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光像被按下了加速键,我和哥哥在不同的城市各自奔忙。他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为攻克科研项目的瓶颈熬红了双眼;我在校园文学社里挥洒笔墨,尝试将生活中的细碎感动写成铅字。尽管隔着距离,我们依然会在深夜通过视频分享生活:他给我看实验室里新孵化的蚕宝宝,我则把发表在校刊上的诗歌念给他听。
大二那年寒假,哥哥带回了一个意外的惊喜——他交了女朋友。女孩叫苏晴,是同校计算机系的学生,笑起来眼睛弯弯的,说话带着温柔的吴侬软语。第一次见面时,她紧张地把亲手织的围巾送给我们,母亲拉着她的手笑得合不拢嘴,偷偷塞给我一个眼神:"你哥终于开窍了!"饭桌上,苏晴主动帮母亲盛汤,还和陈风聊起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举手投足间的妥帖让这个新成员很快融入了家庭。
春去秋来,哥哥临近毕业。他在实验室的研究项目获得了省级奖项,同时收到了多家知名企业的offer。正当全家人为他高兴时,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高薪工作,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博士。那晚,他坐在客厅的老沙发上,认真地说:"我想在科研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虽然会更辛苦,但这是我的梦想。"陈风沉默良久,最后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爸支持你,只是以后要更注意身体。"母亲则偷偷抹着眼泪,转身又去厨房煮了一碗当归鸡汤。
我大三那年,参加了全国大学生作文大赛。决赛前的深夜,我对着电脑反复修改稿件,焦虑得直掉眼泪。视频那头的哥哥二话不说,熬夜陪我逐字逐句推敲。他举着草稿本,用红笔圈出我文章里的逻辑漏洞,又分享了许多他在科研论文写作中积累的经验:"好文章就像严谨的实验报告,情感要真挚,结构得经得起推敲。"最终,我的作品获得了二等奖,领奖那天,哥哥特意请假赶来,举着手机全程录像,比我还激动。
哥哥读博期间,苏晴也开始了创业之旅。他们一个在实验室攻克技术难关,一个在商海摸爬滚打,虽然忙碌却相互支持。那年春节,苏晴带着自己团队研发的智能养老手环回家,手把手教陈风使用:"叔叔,这个能监测心率和定位,您出去散步戴着,我们更放心。"母亲拉着她的手直夸"贴心",转头却悄悄跟我说:"等你哥成家,我就盼着抱孙子了。"
我的毕业设计选择了家族故事作为创作蓝本。为了收集素材,我翻出了家里的老相册,泛黄的照片里,有哥哥背着我上学的背影,有全家人在海边踏浪的欢笑,还有哥哥高考前夜伏案苦读的侧影。整理这些回忆时,母亲指着一张照片感慨:"你看,当时你哥非要把最后一块红烧肉夹给你。"这些琐碎的温暖,最终化作了我笔下的长篇小说《涟漪》,当我把初稿发给哥哥时,他回复的消息带着少见的感性:"妹妹,谢谢你记录下了我们的青春。"
岁月流转,我们在各自的轨道上书写着不同的故事,却始终被亲情的纽带紧紧相连。无论是实验室的深夜灯火,还是文学社的灵感迸发,无论是创业路上的风雨兼程,还是创作途中的苦思冥想,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那些共同经历的雨季与晴日,争吵与欢笑,都化作了生命中最珍贵的经纬,织就成一张守护彼此的网,在岁月长河中,闪烁着永不褪色的光芒。
向阳而生,却止于青春2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