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他因创作了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杰作《儒林外史》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
一、早年生活与教育背景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举世家,曾祖吴国对是清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和父亲吴霖起也都是进士出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擅长八股文。然而,他对科举制度逐渐产生了厌倦之情,转而热爱诗词歌赋和杂学 。
二、科举之路与家族变故
吴敬梓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22岁时,父亲吴霖起病逝,家族内部因财产和权力展开激烈争斗,吴敬梓在这场变故中感到极度失望,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
三、移家南京与创作《儒林外史》
雍正十一年(1733年),吴敬梓移家南京,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在南京期间,他广泛结交文人士大夫,观察社会百态,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
四、《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与主题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作品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以及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 。
五、《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与人物塑造
《儒林外史》具有散而不乱的长篇艺术结构,运用夸张、白描、对比等手法进行讽刺,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作品中的周进、范进、严监生、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
六、晚年生活与逝世
晚年,吴敬梓生活困顿,靠卖文和朋友接济度日。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客死扬州,终年五十四岁。死后归葬南京 。
七、文学成就与影响
吴敬梓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但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不仅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八、人物评价
•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 胡适:称吴敬梓为“安徽的第一大文豪”,认为他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 王又曾:评价吴敬梓“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九、纪念与研究
吴敬梓的故居和纪念馆分别位于安徽全椒和南京,成为后人纪念和研究他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大量的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感受这位伟大文学家的风采 。
十、轶事典故
• 与陶钦李之女成婚:吴敬梓在赣榆期间,奉家父之命与姑父陶钦李之女成婚,婚后一段时间留居全椒岳父家中,继续精进学业。
• 拒绝博学鸿词科考试:乾隆元年,吴敬梓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因病未能成行,从此再无意科场功名,转而专心创作《儒林外史》。
• 与友人交游:吴敬梓在南京期间,与四方文酒之士交游,被推为文坛盟主,他的“痴憨”、“颠憨”、“隐括”性格终其一生而不变。
111个作者简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