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诸葛亮与曹魏的更迭》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孔明平定南中诸郡后凯旋而归,成都城内一片欢腾。翌年春,丞相正式执掌蜀汉朝政,励精图治。与此同时,在北方的洛阳城中,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七年(226年)染疾崩殂,终年四十岁。其子曹叡嗣位,是为魏明帝,改元太和。自此,中原大地再次迎来新的统治者,而南方的蜀汉也在诸葛亮的治理下稳步发展。
:彼时,曹魏边境风云变幻。雍凉二州地处前沿,戍卫空虚,犹如不设防之城。司马懿洞悉此中利害,遂上书请命,愿率兵前往镇守。曹叡览奏后深以为然,当即准许。于是,这位智谋过人的老臣携二子整装出发,踏上赴任之路。
:丞相府内,烛光摇曳。诸葛亮端坐案前,手中情报展开又收起,眉头微蹙。"顾楠,"诸葛亮轻叹一声,"刚收到急报:曹丕已于日前病逝,其子曹叡继位称帝。更令人忧心的是,司马懿已被任命为雍凉二州都督,现已到任。"顾楠微微一怔:"丞相,曹叡年少新立,不足为虑。但司马懿此人足智多谋,若让他在雍凉站稳脚跟,训练精兵,恐成大患。依我看,北伐宜早不宜迟。"诸葛亮摇了摇头:"我何尝不知?只是大军刚从南蛮归来,将士们连日征战,亟需休整。此时贸然出征,恐怕力有不逮。"思忖片刻,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不如这样——我们可在洛阳城中暗中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有不臣之心。以曹叡多疑的性格,必会对他生疑。这样一来,既可除掉心腹大患,又不必劳师动众。"顾楠闻言,点头称是:"丞相高见!如此一来,便可借曹叡之手除去司马懿,确实是一举两得。"
:曹叡听闻司马懿欲谋反的流言后,心中疑虑日增。为防患于未然,他下旨褫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将其罢黜回乡。随后,明帝特意擢升刘晔与乐进二人,令他们共同接掌雍凉二州的军事大权,总督兵马。
:顾楠急步入殿,向丞相诸葛亮禀报:"丞相,方才斥候来报,司马仲达已奉旨致仕,携家眷返回乡里。"诸葛亮闻讯大喜,捋须笑道:"此乃天助我也!那司马懿镇守雍凉多年,用兵如神,实为北伐一大阻碍。如今他既已归田,正可趁此时机上表陛下,请命出师。"
诸葛亮
:《出师表》新解我本是南阳的一介平民,在那片土地上亲自耕作,只求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从不奢望扬名于诸侯之间。先帝并未因我的卑微而忽视,反而三次亲临草庐,向我请教天下大事。这份知遇之恩让我深感荣幸与感激,于是许诺为先帝效犬马之劳。二十一年来,我始终铭记着这份信任。当年在军队溃败之际,先帝委以重任;在危难时刻,托付我重大使命。先帝深知我为人谨慎,临终前更是将国家大业托付于我。自接受重任以来,我日夜忧虑,唯恐辜负了先帝的信任。为了实现先帝的遗愿,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荒凉之地平定南方。如今南方已安定,军备充足。我当率领三军,北伐中原,竭尽全力铲除奸佞,复兴汉室,恢复往日的辉煌。
:丞相府内,诸葛亮正凝视着案几上的北伐形势图,手指轻敲桌面,若有所思。此时赵云挺身而出,抱拳请命:"丞相,末将愿为北伐先锋!"一旁的顾楠亦拱手道:"末将虽才疏学浅,但愿追随赵将军左右,共赴沙场。"诸葛亮抚须微笑,沉声道:"好!就依二位所言。命赵云为北伐前部大都督,率精锐开路;顾楠为征东将军,协防策应。""谢丞相!"赵云与顾楠齐声领命。诸葛亮继续部署:"马超镇守后军,以防不测;上官婉儿随本相居中调度,马岱、王平为中军护翼;魏延统帅前军,随时策应。"众人皆肃然领命:"诺!"
:建兴六年春,诸葛孔明辞别后主刘禅,亲率三十万精锐之师,浩浩荡荡开赴汉中。此乃孔明拜相以来首次北伐,意义非凡。为牵制曹魏,孔明遣使东吴,邀约共讨中原。孙权闻讯,当即命甘宁、沮授为先锋,自领张昭、太史慈等文武重臣,御驾亲征,统十万雄师分三路北进,声势浩大。曹叡闻报,急令镇军大将军刘晔与名将曹真和乐进、韩德父子扼守要冲,抵御季汉大军;同时御驾亲征,携五子良将张辽,率三路大军驰援合肥,欲与东吴一决雌雄。一时之间,三国鼎立之势愈发紧张,中原大地烽烟再起,一场惊心动魄的南北大战一触即发。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三国归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