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有个叫清平镇的地方,镇中有条大河贯穿而过。河上本有一座木桥,是村民们出行的必经之路。但因年久失修,再加上一场暴雨的冲刷,木桥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坍塌 ,村民们都提心吊胆。
村里有个叫赵福的中年汉子,家境并不富裕,以耕种几亩薄田为生。但他为人古道热肠,看到木桥的状况,心急如焚。他心想:这桥要是塌了,大家出行可就麻烦了,说不定还会出人命。于是,赵福决定要把桥修好。
赵福把想法告诉了家人,妻子虽面露难色,但还是默默支持他。第二天,赵福便拿着自己多年的积蓄,又挨家挨户去劝说村民们一起出力修桥。有些村民觉得修桥是好事,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也有一些人,觉得修桥花费大、耗时久,对自己没什么好处,不仅不出钱,还在一旁冷嘲热讽。
面对质疑,赵福没有退缩。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着愿意帮忙的村民上山砍树,再将沉重的木材运到河边。烈日炎炎下,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手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又破了变成老茧,但他从未喊过一声累。
修桥的过程困难重重,木材不够,资金短缺,可赵福四处奔走,寻求帮助。他的坚持和善良打动了周边的一些商户,他们纷纷解囊相助。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座崭新的石桥终于横跨在大河之上。
石桥修好后,村民们出行方便了,孩子们也能安全地去对岸的学堂读书。大家都对赵福感激不已,而赵福只是憨厚地笑着说:“这是大伙一起的功劳,能帮到大家,我心里高兴。”
几年后,清平镇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就在村民们为生计发愁时,外地来了一群商人,他们带来了粮食和物资,说是听闻赵福修桥的善举,特意赶来相助。在他们的帮助下,清平镇的村民们顺利度过了难关。
村民们都说,这是赵福积德行善带来的福报。而赵福修桥的故事,也在清平镇代代相传,激励着后人多行善事,广积善德 。
如你所愿之小故事大智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