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所及便是心安,心安之处及有月明——题记
是夜,朦胧的月光似披上一层薄纱,橘黄浅淡,梦幻无比。少女斜靠窗边,看月华如水倾泻窗前,照亮发丝。眼前之景朦胧,似回到从前几个瞬间,月之所及便是心安,心安之处及有月明。
(一)
是什么时候对月光有了种不一样的依恋? 是因为我的奶奶吧。 儿时的我,淘气,不说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也让人头疼。
而奶奶似是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让我像小猫一样蜷缩在她身边,看着皎皎明月,听她用温柔的方言讲述一个个陈旧的故事。 可能是自幼体弱的缘故,一到晚上我便会手脚冰凉。奶奶便会拉着我的手,一边搓着,一边晒月亮,闽南方言似留声机一般,为我的童年编制出一个又一个的梦。
“萱呀,你可知,这轮清冷的明月,从时光中来,又会回到时光中去。那里有先秦之光、两汉之光、唐宋之光……更有今日之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我们来时,这月在这;我们走了,这月依旧,变换的只是代代的望月人罢了……”
在无数个这样的夜晚,奶奶带我穿越千年,驾一叶之扁舟,侣鱼虾而友麋鹿。共赏月出东山,和洞箫之曲,感山间清风。不羡长江之无穷,不哀吾生之须臾。看东方之既白,她说,眼里有诗,自在远方。亦或是感阿房宫之雄伟,叹秦人不暇自哀;追忆“浮舟沧海,立马昆仑”铮铮报国志,埋下梦想的种子…… 如水月华依旧,只是晚上躺在床上对着月亮做梦的只剩我一人。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天都会对着月亮说着自己的心事。因为月之所及,便有心安。
(二)
我有一个朋友,爱月亮胜过了一切。
也曾问他为什么,他在一张贺卡里给了我答案:月之所向,心之所往。
还记得临近中考的那段时间,压力铺面,常常是对着一道题纠结一晚上。他太了解我了,经常以各种理由把我喊出来,绕着南湖散步。月光撒下,映着南湖粼粼波光,跟暖黄的路灯一起,照在我们身上。月华如水,那洁白的明镜总能让浮躁的心沉下来、静下来,在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旁边是灯火通明的教学楼,借着灯与月光,隐约能看见在上晚修的学生奋笔疾书,写累了就抬头看看窗外的月亮,卯足力气再低头追逐自己的月光。
月光映照着百年古榕,茂盛的枝叶中,鸟儿在其中筑巢,此时也安入梦乡。每每散步回来总觉心中热潮涌动,又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他的个性签名“I am always over the moon”,好像现在才逐渐看懂。
他说的好像不只是月光,更是他的梦想与荣光。月亮所照射的地方,皆为理想,心由此安。
(三)
看过一句话:当古猿人解决了温饱,抬头望月之时,人类才真正出现。 我们从来都不是望月开创者,早在千年前,古人早已将月光倾泻笔下,流于诗词中。
月在传统诗词中是一个永恒的母题。诗人将己之心安寄托于月,于是有“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情丝绵绵、“明月夜,短松冈”的生死相隔之悲、“月出惊山鸟”的幽静清凉、“不知江月待何人”的人生之问。
李白偏爱月的千杯不醉,愿从此朝朝夜夜而“相期邈云汉”;苏轼爱它的阴晴圆缺,愿此生沉沉浮浮亦“千里共婵娟”;张若虚爱它的美好宁静,愿从今熙熙攘攘依旧“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之所及,便是心安:心安之处,及有月明。
(四)
记得《月亮与六便士》里面有一句话:在满是六便士的大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亮。一个生活规律、循规蹈矩的人,竟有一天做出离经叛道的行为:抛弃幸福美满的家庭,放弃优渥的生活,去寻找心中的“月亮”,去追求精神的伊甸园。
有人说斯特里克兰是一个“疯子”,因为虚无飘渺的东西放弃眼下的珍贵,我不这么认为。想起著名的“哲学三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无论是选择月光还是选择六便士,都有美好,也都有遗憾,只是“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 斯特里克兰选择了月光,因为月之所及有他的一片心安;即使在无月的漫漫征途中,他也能因心安而铸就一轮明月,指引他的前行。 也许对于我们亦是如此。“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向前奔跑的渴望,谁也不想就此一生,谁也不想就此停下。
而世事无常,人生几何?心若不安,无以家为。月总有令人沉静的力量,月之所及,便有心安;而心安之处,便是“心有所止,心有所指,心有所执”,便也有一轮明月永远悬挂在心头。
(五)
掬一捧月华如水,月之所及即是心安,心安之处皆为明月。
掬一捧月华如水,愿月带着你的所思、所想入梦。 掬一捧月华如水,带着梦想与荣光,星河长明。
发光的灵魂与孤独的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