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未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题记
月光似水,温婉动人。独自漫步在鼓浪屿的海滩上,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聆听那首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之前的我,还是一个稚嫩的我。
我像班里其他同学一样,热衷于流行歌曲,总是今天喜欢《queen card》,明天喜欢《离别开出花》。我总是想跟随时代潮流,不想成为一个被时代所抛弃的人。
我父母整天只喜欢听他们那个年代的歌曲,每当我尝试着给他们听现代歌的时候,他们总是摇摇脑袋、摆摆手,重复着说那句话:“欣赏不了。”
我曾多次调侃他们,调侃他们说:“你们都成为时光老人了,这叫现代潮流美,你们要试着去欣赏他们。”
“不,欣赏不了。”
现在的我,是一个古老的我。
我听的不再是那些火爆全网的歌,而是古典音乐。比如——李斯特的《钟》,肖邦的《东风》,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悲怆进行曲》以及我最喜欢的《月光奏鸣曲》。
我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改变?这也是我一直在追寻的问题。是因为钢琴考级时要弹这些曲子?是因为我总想“搞特殊”,有意和其他人不一样?还是……
不,都不是。
音乐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学。我们平时喜欢的流行乐曲就像是现代小说家写的那些青涩剧情一样,时新而有趣。而古典音乐则类似于鲁迅先生写的那些小说,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苦涩而无味,高深莫测,那没有歌词的纯音乐总是让人读不懂,想不清。
但,总有人是可以读懂他们的,也总有人是可以欣赏古典作品的。
我第一次认识到《月光奏鸣曲》还是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中,有一课名字就叫做《月光曲》,我没记错的话,那还是一篇要求背的课文。
书中描写《月光奏鸣曲》是因为贝多芬同情一对穷人兄妹,从而借着月光有感而发,创作下了这首曲子。具体情形我们已无从考证,但这首曲子真的是震撼到我了。
奏鸣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三乐章较为著名,第二乐章只是作为一个连贯和陪衬而已。
当时老师找出来这首曲子让我们搭配着课文一块儿朗读的时候,同学们都面露难色,表示这曲子太难听了,第一乐章总是一动不动的旋律,第二乐章像童谣,而第三乐章又太“耳”花缭乱,整支曲子没有一点连贯性与艺术性可言。
不,有艺术性,并且你已经听出来了。
好的曲子,不需要华丽动人的歌词去点缀,只需用婉转多变的旋律来表达某种景物、某种语言、某种场面以及某种心情,这就是音乐存在的意义。
真正能欣赏乐曲的人,一定会听懂古典主义作品,也只有听懂了,才能感悟人生,让你的情感更加细腻,让你的想象力有所提升。
写了这么多,不知你是否认同我的观点。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喜好也就不同。如果你不喜欢古典作品,希望你能好好的理解那些流行歌曲,喜爱那些流行歌手;如果你也喜欢古典作品,那么我们即使远隔千里之外,也可以用一支《月光奏鸣曲》串联起我们的内心,编制起我们共同的音乐梦。
发光的灵魂与孤独的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