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帝权谋秘史(修改版)
超小超大

第 23 章 出手不凡的少年天子:宽政昭冤 (下)

乾隆叹着气踱过那道弧形高墙,见大门紧闭,暮色中剥落的漆块处呈灰白的死鱼眼色,旁边仪门处开了个四尺宽的小门,狗洞般大小,由栅栏护着,一到夜晚,栅栏门一关,再由内务府、宗人府派人协同一把,严实得仿佛铁桶,插翅也难以出入。此刻门

166

前木呆呆地站了两个笔帖式打扮的人,张五哥还未说话,那两位反应倒敏捷,厉声说道:

“什么人?站住!”

说着话就把腰间单刀“唰啦啦”抽将出来,作欲上状,张五哥也不惊慌,沉声斥道:

“大胆奴才,还不下跪迎接,皇上来了! ”

那两位也未见有啥神情变化, “扑通”两声趴到了地上,猛地叩头,砸得照壁前青砖直响,乾隆也不生气,轻声说:

“起来吧! ”

就径直走入了栅栏,栅栏是用手指粗细的铁棍焊制,非常牢固。乾隆进了门,四顾游目一番,忽然想起,回头问那两个战战兢兢跟在身后点头哈腰的笔帖式:

“十四爷没睡吧! ”

两人连连躬身回道:

“回皇上话,十四爷每天都四更天以后入睡,这几日身子骨儿不好,只怕这会儿还在炕上养神呢! ”

“你们前头带路!”

乾隆说着便往里走,两个笔帖式连声叫“是”,转身从门房里挑了两个气死风灯笼出来,弯着腰往前走。天已全暗了,灯光能照亮眼前的方寸之地,还是朦朦胧胧的。过了朱漆剥落的二门,院里更黑得难走,像一步踏进了幽冥地府,满院子都是青蔷,野草棵子,长得有半人高,几个人就从杂棵掩映的一条凸凹不平的小路上走过去,草丛中不时有簌簌的拌动声,远处在暗淡的西瓜灯下站着几个佝偻着腰的老太监,不时一声声咳着,屋里一盏青灯放着冷森森的光又从窗纸上泄出来。乾隆知道那灯下没有昔日叱咤风云的十四阿哥、他的亲叔叔允褪了,想起昔日十四叔得宠之日,十四贝勒府仆从如云,欢声雷动,又怎知有今日颓境,心下凄然,加快脚步进了屋子,轻叫了一声:

“十四叔! ”

青幽幽的灯光下,映着张檀木大床,床上凌乱的被服包裹着一颗头发同样凌乱的头颅,身子整个在被窝里埋着,脸冲着墙。乾隆看不清楚,却知道他就定是十四叔允褪,想起小时候被十四叔抱着骑在马背上,那时的允褪,雄姿英发,虎背熊腰,可是如今呢?

张五哥往前跨了一步,鼻尖差点碰到了允褪的头发,似乎一个哆嗦,张五哥猛然又退了一步,捂住鼻子叫道:

“十四爷,皇上看你来了!”

一语说完, 突然悟出了什么, 立刻把手又从鼻子上放了下去,脸上神色却极尴尬,乾隆也已闻到一股腥臊恶臭味,却凝立了不动。

“皇上⋯⋯看我?”

允褪在床上动了一下,侧身向外,喉间一阵咕哝,才翻身坐起,满含敌意地盯着张五哥,把张五哥吓得一连退了几步。乾隆已有许多年没见过十四叔,强抑悲痛,灯下望去。见允褪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年纪,半苍的发辫蓬乱成了一绺一绺,脸色苍白形容憔悴,极像十三叔怡亲王允祥,只是面相呆板了些,那两只眼睛隐在板刷似的眉毛下,在灯影里幽幽放着蓝光。张五哥就是被他这眼光吓退的,此刻见这个罪人见了皇上居然稳坐不动,一脸麻木冷漠,心中有气,碍于皇上在屋,却不敢发作。半晌,幽幽灯影中,允褪的眸子动了一下,冷冷说道:

“皇上,你是来赐鹤顶红的吧!”

鹤顶红是毒中之冠,王公大臣赐死常以之配备毒酒,所以允褪有此问。乾隆一颗心如被猫咬犬撕,近前一步,躬身施了半礼,声音哽咽着说:

“十四叔,你误会了,十四叔明日就要出这牢笼,怕请安来迟不恭,特地来看十四叔! 你身子骨儿可还康健?”

