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学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知识体系构建。在古代,我们的先贤们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理论总结,将针灸学的精髓凝聚在了这些篇章之中。
我们来聊聊“九针”。九针,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九种针,而是古代针灸治疗中使用的九种不同形状、用途和刺激强度的针具。它们各有特色,能够针对不同病症、不同体质和不同针刺部位进行精准治疗。这九种针具的使用,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中的“辨证施治”思想,即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而“九篇”,则是对九针应用的深入阐述和归纳。这些篇章中,详细记录了九针的各种用法、适应症以及禁忌症等,为针灸医生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指导。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当人体出现疾病时,往往是整体平衡被破坏的结果。
因此,在治疗时,针灸医生会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采用“以上调下、以左调右”等手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恢复整体平衡、治愈疾病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关注病灶本身,更注重从整体上进行调理和平衡,体现了中医“治未病”和“整体观念”的思想。
荣,即荣血,指的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精微物质;输,即输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穴位,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当人体出现有余(实证)或不足(虚证)的情况时,针灸医生就会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运用补泻手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不和所导致的,而不一定完全是由外部邪气侵袭所引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否认外部邪气对疾病的影响,而是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那么,当邪气真的侵袭经络时,病人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呢?又如何通过针灸来治疗呢?
邪气侵袭经络时,病人往往会表现出经络循行部位的疼痛、麻木、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于邪气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针灸治疗时,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体质和邪气性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手法进行刺激。通过调整经络的气血运行,达到驱邪外出、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目的,从而缓解或消除病人的症状。
在具体操作时,医生可能会采用迎随补泻、提插捻转等手法来增强或减弱针刺的刺激强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还会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古代天文学中,宿度是指天空中星辰的位置和排列,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框架。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天空中星辰的运行息息相关,这种联系虽然难以用现代科学直接证明,但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地有经水”。这里的经水,指的是大地上的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域。它们如同大地的血脉,滋养着万物生长。在中医看来,人体的经脉系统与地上的经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经脉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遍布全身,连接着各个脏腑器官,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人有经脉”。经脉作为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承载着气血的运行,还调控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当经脉通畅时,气血得以顺畅运行,人体保持健康状态;而当经脉受阻时,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当天地气候温和时,自然界的水流就会平静无波,宛如一面明镜,反映出四周的美景。这正如人体在健康状态下,血液循环平稳有序,为身体各个部位输送着养分和氧气。
而当天气寒冷,大地冰封时,水流就会因为低温而凝固,失去往日的流动与活力。在人体中,如果寒气过重,也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手脚冰凉、四肢麻木等症状。
相反,如果天气炎热,大地如炉,那么水流就会因为高温而沸腾四溢,失去控制。同样地,在人体中,如果热气过盛,也会导致血液循环加速,出现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等症状。
水流在风暴的推动下,会形成汹涌的波涛,翻滚不息。在人体中,如果突然遭受到强烈的情绪刺激或者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血液循环出现剧烈的波动,甚至引发一些疾病。
“邪”在中医里通常指的是能导致人体生病的各种外界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气,以及疫疠之气、情志内伤等。而“脉”则是指人体内的血脉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当“邪”之寒气侵入血脉时,会导致血脉中的血液因寒冷而凝滞不畅,血液流动变得缓慢,甚至在某些部位出现停滞,类似于冬天的河流因低温而结冰的现象。这种凝滞的血液状态,无疑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进而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反,当暑热之气侵袭时,气血因炎热而变得湿润、流动的状态,类似于夏天的河流因高温而水量充沛、流速加快的情形。虽然这种湿润流动的状态看似有利于气血的运行,但过度的暑热也可能导致气血妄行,同样可能引发疾病。
当人体正气虚弱时,外界的虚邪就容易趁机侵入,就像平静的水面突然被风吹动,形成波澜一样。这种“风动水波”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虚邪入侵人体血脉后,气血运行被打乱,可能出现波动、紊乱的状态。
血脉中的气血在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的具体表现。当气血受到虚邪的扰动时,动脉中的气血流动可能会出现时快时慢、时强时弱的现象,就像水面上起伏不定的波浪一样(“亦时陇起”)。然而,在正常状态下,气血在血脉中是平稳有序地流动的(“其行于脉中,循循然”),这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中医诊断学中,“寸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诊脉部位,它位于手腕桡动脉搏动处,是手太阴肺经的经渠、太渊二穴所在之处。通过诊察寸口的脉象,医生可以获取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盛衰以及病邪侵袭等多方面的信息。
医生在诊察寸口脉象时,感受到脉象的大小(即脉动的幅度或力度)有变化。当脉象偏大时,往往提示有病邪侵袭,正气与病邪相争,气血涌动,脉象因而显得有力而宽大;而当脉象偏小时,则可能表示人体处于相对平和的状态,气血运行平稳,无明显的病邪干扰。
脉象的变化往往没有固定的规律,它可能随着人体阴阳平衡的变化而起伏波动。这里的“阴与阳”不仅指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状态,也涵盖了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因此,医生在诊察脉象时,不能简单地以固定的标准来衡量,而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动态的分析和判断。
中医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三部九候诊法。三部指的是上部(头面)、中部(胸腹)、下部(下肢),每部各有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候。通过观察这三部九候的脉象变化,医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
医生在面对突发的脉象变化时,应迅速而准确地判断病情,及时采取措施遏制病邪的进一步发展。这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以便在瞬息万变的病情中抓住关键,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患者吸气的时候进针,这样可以避免与患者体内的正气相冲突。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与呼吸节律密切相关,因此在特定的呼吸时机进针,可以更好地调节气血,达到治疗效果。
在进针后,需要让针在穴位内停留一段时间,保持静止状态,以便让针感充分传导,同时防止病邪在体内扩散。这一步骤是针灸治疗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决定了治疗效果的好坏。
在患者再次吸气时,医生需要轻轻转动针头,以激发针感,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得气”。得气是针灸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表明针头已经刺激到了穴位下的神经或血管,从而产生了治疗效果。
拔针的过程。在患者呼气时,医生需要缓缓拔出针头,直到患者呼气结束。这一过程中,随着针头的拔出,体内的病邪之气也会随之排出,从而达到泻法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这段话所描述的针灸泻法操作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医针灸学的精髓。通过精确把握呼吸节律和针头操作,医生可以精准地调节人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灵活调整针灸手法和穴位选择,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佳化。
人人都能读懂黄帝内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