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玉王正妃胡错杨顺利诞下景玉王的第六子。那婴孩甫一降生,便发出响彻云霄的哭声,仿若惊雷乍响,令王府上下无不震惊。这宏亮的啼哭声似乎预示着不凡,琅琊王闻讯而来,亲自为这名新生贵胄取名为“萧楚河”。景玉王初见爱子,便觉此儿与众不同。小世子不仅相貌清秀,更透着一股英气,令人见之忘俗。王爷怜爱有加,对这个幼子格外垂青,时常抱于膝上,亲自照料。府中众人皆知,这位小世子自出生起便备受宠爱,仿佛是上天赐予景玉王府最珍贵的礼物。
次年二月,侧妃易文君诞下景玉王的第七子,侧妃易文君拒绝了景玉王和琅琊王两人定下的名字,而用了自己的师兄洛青阳取下的名字——萧羽。侧妃易文君自诞下萧羽那日便称身子有恙,一直居于自己的寝殿之中,谢绝了所有的访客。
两个月后,易文君被天外天的人带走。萧若瑾闻讯后怒不可遏,一掌击碎案几,震得整个王府都为之一颤。情势一触即发之际,琅琊王徐步而出,沉吟片刻后提出了一个折中之策:"不如对外宣称侧妃易氏身染重病,不便见客。至于幼子萧羽,便交由嫂嫂抚养,如此既保全了各方颜面,又可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雨师妾凝视着怀中粉雕玉琢的楚河,那白嫩的肌肤仿佛羊脂美玉般温润。她的心不自觉地柔软下来,轻轻伸出纤细的手指,温柔地抚摸着楚河吹弹可破的小脸蛋。看着孩子甜美的睡颜,她又将一旁酣睡的萧羽也抱了过来,将这对小兄弟并肩放在一处。
萧若瑾身着明黄龙袍,在群臣朝拜中正式登基称帝,改元“明德”,寓意以光明之德治理天下。正妃胡错杨被册封为正宫皇后,而萧若瑾胞弟萧若风,则受封北离大都护。
侧妃易文君被封为宣妃,易文君因卧病在榻,鲜少有人得见其面。她所居的宫殿,终日静谧无声,仿佛被时光遗忘。萧羽虽回到那座清冷的宫殿。对他而言,真正的母亲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朝皇后。自幼年时起,便是母后陪伴在他身边,教导他诗书礼仪。每当夜幕降临,母后总会在灯下为他批改功课,轻声细语地为他讲解经史子集。那些温暖的记忆,早已深深刻入他的心底。相较之下,那位生母他一点印象都没有,抛下幼小的他,追随一个身份不明的男人而去,从此音信全无。这些年来,是母后用无尽的爱与耐心,填补了他生命中的缺憾。她不仅给予他应有的教育,更教会他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份养育之恩,早已超越了血缘关系,成为萧羽心中最重要的人。
明德三年,明德帝圣谕天下:叶氏一门沉冤十五载,今终得昭雪。据查,当年先帝为固皇基,竟暗授青王构陷忠良,致使叶氏满门三百余口惨遭屠戮,血溅朱门,令人痛彻心扉。此等奇冤,蒙蔽日月,历经十五春秋,今真相大白于天下。特此昭告,以慰忠魂,以正视听。愿以此为鉴,永葆江山清明,再无此类冤案重演。朕特降旨,为叶氏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追赠封赏,以彰其忠。
历时多年的沉冤得雪,叶家终于洗清了所有不白之冤,叶鼎心中五味杂陈。十余载风雨飘摇,今日心愿终偿,他也不知道,这其中定有师师的功劳。
明德四年三月初二,夜雨淅沥。坤宁宫内烛火摇曳,皇后娘娘驾崩的消息传来,宛如惊雷炸响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明德帝闻讯疾步赶至,却只赶上最后一面。那一夜,他独坐榻边,任凭泪水打湿龙袍。次日早朝,圣旨颁布:今后不再立后,十年之内暂停选秀。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感震惊。为悼念爱妻,陛下亲笔写下《与妻书》。洋洋三万言,字里行间尽是往昔点滴。从初见时的惊鸿一瞥,到相濡以沫的日日夜夜;从共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到同担国事的患难岁月。每一页都浸透着思念,每个字都流淌着深情,真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封情书不仅是一段爱情的见证,更成为一段传奇,在民间广为流传,让后世之人得以窥见帝王心中最柔软的一隅。
综影视之入骨相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