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六年
深秋,紫禁城的风带着一丝肃杀。
富察琅嬛站在坤宁宫的大殿上,望着远处乾清宫的方向,那里刚刚传来了弘历驾崩的消息。她的心中,像被秋风扫过,一片荒芜。
她想起多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君王,如何在朝堂上指点江山,如何在后宫中温言软语。然而岁月无情,荒淫无度终究掏空了他的身体,也带走了曾经的辉煌。她的心中没有太多的悲伤,只有一种深深的疲惫。
如今,她生下的十六阿哥永瑁即将登基。她看着那个站在身旁的少年,他有着和他父亲一样的眉眼,却多了几分沉稳。富察琅嬛轻轻握住他的手,心中满是复杂的情绪。她知道,从这一刻起,这个孩子将背负起一个王朝的未来,而她,也将从一个皇后,变成一位皇太后。
她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她要为永瑁撑起一片天空,她要让这个孩子记住,他不仅是一个皇帝,更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君主。富察琅嬛抬起头,望着天空中飘落的黄叶,心中默默许下了一个承诺。
永瑁的登基大典在乾隆二十六年的冬月初八举行。这一天,紫禁城的天空格外晴朗,阳光洒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上,显得庄严肃穆。
富察琅嬛站在太和殿的侧廊,望着殿前的广场,那里站满了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节。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即将登基的永瑁身上。
永瑁身着明黄色的龙袍,缓缓走向太和殿的正中。他的步伐沉稳而坚定,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长河之上。富察琅嬛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复杂情感。她知道,这个孩子从今天起,将不再是她的儿子,而是一位天子,一位要肩负起天下苍生的君主。
太和殿内,礼乐奏响,钟鼓齐鸣。
永瑁在太和殿的龙椅前站定,双手接过礼官递上的玉玺,高高举起。这一刻,整个紫禁城都沉浸在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中。富察琅嬛站在侧廊,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但她努力忍住,不让它们落下。她知道,今天,她不能哭,她应该高兴。
永瑁转身,面向群臣,朗声道:“朕今日登基,愿以天下为公,以民为本。诸位臣工,务必同心协力,共襄盛举。”他的声音清朗而有力,回荡在太和殿的每一个角落。群臣纷纷跪拜,高呼“万岁”。
富察琅嬛站在侧廊,望着永瑁的身影,心中默默祈祷。她知道,这个孩子将面对无数的挑战,但他有她的血,她相信,他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皇帝。
永瑁登基后,第一道圣旨便是册封自己的嫡福晋黄婉仪为皇后。黄婉仪出身名门,自幼聪慧贤淑,与永瑁情谊深厚。在永瑁心中,她不仅是妻子,更是他最信任的伴侣。
册封仪式在坤宁宫举行,富察琅嬛亲自为黄婉仪戴上凤冠,亲手将皇后玺印交到她手中。黄婉仪跪拜谢恩,声音清脆而坚定:“臣妾定当尽心辅佐陛下,为国为家,鞠躬尽瘁。”
永瑁站在一旁,目光中满是温柔与信任。他深知黄婉仪的品性,知道她能成为一位贤德的皇后。除了黄婉仪,永瑁还对其他妾室进行了册封。他有三位侧福晋,分别是出身官宦之家的赫舍里氏、出身书香门第的董鄂氏和出身满洲贵族的佟佳氏。赫舍里氏被封为贵妃,董鄂氏被封为妃,佟佳氏被封为嫔。永瑁对她们各有恩宠,但也严格要求她们遵守后宫规矩,不得争宠夺权。
在处理朝政上,永瑁展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稳重。他继承了雍正帝的勤政风格,每日早朝必到,批阅奏折从不拖延。他深知国家的根基在于百姓,因此在登基之初便下旨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拨款赈灾,安抚民心。
永瑁还特别注重选拔贤能。他不拘一格用人才,不论出身高低,只要有真才实学,便能受到重用。他常常亲自接见各地举荐的贤士,询问民间疾苦,听取治国良策。他的这种做法,让朝中大臣们对他刮目相看,也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在一次朝会上,永瑁面对群臣,朗声道:“朕虽年少,但心怀天下。诸位臣工,当以国事为重,为朕分忧。朕愿与诸位携手,共铸盛世。”他的这番话,让朝堂上一片肃然,群臣无不为之动容。
富察琅嬛站在一旁,看着永瑁在朝堂上从容不迫,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个孩子已经长大,他已经准备好接过这个国家的重担。
富察琅嬛郑重地将那能治疗天花的牛痘、玻璃制造之法、水泥制作工艺以及红薯、土豆、玉米等物交予永瑁。她深知,永瑁定会妥善利用这些珍贵之物,每一样东西在他眼中都似蕴含着无限可能,她望着永瑁,那目光中带着信任与期许,仿佛能看到这些事物在他手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综影视之问道红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