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28 年,季汉建兴六年,春天,二月。
彼时,汉中地区局势因五斗米教的支持而发生积极转变。
在五斗米教的助力下,汉中境内那些长期为患的小股匪患,因失去生存根基而销声匿迹。
这一变化,不仅使得蜀中和汉中之间原本微妙的关系得到了显著的缓解,更在深度与广度上实现了进一步的交融与巩固。
在军事层面,这一良好局面为蜀汉军队带来了实质性的利好。
充足的兵源补给,让军队实力得到了极大增强,兵力一下子扩充了两万人,尤为难得的是,新增的兵员皆是经验丰富的老兵,其中两千人为精兵,此等情况,令诸葛亮大喜过望。
须知,新兵初入军旅,未经战火洗礼;而经历过数次战役,存活下来的,方可谓合格之兵,亦可称作老兵;至于精兵,不仅历经生死考验,且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战斗力极强,一名精兵足可抵得上三四个新兵,若相互配合则可以一当十,比如:陷阵营、虎豹骑等。
通常而言,新兵经战火锤炼后,只有十分之一二或可成为精兵。然而,季汉历经夷陵之战大败,之后又没有打什么仗,如今精锐之兵不过万数。
自从上次立下战功后,马谡便常伴诸葛亮左右,三人同行的队伍中,马谡看向陈思的目光,时而高傲得目空一切,时而又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轻蔑,这异样的目光让陈思满心疑惑,不禁暗自思忖:这个马谡怕不是有什么大病吧!
“咚——”“咚——”
随着一阵沉闷而悠长的大鼓声,颜色各异的小令旗在空中挥舞翻转。
在这有序的指挥信号下,一队队身着鲜艳红色战衣的士兵,迈着步伐,向着前方有序行进。
历经十多天紧锣密鼓的集结,十二万大军如同一片赤色的海洋,在南郑城周围地区安营扎寨,阵势浩大,气势磅礴。
夜幕降临,诸葛亮独自一人站在营帐之外,仰望着浩瀚星空,久久凝视。
为了此次北伐大计,他反复进行占卜,而每一次的结果皆显示大吉之兆。
这一结果让诸葛亮心中满是欣慰与期待,不禁大喜而呼:“北伐可成,天佑大汉!”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营帐之上。
诸葛亮召集军中一众高层重要官员齐聚于一处营帐之内。
营帐之中,魏延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之色,赵云神情严峻,目光中透着坚定与决然,陈思则满怀期待,而其余将领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皆对即将到来的北伐之战充满了斗志。
营帐外,上百名士兵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神情专注,丝毫不敢懈怠。
营帐内部布置极为简陋,仅摆放着十多个木制的板凳,一张巨大的军事地图高悬于最左侧的墙壁之上,地图上各种标记纵横交错,记录着行军路线、战略要点等重要信息。
“诸位,此次挥师北伐,讨伐贼魏,实乃顺应上天旨意,乃兴复汉室之大业!”诸葛亮手持羽扇,神色庄重地说道。
他缓缓走到地图前,手指在图上轻轻滑动。
“大家看,从汉中出兵,图上有这几条路径可供选择。其一为褒斜谷,其二乃是岐山......古道……然而,综合考虑行军速度以及粮草运输等诸多复杂问题,我们实际上可行的路线唯有这两条。经过深思熟虑,此次吾决定主力走岐山,疑兵褒斜谷。”
“廖化听令!”诸葛亮手持令牌,声音沉稳有力。
“今令你率领五千精锐人马作为先锋部队,先行开道。吾将亲自率领八万大军出岐山。魏延听令,命你带领两万大军从褒斜谷进发,以迷惑敌军,打乱其部署……”
“丞相,那我呢?”赵云一脸疑惑地问道,眼中满是渴望参战的神情。
诸葛亮神色凝重,微微叹息道:“子龙啊,你年事已高。如今五虎上将,仅余你一人,实乃我大汉之栋梁。此次北伐凶险异常,我实不忍心让你涉险,故而你不许前往。”
“丞相!”
赵云听闻此言,情绪激动,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
“末将自追随先帝以来,历经无数大小战事,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与懈怠。此次北伐,关乎兴复汉室之大业,若丞相不许末将参战,末将实无颜面苟活于世,唯有自刎于此营帐之中!”
言罢,赵云抽出腰间长剑,寒光闪烁。
“子龙啊,你这又是何苦……哎!”
