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而其他几个皇子的声势仍很显赫,他怎么不担心会重出变故呢?外间就已有“东宫虽复,将来恐也难定”的话,这话并不是无的放矢。朝鲜《李朝实录·肃宗朝》卷五四,记太子曾出怨言:“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他急不可待的心理攻势,不难于此二话中看出。朝鲜会知道,诸皇子岂会不听到?借此而中伤太子,正是很好的把柄。说到底,太子就是想赶快即位做皇帝。

其次,被康熙所处分的步军统领托合齐,是太子乳母的丈夫凌普朋友,曾任内务府总管,凌普的贪横弄权为圣祖所深知。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正一品,等于后来的京区卫戍司令兼警察署长,如果成为太子的死党,康熙就难以驾驭。当初索额图担任的领侍卫内大臣,也是正一品,也是握大权的要职。现在除去索额图,来了托合齐,也使康熙放心不下。于是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又将皇太子允礽黜废,禁锢咸安宫。从此,他就不想再

立太子,其间虽命大学士、九卿等裁定太子仪仗,终究没有使用。

到五十四年(1715年),允礽的福晋石氏患病,有一个贺孟颇医师来为她治病,允礽用馨水写字,嘱贺带信给正红旗都统普奇,要普奇保举允礽为大将军,后被宗人府发觉,贺孟頫、普奇全被获罪。

雍正元年(1723年),下诏于山西祁县郑家庄修盖房屋,驻扎兵丁,将移允礽居之。二年冬病逝,也便是死在乡村之中,雍正追封为和硕理亲王。

允礽的再废,发动者为康熙,所以也可谓防止政变的举措。如若不废,允礽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纠纷必将愈演愈烈。

大清皇帝权谋秘史(修改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回顾一一历史 连载中
回顾一一历史
明晨舒文或林百川
0.4万字5个月前
塞琉古帝国兴亡录 连载中
塞琉古帝国兴亡录
风趣的寒江雪柳
这是一部讲述塞琉古帝国的书
9.2万字4个月前
朱雄英重生之洪武凤云 连载中
朱雄英重生之洪武凤云
璟雅阁
2.6万字4个月前
朱雄英穿越之洪武凤云(共两部) 连载中
朱雄英穿越之洪武凤云(共两部)
璟雅阁
14.8万字3个月前
日月重开 连载中
日月重开
墨染山君影
道士布青辅佐大明历代皇帝盛世归山,乱世下山救人!
0.3万字1个月前
京华烬 连载中
京华烬
林森堤
林永生的复仇血史
0.4万字3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