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魏商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一系列内忧外患的妥善解决,朝堂对于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人才任用与朝堂新势力的格局也悄然发生着变革。
在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下,越来越多出身寒门的学子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这一批新晋官员,带着新鲜血液与蓬勃朝气踏入朝堂,他们不同于传统世家出身的官员,思想更为激进,渴望变革。其中有一位名叫苏澈的年轻进士,凭借在殿试中对时政犀利且独到的见解被孙若菲赏识,破格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苏澈上任后,便敏锐地察觉到礼部诸多繁琐且陈旧的礼仪规制早已不适应如今大魏与各国频繁交流通商的新形势。他怀着一腔热血,大胆向孙若菲上书,建议简化对外交往中的部分礼仪流程,以提高外交效率,促进与各国商业文化合作的深度融合。这一建议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堂上激起千层浪。
以礼部尚书陈崇为首的旧臣强烈反对,他们视传统礼仪为祖宗留下的瑰宝,不可侵犯。陈崇在朝堂上怒目圆睁,声色俱厉地指责苏澈:“此子初入朝堂,便妄图更改祖制,实乃荒谬至极,其心可诛!”陈崇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一些旧臣纷纷附和,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传统的坚守和对新变革的抗拒。
苏澈却毫不畏惧陈崇的威势,他挺直脊梁,据理力争
苏辙:时代在变,如今大魏与各国往来频繁,商业交流紧密。繁琐的礼仪流程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延误商机,错失合作良机。我们应与时俱进,方能在这多变的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苏澈的话语掷地有声,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年轻的脸上满是对改革的执着。
孙若菲陷入了沉思,他端坐在龙椅之上,眉头微蹙。他深知陈崇所言代表着传统守旧势力的想法,这些旧臣们在朝堂上根基深厚,他们的意见不容忽视。但苏澈的建议也确实切中时弊,大魏要想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与各国开展更广泛的交流合作,改革礼仪制度似乎势在必行。为了权衡利弊,他下令召集各方官员展开一场激烈的朝堂辩论。
辩论那天,朝堂上气氛紧张而热烈。支持苏澈的年轻官员们纷纷站出来,他们言辞激昂,列举出诸多因礼仪繁琐而导致外交受阻的案例。有的官员讲述了在一次与邻国的商务洽谈中,因为冗长的礼仪程序,导致双方错过了最佳的合作时机;还有的官员提到,复杂的礼仪准备工作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给国家财政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而旧臣们则搬出祖训,强调礼仪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礼仪是国家尊严和文化传承的象征,一旦更改,将会失去大魏的根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上一时间争论得面红耳赤。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王怀玉站出来打破僵局。他神色从容,语气平和地说道
王怀玉:陛下,臣以为苏大人所言确有可借鉴之处。我们并非要摒弃祖宗的礼仪,而是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良。可先在一些小型的外交活动中试行新的礼仪流程,观察效果,若成效显著,再逐步推广。
王怀玉的话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激烈争论的朝堂上,让众人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
孙若菲觉得此建议可行,便采纳了王怀玉的提议,决定让苏澈负责新礼仪流程的制定与试行工作。苏澈领命后,深感责任重大。他废寝忘食,一头扎进礼部的藏书阁,查阅大量的古今典籍和各国的外交资料。他还亲自走访了许多曾参与外交活动的官员和商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苏澈结合大魏实际情况与各国习俗,终于制定出一套简洁而不失庄重的外交礼仪。
在试行的第一次外交活动中,外国使者对新礼仪流程赞赏有加。他们表示,新的礼仪流程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让交流更加顺畅自然。在友好的氛围中,双方达成了多项商业合作意向。这次成功让苏澈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那些原本反对他的旧臣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年轻官员。他们眼中的质疑渐渐被一丝认可所取代,苏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与此同时,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阶层的地位也在悄然提升。一些富商凭借雄厚的财力开始涉足朝堂事务,试图为自身谋取更多利益,形成了一股新的朝堂势力。其中,以商人马福为代表,他利用自己在商界的影响力,拉拢了一批官员,在朝堂上为商业利益发声。
马福等人频繁向朝廷上书,要求进一步降低商业税赋,放宽商业管制。这一诉求引起了朝堂上的又一轮争论。一部分官员认为,商业的繁荣离不开政策的支持,适当放宽管制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他们指出,大魏商业的蓬勃发展已经为国家带来了诸多好处,如增加了就业机会、丰富了市场物资等,进一步放宽政策将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商业,推动经济的更大发展。而另一部分官员则担心,过度放宽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滋生腐败现象。他们列举了一些历史上因商业管制放松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提醒朝廷要谨慎对待。
面对这一争议,孙若菲并没有急于做出决定。他深知商业发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他派遣孙若天暗中调查马福等人与官员之间的往来情况,以防出现官商勾结的情况。孙若天带领着一队精干的手下,深入商界和官场,展开了细致入微的调查。他们乔装打扮,混入商人的聚会和官员的私宴,收集各种线索。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孙若天发现马福虽然积极为商业利益奔走,但并未做出违法乱纪之事。
孙若菲这才决定,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前提下,适度调整商业政策,满足商业发展的合理需求。他下令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商业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市场秩序和商人的经营行为。同时,对商业税赋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既减轻了商人的负担,又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这一举措得到了商人和官员们的广泛认可,大魏的商业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在人才任用方面,孙若菲还开始注重培养多元化的人才。他意识到,随着大魏的发展,不仅需要精通政务、经济的人才,还需要军事、科技等多领域的专业人才。于是,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有一技