诸葛亮无奈地闭上双眼,片刻后,缓缓睁开,“那好吧,你且随大军一同出征。”
“谢丞相!”赵云收起长剑,抱拳行礼,眼中满是感激与坚定。
“丞相,何不走第三条道?”就在此时,魏延突然站起身来,目光灼灼地说道。
诸葛亮微微一怔,面露不解之色,凝视着魏延道:“出汉中之地,图上并无第三道可行之路啊。”
“图中虽无,图外却有啊!”魏延傲然一笑,拿起一旁的树枝,在地图上用力画出一道弧线,“这便是子午谷,此谷可直通长安!”
他的声音中充满自信与豪迈。
“丞相,末将愿亲率五千精兵,穿越秦岭天险。以末将之判断,十日之内,便可顺利穿过子午谷,直取长安!”魏延双手抱拳,语气激昂,豪情万丈。
诸葛亮听完,轻轻摇了摇头,神色凝重地说道:
“秦岭地势险峻,道路崎岖难行。若行军途中被敌军发现,我军深陷山谷之中,必将陷入绝境,恐难有生还之机。”
“丞相!”魏延神色镇定,条理清晰地分析道:
“曹魏怎会料想我军竟敢穿越这艰险无比的秦岭?常言道,最危险之处往往防备最为松懈。末将所率皆为勇士,只需五千精兵,便可悄然穿出秦岭,直逼长安城下。那夏侯楙生性怯懦、软弱无能,见我军兵临城下,必定弃城而逃。届时,丞相率领援军及时赶到,关中之地可一举平定!”
魏延越说越激动,声音愈发洪亮。
“可若一直按照丞相稳健的打法,一路攻城略地,一城一寨逐个攻打,如此耗时费力,不知待到何时才能收复中原,实现兴复汉室之大业啊!”
“北伐之举,关乎我大汉兴衰存亡之命运。若能成功,兴复汉室大业有望;若失败,则国家危在旦夕!”诸葛亮微微摆手,神色严肃,打断了魏延的话,“文长,你且坐下,稍安勿躁。”
魏延无奈,只能长叹一声,低声道:“丞相太过谨慎啊,如此这般,恐怕要错失大好良机了……”
经过一番思索,诸葛亮考虑到赵云参战的情况,重新调整部署:
“魏延、廖化、杨仪听令!今任命魏延为主将,廖化、马岱为副将,杨仪为监军,命你们三人率领一万精兵作为先锋部队,务必清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遵命!”年过五旬的廖化拱手领命,身姿挺拔,尽显老将风范,年轻而朝阳的马岱也向前接过令牌。
魏延虽满心不情愿,但也只能拱手应道:“是。”
“下官领命!”一直坐在角落里的长史杨仪,此时也快步走上前来,眼睛闪着寒光,领命退下。
“赵云、陈思、董和听命!”诸葛亮神色愈发严肃。“任命赵云为主将,陈思为副将,董和为监军。令你们三人率领四万大军,从褒斜谷进军,直攻郿县!”
“末将领命!”赵云与陈思向前一步,恭敬地接过令牌,而后退回到座位之上。
“臣领命!”坐在最后面神色专注的董和抱拳道。
“邓芝听命!令你率领一万人马,镇守汉中出入口,守好粮仓,必要时提供援助。”
“末将领命!”一位中年人默默走上前,接过令牌,悄然退下。
“李严听令!今任命你为督粮大使,负责此次北伐的粮草运输重任。”诸葛亮继续发令。
“我……督粮?丞相,这……”李严一脸疑惑,指着自己,欲言又止。
“李严,听令!”诸葛亮神色严厉,不容置疑地打断他的话语。
“粮草乃军国大事,关乎北伐成败,不容有丝毫闪失。正方啊,此等重任交付于你,望你务必用心对待,切不可掉以轻心。”诸葛亮语重心长地安慰道。
“末将领命!”李严无奈,只能低声应道。
诸葛亮环视营帐,目光坚定,慷慨陈词:“吾将亲率六万大军出岐山,直取陇西……”
言罢,又一一指明数人随军出征,其中便有马谡。
随后,诸葛亮又接连任命了几位将领负责不同的事务。
诸事安排妥当后,诸葛亮大手一挥。
众人登上事先准备好的高台。
台下,将士们目光灼灼,整齐排列,满怀着对即将开启的征程的期待与决心。
在这万众瞩目的时刻,出征祭天仪式庄重举行。
将一排犯人押到台上行刑祭旗,然后众人将酒洒落在地,以敬天地,祈求此次出征顺遂平安。
诸葛亮神色肃穆,猛地拔出佩剑,剑身闪烁着寒光,他声若洪钟,大喝一声:
“全体将士听命,拔营,出发——”
刹那间,十多万大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气势磅礴,浩浩荡荡地开始行动起来。
军旗猎猎作响,脚步声震得大地微微颤抖。
“报——禀丞相,东吴派人来了!”
三国:北伐?易如反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