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近年来,断亲现象在年轻一代的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青年的身为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极目远路,人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囹圄,汲汲人,数数然,成为淡漠情感联系的空心人。
“人生如钟摆”是叔本华对生活的隐喻。诚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人被置于“什么时候干什么事”的始终社会里,被揉掷于时间流水线的巨大精神压力之下,走亲戚风俗的冷落或许能为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个人成长预留出更多的时间价值。然究其本源,“断亲”是家庭和社会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失衡的结果,是当今信息高度普及所催生的不良产物。人们习惯于手机屏幕中光怪陆离的世界,空虚浮浅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浅尝辄止因而成为特定的文化现象。于此,现代人不愿意通过他们所认为的繁琐的途径与亲戚建立紧密的联系,这与电子虚拟世界所传递给人们的“快速、高效”似乎相悖。
事实上,“断亲”现象所映射的不仅是由乡土社会到城市化所发生的情缘关系疏忽,还包括年轻一代对现实生活和乡土传统的断离。当现代社会的“快”对人们形成价值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得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乡土传统是繁琐、低效率的体现,从而拒绝与现实、传统接轨,自甘沦为信息的附庸。加之古斯塔夫曾在《乌合之众》中落墨的从众趋同效应,越来越多年轻人不自觉地抛弃了来自真实和理性的呼唤,现实世界在他们的眼中逐渐模糊。
为何这种冷漠与段离在年轻一代衍生?依我之见,面对高流动性的社会和极速变革的时代,部分青年出于对自我实现和适应现实的需求,对走亲访友的种种环节进行了重新选择。然而这样的行为在互联网着眼片面、有失客观的传播中变了质,成为了”独身过新年”“基本不走亲戚”的要约。现代人们在快节奏风气的影响下,囫囵吞枣地接受了这类大量的网络信息,受到了所谓潮流现象的桎梏。未经仔细审慎的群体选择代替了以内心真切理性的声音为指导的主动筛选,人们自认为摆脱了过时礼俗的约束、走向了独立人格,实质上却是从一味咀嚼过去已有之物,到了丧失自我的边缘而不自知。从来没有人希望“断亲”现象愈演愈烈,反倒是那层无形的枷锁束缚了人们。
纵然过去社会里走亲戚的部分礼俗有不可取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一切可尽数抛却。生于新时代的我们不应为虚拟世界的纷繁复杂遮目,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沦为他人意识的复制品,而理应构筑起自我意识的屏障。诚如董丽娜没有被“盲人只有学推拿一条出路”的世俗偏见界定,在学习的旅途上撞出一条通达之路,成为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江寻千没有在铺天盖地的质疑中沉沦,而是用热爱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通过短视频映射传承千年的非遗文化的熠熠光辉。细数春秋,这些前人的故事,在历史流淌中重新融化还原,被拼凑成一盏盏街灯,擦亮来时路。时代的钟摆朝向何方,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在传统与现代的交错中,吾辈诚当以理性和清醒自持,以审慎的目光看待事物,遵循内心真实的呼唤,并将价值选择与家国情怀相接。如此,我们自可走出自我困局,见花枝随风而起。
有雁南飞,飞向阳光灿灿的现实世界。
发光的灵魂与孤独的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