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尘盯着手机屏幕上那条突兀的信息,指尖微微收紧。凌晨三点十七分……这个时间、这句话,像一根细针刺进他平静的神经。
但他没有多想,只是将手机放回口袋,转身走向办公室。
赵阳还在兴奋地整理那些合作意向书,苏婉仪也正在与高校社团负责人沟通细节。整个团队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点燃了,原本低迷的气氛一扫而空。
“李哥,基金会那边说最快下周就能拨款。”赵阳抬起头,“还有两所大学愿意提供场地支持。”
李逸尘点头,“好,我们得加快节奏。”
第二天清晨,一段视频悄然出现在社交平台上。
画面中,李逸尘站在讲台上,身后是投影着古建筑轮廓的大屏幕。他的声音沉稳有力:“这座塔,建于唐代,距今已逾千年。它不只是砖瓦堆砌的建筑,更是千百年来人们信仰的寄托。”
镜头切换,学生们专注的眼神、热烈的互动、自发鼓掌的画面一一呈现。
不到半天,这段视频在多个平台迅速传播开来。评论区开始涌入大量留言: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播!”
“原来古文化可以这么亲切,不是课本里的死知识,而是活生生的传承。”
“李老师说得对,文化不该只属于博物馆,它应该走进生活。”
网络上的风向悄然转变,曾经因王鸿儒暗中操控而产生的质疑声逐渐被正面评价淹没。一些曾观望的客户也开始重新下单,甚至有几位老顾客主动发私信表示愿意为公益项目捐款。
刘长老的电话也随之而来。
“小李啊,我这边联系了几位热心文化教育的企业家,他们听说你搞公益讲座,都很感兴趣。”
“谢谢您,刘老。”李逸尘语气真诚,“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资源和渠道。”
“资源我可以帮你牵线,但接下来怎么做,还得靠你自己。”
挂掉电话后不久,公司邮箱便陆续收到几封来自知名文化基金会的合作邀请函。资金、物资、宣传资源……每一项都像是久旱逢甘霖。
与此同时,苏婉仪也带来了好消息:“三所高校的文化社团已经确认加入,他们会组织志愿者参与活动策划和现场执行。”
赵阳激动地说:“李哥,我们要不要把项目扩大?现在看来,这不仅仅是个试点了。”
李逸尘沉思片刻,点了点头,“召开紧急会议,把所有人召集起来。”
会议室里,众人围坐一圈,气氛比前几天热闹许多。
“我们的项目要升级。”李逸尘开门见山,“从一场校园讲座,变成系列公益活动,覆盖更多城市,面向不同年龄层的人群。”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规划内容。
“第一阶段,继续以校园为主,但我们不再局限于一所学校,而是联合五所高校,在不同城市同步举办讲座和体验活动。”
“第二阶段,我们将与社区合作,开展亲子诗词诵读、古建筑模型拼装等互动项目,让更多人亲身参与。”
“第三阶段,我们要打造一个线上文化平台,整合所有活动资源,让无法到场的人也能参与进来。”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听起来……有点庞大。”市场部负责人小心翼翼地说。
“确实不小。”李逸尘笑了笑,“但正因为大,才值得做。”
最终,所有人都举手赞成。
几天后,第一场跨城市巡讲活动正式开启。
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广州——五个城市同时拉开帷幕。每一场讲座现场都座无虚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甚至有老人拄着拐杖也要听一听这位“李老师”的讲述。
主流媒体终于注意到了这场由民间自发推动的文化热潮。
《都市晚报》头版报道:“青年文化创业者发起古文化公益行动,唤醒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几家曾受王鸿儒影响的媒体也悄悄调整了报道方向,开始正面肯定李逸尘的社会贡献。
而这一切,王鸿儒自然看在眼里。
他在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手下低声问道:“老板,我们要不要再出手?”
他摇头,“等等。”
“可是——”
“他现在站在道德高地,我们若贸然出手,只会适得其反。”王鸿儒冷声道,“但我不信,他能一直清白下去。”
夜色渐深,李逸尘独自走在公司楼下。
风吹过,带起衣角。
他的手机再次震动了一下。
又是那个陌生号码:
“你以为这只是公益?别忘了,青鳞还在盯着你。”
他停下脚步,抬头望向远处灯火通明的城市天际线。
“青鳞……是谁?”他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女孩快步走来,递上一份文件,“李老师,这是下一批志愿者名单。”
他接过文件,轻轻一笑,“谢谢你。”
女孩羞涩地点点头,转身离开。
李逸尘低头翻看名单,忽然注意到其中一行字迹略显潦草的签名——
“林青鳞”。
都市重生:以诗词歌赋重塑华夏古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