之长的人才,开设专门的学堂进行培养。
其中,有一位名叫张衡的年轻人,对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见解。他被选拔进入学堂后,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日夜泡在工坊与藏书阁,刻苦钻研各类机械原理和天文星象。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看到农田灌溉依靠人力挑水,效率极低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百姓们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劳作,却依旧难以满足农田的需水要求。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张衡,也激发了他的创新决心。
此后,张衡废寝忘食,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水利灌溉工具。这个工具巧妙地利用了水力和齿轮传动原理,只需少量人力操作,便能将河水引入农田,大大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孙若菲得知后,大喜过望,破格将他提拔为工部侍郎,负责全国水利设施的改良与建设工作。
张衡上任后,立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不辞辛劳,亲自前往全国各地的农田进行考察,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和水源条件,对水利设施进行针对性的改良和新建。然而,他的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地方官员因循守旧,对张衡的新方案持怀疑态度,认为传统的水利设施已经沿用多年,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改动,不仅拖延工程进度,还在背后对张衡进行诋毁。
与此同时,朝堂上的旧势力也抓住这个机会,再次对新势力发起攻击。他们联合起来,在朝堂上弹劾张衡,称他的改革是劳民伤财之举,会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面对这些压力,张衡并没有退缩。他一方面积极与地方官员沟通,用实际数据和成功案例向他们展示新水利设施的优势;另一方面,他收集各地水利设施的详细资料,准备在朝堂上为自己辩护。
在朝堂辩论的那天,气氛紧张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旧臣们言辞激烈,对张衡进行猛烈抨击。张衡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拿出各地水利设施改良前后的对比数据、百姓的感谢信以及详细的工程规划图,一一反驳旧臣们的观点。他激昂地说道:“诸位大人,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改变而固步自封。如今大魏的发展日新月异,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更需要与时俱进。这些新的水利设施不仅能提高粮食产量,减轻百姓的劳作负担,还能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孙若菲静静地听着双方的辩论,心中对张衡的勇气和智慧深感赞赏。他深知张衡代表着大魏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旧臣们的保守观念需要逐步转变。最终,孙若菲再次力挺张衡,斥责了旧臣们的短视,并下令加快水利设施改良工程的进度。
在孙若菲的支持下,张衡得以继续推进他的改革计划。随着一个个水利设施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农田的产量大幅提高,百姓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曾经质疑张衡的地方官员也纷纷转变态度,对他的才能和贡献表示钦佩。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堂新势力与旧势力之间的磨合逐渐加深。新势力在不断的挑战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旧势力也在与新势力的碰撞中,开始反思自己的观念,逐渐接受一些新的理念和变革。
孙若菲趁此机会,进一步完善朝堂制度。他设立了专门的谏议机构,鼓励官员们大胆提出不同意见,无论是新势力还是旧势力,都能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谏议机构的官员们定期收集各方意见,整理成册,呈递给孙若菲,为他的决策提供了全面的参考。同时,孙若菲还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确保权力的公正行使。对于那些贪污腐败、尸位素餐的官员,一经发现,严惩不贷;而对于那些政绩突出、勇于创新的官员,则给予丰厚的奖励和晋升机会。
在新的朝堂格局下,大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治上,朝堂氛围更加民主开放,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经济上,商业与农业相互促进,不断拓展新的市场和领域,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文化上,与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大魏文化在传播的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呈现出多元包容的繁荣景象。
然而,孙若菲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他深知,大魏虽然在当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未来仍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周边国家的局势变幻莫测,国内的社会矛盾也可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为了大魏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他开始着眼于更长远的规划。
孙若菲下令加强军事建设,不仅扩充军队规模,还注重提升士兵的素质和装备水平。他派遣将领们到各地进行军事训练,引进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理念,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威胁。同时,他也关注着国内的民生问题,鼓励百姓发展副业,提高生活水平。他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建道路和桥梁,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在孙若菲的领导下,大魏这艘巨轮在历史的长河中稳步前行,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驶去。而朝堂上的新势力与旧势力,也在共同为大魏的发展努力奋斗的过程中,逐渐融为一体,成为推动国家进步的强大力量 。
大魏王朝第二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