“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多劳皇上关心,可惜呀!”

允褪嘴里像含了冰块,声音颤抖得如同风里的秋叶,却又带着沁入骨髓的冷意:

“哀莫大于心死,皇上也见了,反正到了这一步,放不放都无所谓。不过呢,放了我对你父亲是背叛,却可以给你换个好名儿;不放呢?你倒不失为一孝子!”

允褪半调侃半揶揄的回答把张五哥气了个半死, 心说你不就是个犯人吗?搁我张五哥手里,捏死你如同捏死一只蚂蚁。乾隆心中酸楚,况且事先已早有准备,别说是允褪说话难听,就是从床上跳起来打他一顿他都不会挣扎半分,因此等允褪说完,又趋前说道:

“十四叔,您不记得了,侄儿小时候和十四叔学骑马,在避暑山庄那块大草地上,咱们⋯⋯”

“别说了!”

允褪身子猛地抖了一下,眼中莹莹,似有泪光:

“说这个无用,当初你阿玛就是在这个屋里对我暴跳着说,我犯了谋逆罪,念及手足之情,从轻处量,将我予以圈禁。我说既然如此,谋逆在十恶之中,不若一刀砍了我,你也省心。你阿玛冷笑着说,我想让他背上杀弟的罪名,遗臭万年,他就非要看着我在这活棺材里幽闭而死,他才心安哪!”

允褪说着说着身子一阵乱颤,到底还是止住了,声音骤然抬高道:

“如今新君既来,允褪仍是老话,要杀就杀,我允褪皱一下眉头,都不是好汉子!”

乾隆凝视着这个倔强傲慢的十四叔,久久才叹道:

“十四叔,你与皇阿玛之事,责不在我,况且早已过去,如今朕前来,绝无笼络叔叔之意,也不诽议皇阿玛是非,只是⋯⋯只是⋯⋯”

乾隆想起皇阿玛临终前日子所说的那些忏悔之语, 又想起皇阿玛身首两分,死状之惨,无与伦比,不禁悲从心中来,号啕大哭,边哭边说:

“只是十四叔与十叔之事,皇阿玛宾天之前源源提及,说是当时受奸人挑拨,又在气头上,处理重了,还有大伯,八叔他们,都要我遵从遗命,代他完成心愿的⋯⋯”

乾隆将皇阿玛之话一句一句全述下来, 好像觉得又是那天在寝宫听皇阿玛忍痛倒出那段心酸往事的样子,竟自泣不成声,无法再说下去了。允褪本来对这个侄子就没有太多恶感,十多年郁积之情早已呼呼欲出,此刻见乾隆捶胸顿足,涕泪交流,也是真情自然流露,不带半点矫揉造作,心中的感情“呼啦”一声如决堤洪水般涌将出来,竟从床上翻身滚落地上,辗转跌撞,号啕大哭:

“老天爷,你咋不公平啊! 你咋这么狠心安排康熙帝的龙种啊!老天爷,你低头看看,老大幽死,老二幽死,老八幽死,老九也幽死,统统都是,统统都是暗无天日地死在活棺材里呀!”

允褪一哭而不可收,十多年的不平,愤懑,坎坷,委屈全化为苦水,从眼里、嘴里、鼻孔里涌出,他声嘶力竭地叫了一阵。

“皇上啊皇上,你知道在这活棺材里整天囚着是什么滋味?你有七个叔伯都埋在里头,埋死了呀?我想死都死不成啊!”

乾隆热泪长流,想想十多年就只蛰居在杂草荒芜的小院里,看蓝天白云嬉戏,再正常的人也得给憋出病来。心头一阵发紧,俯身将允禵挽起,扶他坐在椅子上,允禵瘦削的身体好像因激动而瑟瑟发抖,乾隆镇定心神,柔声叫道:

“皇叔,或许这都是天意,人力没法改变,现在好了,一切都过去了,皇叔当年雄风,朕至今仍记忆犹新,皇叔暂且先休养身体,这些天多到外边走走,去看看十叔,你们俩好好聊聊天。”

允褪摇头苦笑:

“人都这样了,还谈什么雄风,一天能有两个时辰出去走走,我已很知足。老十前两天见过了,一改飞扬洒脱之气,满口华严,必是⋯⋯”

乾隆知他想说允祇是失了心性,忙将话题岔开,强笑道:

“皇叔,您以前在西边用兵打过胜仗,这些天西边又紧张了,朕想着皇叔先将用将用兵利弊写写,上个条陈,以后还要皇叔重振雄风,效命西疆呢! ”

允褪眼中热泪横流,喃喃自语地不知说些什么,乾隆又谆谆告嘱了几句,才告辞出来,心情沉重地在草径中走了一段,猛然站住,回头对张五哥沉声说:

“你闻见十四爷屋里那股味儿了,真不知当差的是干什么吃的,你回去后向内府务打个招呼,再拨几个得力人手过来,好好侍候十四爷,对了,十爷那边也照例!”

出了十四贝勒府,乾隆站了很久,又回头瞅了一眼连轮廓都几乎分不清的宫殿门楣,长叹一声,大踏步走了……

放眼天下,是远见卓识,高瞻远瞩者实在凤毛麟角,所有的人都注意到新君登位后雷厉风行地办理国事,为“冤狱”翻案的一系列举措。大家的眼光都很锐利,看到乾隆所作所为等于和先父拐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

雍正皇帝一生以高压治人,将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臣子要俯首谨遵的微言大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留下的一班老臣才是有,但就是没有胆,议事时一个个噤若寒蝉,如同风中歪倒在墙头上的浅草,一味地迎合溜须,相与阿谀。乾隆最讨厌这个,所以上书房几次集会议事,都以他怏怏不乐,各老臣惴惴不安为最终结局。

这下又来了,张廷玉、马齐、鄂尔泰等人一个个鱼贯而入上书房,各自觅位坐定,心下忐忑,皇上还没有过来,这几位屏息静气,心里却打着鼓,不晓得新君又要玩什么花样。

乾隆进来时满面春风, 只是脚步有些虚浮, 嘴角也有点抽动,几个老臣都有几十年察言观色的经验, 知道新君遇到了麻烦,此刻是强压心下怒火。张廷玉一眼瞥见庄亲王允禄和和亲王弘昼也附后跟上,心往下一沉,不知是不是皇上知道了风声,因此生气,他摸门不着,两腿战战,几次想欲先走。乾隆在龙书案后坐定,象征性地笑了几声,才开口说道:

“诸卿皆先帝临终的顾命大臣,忠直可托,今日召诸位前来,只有一事,烦劳诸位拿个主意! ”

说着话将一份奏折由邢年递了下去。这帮人一看只是为一篇章奏,料想可能又是河道上出了什么或是哪儿又有了天灾,心下稍安,一个接一个往下传看,全呆若木鸡了。

在座诸人中都认识王士俊,他本是贵州平越人,雍正时以刻削鲠直闻名,投合了雍正的腥味,时来运转扶摇直上成了封疆大吏,数年间先任湖北巡抚,有了官声又升为河东总督。行事为人一如田文镜,严行不殆,所以虽持了能吏的美名,其实坑害老百姓也不浅,乾隆刚一上台,因河南怨声载道,所以被罢原官,革职军部,半年后才署了一个四川巡抚。焉知到川之后不久便又有骇人听闻之事,上奏直说乾隆帝矫枉过正,有欺师灭祖之实。这还了得,不但戳了乾隆的痛处,他们这一干摇旗鼓噪的元老重臣也逃脱不了。所以大家伙看完之后,面面相觑,一时竟无话可说。乾隆一会儿憋不住气了,他是要这些人拿个主意,当然以他之意最好立马将王士俊拿下,解往京师论罪,一看众人没言语,乾隆动了气,沉声说道:

“王士俊是先帝一手倚重之人,不想竟作出此等事体,实为异邪小人也,朕辗转反侧,心中难安,思及先帝在日教诲,真有些痛心疾首,不能释怀!”

这等于把谱摆给诸臣,诸臣就得照这个往上弹,否则便招至大祸,乾隆的心思当然是要将王士俊从严治罪,以正国法。料到

此点,大臣鄂尔泰出班奏曰:

“万岁,王士俊素以鲠直称名于朝野,臣下也未料及竟有此种卑劣行径,攻击当朝,恶语中伤,其罪不容赦,当让专员押解进京,以正君威,严明国纪!”

