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二年仲秋,紫禁城的银杏叶开始泛黄,而北方边境的局势却如紧绷的弓弦,一触即发。李承乾在文华殿召集重臣,殿内气氛凝重,军事沙盘上的旗帜标注着蒙古各部的动向。
“据探马回报,鞑靼部首领阿鲁台集结十万骑兵,兵分三路进犯宣府、大同等地。”徐辉祖指着沙盘,声音冷峻,“对方来势汹汹,且机动性强,我军需尽快制定应对之策。”
李承乾凝视沙盘许久,缓缓开口:“此次鞑靼入侵规模浩大,不可轻敌。朕决定御驾亲征,鼓舞士气,一举击退敌军。”此言一出,朝堂哗然,不少大臣纷纷劝阻。但李承乾心意已决,他深知,只有展现出大明的强硬态度,才能彻底遏制蒙古的野心。
三日后,李承乾率领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北方边境。一路上,他安抚将士,视察军备,确保军队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抵达宣府后,李承乾迅速展开部署,命徐辉祖率东路军出居庸关,迂回包抄敌军侧翼;命老将蓝玉后人蓝骁率西路军从雁门关出发,截断敌军退路;自己则亲率中军,正面迎击鞑靼主力。
战斗打响后,明军士气如虹,与鞑靼军队在草原上展开激烈交锋。一时间,马蹄声、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震天动地。在李承乾的指挥下,明军凭借精湛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逐渐占据上风。
阿鲁台见势不妙,企图突围逃窜。但徐辉祖和蓝骁的部队早已按计划完成合围,将鞑靼军队困得水泄不通。经过数天的激战,鞑靼军队死伤惨重,阿鲁台被迫率残部投降。
战后,李承乾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赦免了阿鲁台等人的罪行,允许鞑靼部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同时要求他们向大明称臣纳贡,永不再犯。此举不仅化解了边境危机,还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就在明军班师回朝途中,南方传来消息:广西土司因不满朝廷新政,发动叛乱。李承乾揉了揉疲惫的太阳穴,心中明白,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他毫不退缩,决心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引领大明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砥砺前行 。回到京城后,他立刻着手部署平叛事宜,一场新的战斗即将拉开帷幕。
山河日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