张廷玉认为王士俊刻薄是刻薄点,但还为社稷着想,重惩似有损皇威,遂接鄂尔泰奏曰:

“皇上,微臣认为经事尚须从长计议,王士俊其罪是不容赎,然则今天下初安,皇上一直以宽仁治国,若从重惩治王士俊,恐有掩耳盗铃之嫌,莫若留其性命,以观后效,谅他也不会再轻易造次! ”

鄂张两人之言既出,所议又截然相反,众人于是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只是鄂张有言在前,众人不但跳不出此圈,而且也没法再推陈出新。乾隆一直在体味张廷玉那几句话, 越体味越有意思,对张不由得敬佩,心说果真是老而弥辣,倘一怒之下杀了王士俊,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让人以为新帝此前的翻案风潮纯是为沽名钓誉,如今才显了真性情,动刀动枪起来。再说乾隆此刻已体会出来,王士俊所代表的不是他自个儿,而是一大批守旧分子,这些人从封建正统学说出发,受不了新政这股匝地而起的春风, 认为宽之过甚易引起刁民犯上作乱。而此时乾隆扪心自问,自己所作所为在客观上来看确实太有些矫枉过正了,假如一向严峻刑杀,王士俊也未必有此大胆。虑及此处,以手势止住众言,自己慢慢说道:

“从来为政之道,损益随时,宽猛相济,朕谨定明训,却为王士俊斥为翻驳前案,朕实痛心疾首,然则宽之行世,杀王士俊虽为天经地义,但失了国体,莫如拟对王士俊从轻发落,免他死罪吧!”

这么一折腾,乾隆心里真蛮不是味儿,王士俊是他即位以后的第一个公开反对者,将他打翻在地并宽大仁慈为怀从轻发落,

他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兴奋和失落, 第一次体会到利用皇权对别人肆意指使, 判人生死的滋味, 那是一种绝对胜利者的高姿态,利用皇帝之位才可以博人好感,宽俭治国维护名誉,两者不可相矛盾,本来就是相辅相成,无帝位无以示宽俭,无宽俭不足仁下民,这就是君临天下的圣主风范。

然而,乾隆也第一次感到因一股潜流的存在,使他这个新皇帝和元老重臣之间,有一种难以沟通、各自为战的孤独隔阂感。可是,满朝文武,又有哪一个不是从父皇的阴影中走出来的呢!怀旧之心自然有,再说,这些元老重臣,又有哪一个能称上是自己心腹,他不比叔伯和皇父争储时的情势,各拉山头,交结死党,一旦上台,死党便可以倚重心腹股肱。他没有,登上御座之后,放眼俯视,丹墀之下全是陌生的面孔,耳中都是华而不实的谦恭修饰之辞。然而,此时此刻,他除了“任人唯旧”之外,别无选择。这当然有相当大的好处,避免了新旧官僚之间的相互倾轧,也避免了因人事更迭而造成的人心浮动,对于政局平稳有极大好处。可是,危险仍然存在,十五叔和老五的动作一直没有停止,乾隆知道,但是从未声张,他在等待出击的最佳时机,他可以不像皇父那样对兄弟下手毫不留情,但是他必须首先树立自己的威信,决不姑息养奸,要给他们当头一棒,打得他们无法再站起来,然后才示以宽俭。

“众口难调”,这是乾隆在第一个反对者跳出来后得出的最直接结论,这时他才意识到一切的一切仅仅才是开端,然而,他相信自己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舵手,驾驭大清这艘巨轮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终至大治。

他有信心,爱新觉罗家族的热血本就是桀骜不驯的,永不服输的,如今已点点滴滴渗入他心中⋯⋯

大清皇帝权谋秘史(修改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大学语文大大 连载中
大学语文大大
。_391140830580963055
0.5万字10个月前
抗日战争时代鬼神怪谈 连载中
抗日战争时代鬼神怪谈
清音寻梦
抗日战争群魔无首,当时许多神仙贪生怕死,不敢出面,只有极少数的人出面迎战了。
0.8万字8个月前
落幕的不是思想 连载中
落幕的不是思想
侨华安
讲解中国与苏联交往和历史进程
1.1万字7个月前
金石志 连载中
金石志
卡鲁耶格老师
跟随主角来看看一些文物的故事吧在默不作声的文物背后,他们又见证了哪些故事呢?来看看不一样的历史吧。
0.4万字7个月前
山河日月 连载中
山河日月
这时,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
6.5万字7个月前
京华烬 连载中
京华烬
林森堤
林永生的复仇血史
0.4万字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